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晨4點,當很多人還在睡夢中的時候,一群電動汽車車主已經踏上了尋找充電樁的旅途。
冬季的北方夜晚,十分寒冷,他們穿着厚厚的羽絨服,帶着手套,蹑手蹑腳地穿衣出門,免得打擾還在熟睡的妻兒,在尋找充電樁的路上,他們也不敢開空調,免得本就不多的續航捉襟見肘。而住在北京的老方就是他們中的一員,淩晨4點,老方駕駛着它的愛車,抵達順義區牛欄山鎮的一個快充站,這裡的10個充電樁,已經隻剩下1個可用。

這些人大多數都是沒有私家充電樁的電動汽車車主,他們大多都是跑網約車的,隻有少數的私家車車主,而他們之是以冒着嚴寒要在淩晨去搶占車位,都是因為這裡停車不要錢,而且充電的價格也更低,從夜裡11點到早晨7點,是電價波谷期,每度電比波峰時便宜6毛錢左右。以一輛50千瓦時的車型為例,充一次電可以省下30塊錢,為了省一點錢,很多人都選擇在這個時間段把車開出來充電。也有一些新能源車主,頭一天晚上就把車停在這兒充電,人回家睡覺了,但是這樣一來,很多充電樁别的人都沒法用了。充到淩晨6點左右,老方的車也就充滿了,而它的充電位很快就被外面等候已久的别的網約車接替。
實際上,除了網約車和計程車以外,也有私家車的車主來這裡充電住在附近的小姜,7點鐘上班,因為在北京沒買車位不能安裝充電樁,他一般都是5點鐘過來充電,但是每次來,都要排隊一個小時,再充電1個小時,7點鐘正好出發去上班。
之是以在這裡排隊,也是因為其他的充電站價格比較高,比如說一些造車新勢力的充電樁,不僅充電的單價更高,而且還要收停車費,如果充滿不挪車還要支付逾時費,而市區的一些充電樁,雖然經常富餘,但是每小時要收停車費,像天橋藝術中心地下停車場,每小時就要8元的停車費。
“天橋藝術中心地下停車場三層、四層,有很多充電樁,什麼時候去都有空位。”原因很簡單,在那裡充電,還要另收每小時8元的停車費。“新能源車主對停車費和電費一樣敏感,8塊錢,很肉疼。”
除了很多車主希望節省一點停車費和充電的開支,以外,還因為冬季續航衰減嚴重,加劇了這些低價充電樁的緊張,原本續航400公裡的車型,其他季節能夠開300多公裡,但是冬季續航衰減到隻能跑200多公裡,讓很多網約車司機不得不一天兩充,是以,這些充電價格低,還不收停車費的充電站,就成為了很多網約車争奪的對象。
如果加裝私樁,當然是最理想的情況,充電成本低,而且友善,但是現實情況是隻有購買了固定車位的車主,才有條件安裝私樁,安裝一個國家電網的私樁,需要固定車位的證明,還要物業蓋章,這也難倒了很多在北京沒有購房,而是租房子住的電動汽車車主。
每次帶了冬季,新能源汽車的充電問題就開始凸顯,續航裡程大幅衰減,電動汽車車主不敢開暖風,穿着厚厚的衣服開車,充電時間大幅延長,充電設施的短缺問題開始凸顯,是以,電動汽車的普及,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需要電池廠商和車企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