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給妖怪上“戶口”!80後作家張雲從典籍中打撈被遺忘的中國怪談故事

給妖怪上“戶口”!80後作家張雲從典籍中打撈被遺忘的中國怪談故事
給妖怪上“戶口”!80後作家張雲從典籍中打撈被遺忘的中國怪談故事

作家張雲

從大百科全書式的《中國妖怪故事(全集)》,到童心滿滿的治愈系小說《妖怪奇譚》,再到點選量破百萬的文化普及節目《妖怪調查局》……這兩年,80後作家張雲的妖怪文化研究逐漸引發了大衆和學界的共同關注。“随着社會發展,很多妖怪故事已經慢慢被遺忘,打撈這筆文化遺産已經到了很緊迫的時候了。”曾用十年時間從典籍中“捉”出1080種妖怪的他,希望用更貼近年輕人的講述方式,把中國妖怪介紹給大家,讓五千年來流傳着的故事繼續講述下去。

▍日本妖怪70%來自中國

張雲自幼在皖北的鄉村長大,那時娛樂不多,他最喜歡的,就是在村口的大槐樹下,聽老人們講千奇百怪的怪談故事。“那些故事有些是他們親身經曆的,有些是口口相傳的,也有一些是念過私塾的老人從志怪小說裡看來的。”這些奇談怪論不僅讓張雲聽得津津有味,還讓他從中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比如要講誠信、要善良等等。

後來年歲漸長,張雲慢慢喜歡上了曆史,他不僅讀正史典籍,更愛讀那些志怪筆記、傳奇野史。“那是一個有趣的世界,裡面時不時會蹦出讓我喜歡的妖怪。”研究妖怪成了張雲的課餘愛好。

真正促使他開始系統地梳理妖怪文化,是2007年的一件小事。“當時我去參觀上海的一個動漫展,看到很多中學生穿着各式各樣的衣服,其中就有不少妖怪打扮。我問其中一個孩子,知道自己裝扮的是什麼妖怪嗎?他說:‘當然知道,姑獲鳥、天狗、饕餮,都是日本妖怪。’”這個回答讓張雲大受刺激:“這些妖怪全是我們祖先創造的,在典籍中也有記載,怎麼就變成日本的了呢?”

張雲知道,妖怪學在日本是一門顯學,“尤其是《犬夜叉》《夏目友人帳》這些妖怪動漫,對中國年輕人影響很大。”然而,另一個事實則是:“日本妖怪至少70%來自中國,日本本土的妖怪不過10%。”

在張雲看來,日本妖怪文化的風靡很大原因在于它在19世紀末就建立了妖怪學,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把妖怪作為一門學問加以研究的國家,并且從官方到民間集體努力,使得妖怪成為日本文化的一張閃亮名片。而這,正是妖怪的“原産地”中國所缺少的。張雲下定決心,要整理出一套完整的中國妖怪名錄,為中國妖怪正名。

▍曆時十年“捉妖”1080種

中國的妖怪文化源遠流長,五千年來從未斷絕。想要将妖怪盡數集齊,猶如大浪淘沙,過程漫長而艱苦。而首要解決的,就是對妖怪的定義。“日本的妖怪定義對我們并不适用,其中有民族文化的差異。”經過張雲的反複研究和斟酌,他将中國妖怪定義為“來源于現實生活卻又超越人的正常認知的奇異怪誕的現象或者事物”。

之是以強調“來源于現實生活”,正是張雲心目中妖怪學的價值所在。“正史裡記錄的都是帝王将相、國家大事,而普通人的生活則往往藏在這些怪談故事中。透過古籍中的妖怪故事,我們不僅能看到當時社會的組織結構、服飾民俗、宗教倫理,還能窺見古人的人生觀、價值觀。”按照張雲的定義,像《西遊記》裡那些耳熟能詳的妖怪,由于完全屬于文學創作,是以并不在他的研究範圍之中。

為了“捉妖”,張雲有七八年的時間一直奔波于各大圖書館之間,前後翻閱了《山海經》《神異經》《搜神記》《抱樸子》《博物志》等幾千本古籍,從志怪筆記到正史典籍,隻要有可能藏着妖怪故事,他都不會輕易放過。“有時候很久才能搜到一個妖怪,也會欣喜若狂。”

為了讓年輕人更容易閱讀,他又把晦澀的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分類整理,修改了近20稿。最終,前後曆時十年創作的《中國妖怪故事》終于在去年出版,1080種妖怪建立起了一個龐大的中國妖怪體系。“寫作期間,我始終都覺得這些妖怪熙熙攘攘來往于我身邊。當我敲完最後一個字的時候,仿佛聽到它們在我身後的歡呼聲。我希望,我的孩子有一天會把這些妖怪的故事娓娓道來,并且告訴夥伴:這是我們中國人的妖怪。”

▍他筆下的妖怪有人情味

作為目前國内目前收錄妖怪最全、條理最清晰的妖怪研究專著,《中國妖怪故事》出版後得到了不少曆史學家、民俗專家的推薦與關注,也獲得了不俗的銷量,還讓張雲收獲了一個新封号——“給妖怪上戶口的男人”。然而,他并沒有就此止步。

“《中國妖怪故事》源于古籍,很多講述方式并不适合現代讀者的口味。”于是,張雲又在前不久推出了新書《妖怪奇譚》。這部小說借一位鄉村少年的成長經曆,串聯起12個性格各異的中國妖怪。“妖怪不可怕,恰恰相反,他們十分可愛。”張雲研究發現,和日本妖怪大多充滿怨氣不同,中國絕大多數的妖怪都是與人為善的,甚至充滿人情味。比如,書中他喜歡的一個妖怪“護門草”就出自《山海經》,是個可愛的小妖,“把它放在門上,壞人經過,它就會大聲呵斥,保護主人的安全”。

《妖怪奇譚》裡沒有驚心動魄的曆險,每一段故事都溫暖且治愈人心,每一幅插圖都充滿着濃濃的中國風。“妖怪産生在人心和世界的縫隙當中,寫妖怪其實就是在寫我們自己。”張雲希望每一位讀到這本書的讀者,都能從都市生活的壓力中短暫抽離出來,到萬物有靈的世界中遊曆一番。“其實,書裡的鄉村小鎮就有我童年生活的影子,那裡有山川河流稻田,也有淳樸的民風。我想把這份久違的美好,帶給在城市長大的孩子們。”

“目前,《妖怪奇譚》系列的第二部已經寫完,主人公會在成長的路上繼續遇到新的妖怪,發生新的故事。”同時,張雲還在着手為中國妖怪編寫一部圖鑒,即将正式釋出100個妖怪的“标準照”,這項工作也會持續下去。在他看來,研究、推廣中國妖怪文化相當緊迫,很多民間故事已經成為絕響。

“我們不能簡單地用封建迷信把妖怪一棍子打死,應該從文化學、社會學、曆史學、民族學的角度辯證看待,将老祖宗留給我們的這一珍貴文化遺産延續下去。”張雲說。

來源 北京晚報

記者 李俐

流程編輯 吳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