回到廣東省人民醫院複查時,小樂(化名)恢複良好,臉蛋兒紅潤且精神。5個月的他還不知道,自己的“新生”來源于一份大愛的捐贈,與一群白衣天使的全力以赴。

術後,醫護人員照顧和守護小樂恢複
12月16日,記者從廣東省人民醫院獲悉,該院近期為一名5月齡嬰兒成功進行了“ABO血型不相同且不相容的跨血型心髒移植”,是目前華南地區年齡最小、體重最輕的心髒移植成功出院的患兒。
驚慌:寶寶吐奶就醫,竟查出擴張型心肌病
今年8月,2個月大的小樂經常吐奶,小樂媽媽不放心,于是帶孩子到當地醫院檢查。幸運的是,接診的兒科醫生經驗豐富,結合檢查找到了小樂真正的病因——擴張型心肌病。
“我還以為是小孩子的消化問題,聽到診斷時,整個人都慌了。”小樂媽媽得知心髒移植是治療疾病的關鍵,輾轉求醫來到了廣東省人民醫院。
廣東省人民醫院心髒移植與輔助外科副主任吳敏說,心肌病是兒童心髒移植的首要原因。擴張型心肌病有時發病表現比較隐匿,家長如果發現孩子的飲食、作息、情緒、神态等發生不明原因的改變,建議盡早就醫。
但是,臨床上許多家長聽說心髒移植,都會有一些猶豫,有的甚至是以錯過了最佳的移植時間。但小樂一家非常堅定,立刻就下了做心髒移植手術的決定:“不放棄任何的希望!”
“全國嬰幼兒、特别是低體重嬰幼兒的心髒移植開展很少,我國在這方面積累的經驗尚少。”廣東省人民醫院心外科副主任黃勁松介紹,嬰幼兒心髒移植手術本身難度就比成人心髒移植手術高,再加上患兒年齡小、體重低,手術風險就越大。
但在廣東省人民醫院,小樂媽媽看到了希望。該院心外科團隊曾成功為體重隻有1.09公斤的超早産兒開展心髒手術,在嬰幼兒、低體重兒心髒手術方面,醫生們已經是“熟手”了。
挑戰:血型不同的心髒,連接配接生命的希望
小樂入院後,新的問題出現了——嬰幼兒的供心來源非常稀缺,而适合5個月寶寶的心髒更為罕有。小樂的病情,在等待中加重。
對于小樂媽媽而言,等待合适的供心,就是在希望和絕望之間的掙紮。她第一次接到可能有合适供體的電話,就帶着孩子立即趕往醫院,最後卻因為供者心髒太大而無法适配;第二次,她再次帶着希望前往,卻因為供者心髒狀況不佳而隻能繼續等待。
有沒有其他的辦法?廣東省人民醫院心髒移植、心外小兒、兒童重症監護室(PICU)以及心外小兒監護團隊多次開展多學科會診,在了解到患兒體内抗體水準較低時,移植團隊做出了一個大膽的選擇——擴大供心的接收來源,包括血型不相同且不相容的供體。
ABO血型是心髒配對基本原則,如果血型不相容,移植者術後就會出現強烈的免疫排異反應。但是,兩歲以下的兒童體内免疫機制尚不完全,此時進行跨血型的移植手術,有可能“騙過”免疫系統。
“就像是體内的‘派出所’還沒把身份證發給居民,我們就把心髒移植進去,假裝體内的居民,這樣就騙過了體内的血型免疫機制。”吳敏說。
擴大“搜尋範圍”後,小樂終于等到了合适的心髒。一名4歲孩子的捐贈,與小樂的心髒大小正好合适。但是,這個心髒是B型血,而小樂是A型血。
吳敏介紹,A型血的人可能存在抗B的表面抗體,如果心髒要跨血型适配,小樂體内的抗B抗體要足夠低。“我們術前仔細篩查了患兒抗B抗體,并制定了圍術期安全有效的免疫誘導方案,保證ABO不相容的跨血型移植可以順利進行。”
“新生”:一顆心的跳動,一群人的守護
11月13日,黃勁松帶領移植團隊及心外小兒團隊,為小樂進行了心髒移植手術。
手術現場
供者的心髒隻有成人半個手掌大,移植術中,醫生所有的操作都極其精細,所用的手術器械、縫線等都非常“迷你”。雖然手術難度高,但醫生們都很有信心——2020年,該團隊為一名9月齡的嬰兒實施了全國首例ABO血型不相容的心髒移植手術。有了首次的成功經驗,團隊做第二次同類手術底氣更足了。
7個小時後,移植手術順利完成。為了減少小樂手術麻醉後的損傷,麻醉醫師為小樂實施了“超快通道複蘇”。
廣東省人民醫院麻醉二科(心外)副主任梁傑賢介紹,“超快通道複蘇”是指手術完成後,醫生在手術室内為患者拔除氣管插管,盡快地減少氣管插管對患者帶來的并發症,讓患者更快康複。
但要做到這一點,麻醉醫師需要有很高的麻醉把控能力:既要在術中保持絕對可靠的鎮痛效果,也要求術畢患者能夠快速清醒。手術前,移植團隊及麻醉團隊就制定了精準的麻醉方案,小樂也得以通過“超快通道複蘇”,在清醒的狀态下送入了重症監護室。
經過心外科小兒重症監護團隊9天專業細緻的治療及護理後,小樂轉到了PICU。在PICU精心調養11天後,小樂終于出院了。
“移植手術成功,隻是治療的第一步。”廣東省人民醫院心髒移植團隊吳怡錦醫生說,接下來,小樂還要面對着排斥反應、感染風險、營養發育等問題。醫護人員将與他一起“更新打怪”,改善及提高他後續的生活品質。
來源:廣東健康頭條南方+用戶端(記者 朱曉楓)
編輯:黃怡辛
責編:王 慧
關注官方号,訂閱更多權威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