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創辦“揭陽話學習園”,讓鄉音常伴……

他創辦“揭陽話學習園”,讓鄉音常伴……
他創辦“揭陽話學習園”,讓鄉音常伴……

鄉音,是故鄉的印記,是伴随一生的鄉愁。在揭陽,有一位長年專注學習研究揭陽話,并緻力推廣發音準确、表述流利揭陽話的人,他就是揭陽廣播電視台記者劉繼甯,近期他一個人制作的“揭陽話學習園”,在多個短視訊網絡平台上火了起來,今天的《我和我的家鄉》一起來走近劉繼甯和他的“揭陽話學習園”。

他創辦“揭陽話學習園”,讓鄉音常伴……

“學好國語,不忘揭陽話”,這是劉繼甯每個視訊的開場白,也是他制作釋出小視訊的初衷。

揭陽廣播電視台記者 劉繼甯:

現在經常聽到很多讀錯的,比如“标準”的“标”,常被讀作biao,就想着來做揭陽話的視訊,來科普一下正确讀音。

他創辦“揭陽話學習園”,讓鄉音常伴……

每期的小視訊隻有短短幾分鐘,背後卻傾注了劉繼甯業餘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從确定選題、查字典、寫文案,到視訊拍攝、制作,常常要用上好幾天時間。

一個就是從自己生活中收集,平時聽到身邊一些讀錯的音的字,另外是一些粉絲的關注,他們也會提供一些字經常聽到讀錯的,讓我來科普。

他創辦“揭陽話學習園”,讓鄉音常伴……

一部手機、一個支架、一個麥克風,還有一台用來放置手機的人字梯,就是他用來拍攝視訊的全部工具,雖然簡單,但錄制卻絲毫不含糊。

我現在都是加字幕,這就是一個“大工程”了,如果是說國語的,它可以自動生成,但是揭陽話就沒辦法識别了,所有的字幕我就得手動打進去,加一點貼紙、加一點截圖進去,讓視訊的可看性更高一些。

他創辦“揭陽話學習園”,讓鄉音常伴……

不斷摸索,視訊逐漸有相對統一的模式,在内容上,劉繼甯更是一絲不苟,一期視訊隻講一個字,但單單是文案的敲定,除了本身的知識儲備,還要查閱數本工具書,在這個過程中,劉繼甯有了一個更深刻的體會。

“葡萄”,我覺得是很有代表性的,我們揭陽是讀葡萄,但現在的紙質字典沒有這個注音,全都是葡“桃”。希望揭陽有專家學者來出一本揭陽音字典,在字典裡能夠把各區域,像揭西、普甯、惠來等地的口音也羅列進去,讓大家都有章可循。

他創辦“揭陽話學習園”,讓鄉音常伴……

劉繼甯是土生土長的榕城人,1995年通過直播招考,進入當時的揭陽人民廣播電台,任揭陽話主持人,後來轉崗成為一名電視新聞記者,崗位變動,但他對家鄉方言的熱愛和傳承,始終不變。

我做視訊的欄目叫“揭陽話學習園”,不是叫大家來我這裡學習,是大家共同學習,我做視訊的過程,經常查字典,也一邊跟大家科普,一邊自己也是在學習。

他創辦“揭陽話學習園”,讓鄉音常伴……

對家鄉這片土地愛得深沉,劉繼甯和衆多本土的文化學者一樣,身體力行,奔走在推動揭陽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和發展的道路上。

本土方言是本地地方文化的載體,如果方言丢失了,很多本土文化就沒了,本土語言必須弘揚、保護、傳承下來。盡我的能力,把“揭陽話學習園”繼續辦下去,讓揭陽話能得到更好地科普,讓孩子、年輕一輩不知道揭陽話正确讀音的,可以在這裡得到一些幫助。

他創辦“揭陽話學習園”,讓鄉音常伴……

數十期小視訊在多個短視訊平台推出後,劉繼甯的“揭陽話學習園”迅速“圈粉”無數,網友們點贊、轉發,有的還留言與他探讨個别字的揭陽話發音,在“短視訊”時代,劉繼甯以他的努力,助力推動揭陽方言的傳承與保護。

揭陽日報社編委 社會新聞部主任 蔡逸龍:

比如持之以恒很長時間以來總被讀成持之以“常”,疫情發生後,也有不少人讀“奕”情,這就需要有專家學者來告訴大家哪裡讀錯了,為什麼會讀錯,繼甯做這件事确實是在保護揭陽話,是件功德無量的事。

作家 黃鹂:

短視訊是通過視覺、聲音和畫面,易于傳播,繼甯做這個節目從九月中旬開始現在已經“圈粉”無數。繼甯在普及、傳播揭陽話,使同個地域的人,聽到揭陽話會感到很親切,有歸屬感,如今短視訊興起,這種傳播方式就更容易向沒有邊界的社交圈傳播我們的家鄉文化。

詳情請關注今晚6點半揭陽公共頻道播出的《民生熱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