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甘肅甘州為“西夏國寺”打造“數字孿生”

甘肅張掖市甘州區博物館副館長吳玮17日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稱,被外界稱為“西夏國寺”的張掖大佛寺,其建築、壁畫、彩塑等重要文物的“數字孿生”打造工作有了新進展。

“考慮到張掖大佛寺建築、大佛殿壁畫和彩塑的脆弱性、面臨的開放壓力,以及數字化能夠永久存儲文物資訊的重要性,開啟了張掖大佛寺大佛殿壁畫彩塑數字化工作。”吳玮稱,目前,該館委托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研究所聯合天津大學建築學院編制的《張掖大佛寺不可移動文物(建築、壁畫、彩塑)數字化保護項目方案》,于近期已認證國家文物局評審。

甘肅甘州為“西夏國寺”打造“數字孿生”

圖為張掖大佛寺建築外圍。楊豔敏 攝

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公元1098年)的張掖“西夏國寺”,是西夏時期的皇家佛教寺院,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是絲綢之路上一處重要的名勝古迹群,儲存有全國最大的西夏佛教殿堂、最大的室内木胎泥塑卧佛、最完整的初刻初印本《永樂北藏》,是集建築、雕塑、壁畫、雕刻、經籍和文物為一體的佛教藝術博物館。

吳玮介紹說,該項目将利用壁畫數字化、彩塑三維重建、三維雷射掃描、數字攝影測量、建築資訊模型(BIM)、全景漫遊等技術打造“數字孿生”,并借此整合既往保護工程、日常保養的記錄檔案和其他文獻、圖檔資料等多源資訊資料,結合現場數字化勘測,評估既往保護工程效果和得失,為後續保護工程提供資訊服務。結合線上、線下數字化展示技術,充分展示大佛寺建築、彩塑、壁畫的價值,展示大佛寺曆史變遷和曆史格局,傳播、傳承大佛寺的文化價值。

吳玮表示,在建構“數字孿生”過程中,還将充分利用數字技術擷取的幾何、空間、結構、紋理等資料和資訊,深入研究大佛寺建築、彩塑和壁畫特征、藝術特色和成就以及曆史資訊、文化内涵等,進一步挖掘文物價值,揭示價值體系的内外沖突,提出相應對策等。勘察并發現文物結構變形、病害損傷及其原因,及潛在關聯性,為後續結構變形監測、保護工程、日常保養、展示利用和科學管理提供基礎資料和資訊服務。

文/闫姣 高瑩 李亞龍

來源/中國新聞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