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電影《長津湖》點亮了老兵子女心中的那盞老煤油燈

電影《長津湖》點亮了老兵子女心中的那盞老煤油燈

老譚在《抗美援朝精神》的精神譜系牌前

2021年的冬天如期而至,廣東沿海城市已經逐漸感覺到有些涼意。南粵大地的濱海之畔,某座新城的一條大路上,剛規劃不久的斑馬線上出現了一位低着頭行走的青年人。突然,幾十米遠的地方急馳而來一輛小轎車,越來越近、越來越近……看到前面還是紅燈,在馬路邊停住腳步的譚生林見此情景,一面大聲提醒“帥哥小心、來車啰!帥哥小心、來車啰!”,一面三步并作兩步跨上斑馬線準備去追那位青年人。好在青年人聽到呼喊聲,及時扭轉頭、并發現左側離自己隻有幾米遠了的小轎車,慌忙後退幾大步,剛好被伸出手來的譚生林抓住了手臂順勢一拽,才安全回到了馬路邊上。事後,在呼嘯而過的小轎車帶響的風聲中,青年人激動地不停道“感謝師傅”……這就是平日裡忙碌幹活,一次午間出來散步放松的譚生林遇到的一件事,在平素裡就十分熱心的他看來,情急之中的一聲呼喊,實在是一種本能,不值一提。

抗美援朝傷殘軍人子女心中難舍的精神家園

在改革開放前沿這片熱土上,與家人生活、務工将近30年的老譚,覺得離開家鄉這麼久了,心中難免感慨萬分。已年屆56歲的他總是在挂牽着老家的親人,特别是前一段時間看到熱播的電影《長津湖》後,心裡就一直沒有平靜過,他感到電影的情節中某些細節似曾相識,并總是讓人難忘、以至于那段日子有些失眠,有時甚至整夜整夜地無法入睡。

2020年10月23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指出:70年來,我們始終沒有忘記老一輩革命家為維護國際正義、捍衛世界和平、保衛新生共和國所建立的不朽功勳,始終沒有忘記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當年作出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國作戰重大決策的深遠意義。70年來,我們始終沒有忘記譜寫了氣壯山河英雄贊歌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将士,以及所有為這場戰争勝利作出貢獻的人們……這更激發起了全國人民對一場打出了中國的國威和軍威、提高了新中國國際地位的抗美援朝戰争的追憶和回顧。

就是現在,譚生林仍然一次又一次地回想起電視慶祝活動的那些感人場景,以及電影裡那些驚險戰鬥環節,每次都會情不自禁地搜尋起自己從兒時到青年時期的那一段段與姐姐妹妹一起陪伴抗美援朝傷殘軍人父親一起生活難忘的往事——特别是父親生前在圍坐了一堆左鄰右舍鄉親的家中小院子“擺龍門陣”講抗美援朝親身經曆的動人情景曆曆在目,不知不覺間,就把這些和電影中的一些畫面結合、重疊了起來……原來,那份思念,就是自己與姐、妹心中的精神家園!

偵察兵父親“摸夜螺蛳”和打仗的故事

現在的渝(重慶市)地,是自四川原境内分出來的獨立自轄市,講的自然大都是時代沿襲的四川話。四川話“摸夜螺蛳”意思就是晚上幹活——譚生林的偵察兵父親譚地榮,就是在抗美援朝戰場和戰友們經常夜間“幹活”的志願軍戰士。

譚生林回憶說,父親譚地榮大概是1927年左右出生在當時的四川省開縣(現重慶市開州區),成年時身高有1米65左右,當時屬中等以上個頭,但他結實過硬的身闆和積極好學的勁頭,讓他從同村3名征兵對象中脫穎而出,成為當年村裡唯一一名光榮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

電影《長津湖》點亮了老兵子女心中的那盞老煤油燈

中國人民志願軍開赴抗美援朝戰場資料圖檔

資料記載:1950年6月,北韓戰争爆發。同年10月23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奔赴北韓戰場。1953年7月,北韓半島戰火熄滅。三年間,先後有約290萬志願軍入朝參戰……譚生林的父親譚地榮,就是這些當年入朝參戰的290萬志願軍中的一名普通士兵。

父親響應“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号召光榮入伍,是随着中國人民志願軍中後期1951年3月左右的入朝部隊,踏着整齊的步伐、唱着“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奔赴北韓戰場。

父親是一個偵察兵,每次都會和班裡的七個戰友一起晝伏夜出,多次完成偵察任務。

記得父親有一次帶着幾條麻袋出去“摸夜螺蛳”,七個戰友互相配合,抵近敵營防區哨位,一人望風、其餘兩人一組共三組各自找好目标進攻,分三個位置靠近單個目标敵人……還沒有來得及看清楚敵人樣貌,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開始下手,好不容易抓準時機摸倒三個看上去塊頭有些大的“鬼子”兵,剛一裝進麻袋簡單紮好袋口,望風的戰友提醒的同時,就因為之前多少弄出了的一點動靜引起了高處的“鬼子”瞭望哨位的注意——說時遲那時快,探照燈閃過來的時候,“鬼子”的機槍就像雨點一般向我志願軍偵察兵七位戰士身後掃射過來……好在回撤及時,又是趁着夜色朦胧、借助山勢地形,連滾帶拖就把三個“鬼子”俘虜順着山坡往下帶回到我方營地……

多次和戰友們有驚無險出色完成任務,讓譚地榮練就了機智勇敢和一身膽氣。

用父親譚地榮當年的話講,對壘的敵軍陣營中,别看一個個個子高大、膚色雜亂,但一旦交火,就顯現出他們的笨拙和疲于應付般的迎戰狀态來——特别是近身交戰、短兵相接的時候,一聽到我志願軍操着半生不熟、但充滿豪氣和膽識的“不許動”、“繳槍不殺”外語呵斥與威勢,他們就像吓破了膽的笨熊,快速舉起了雙手和槍,乖乖投降……其間,不難體會我志願軍戰士士氣高漲、信心十足的精神面貌,在戰場的每一刻,都無處不在、時刻顯現無遺!

令人免不了會猜測,難道堂堂的“十六國聯軍”就是這個稀松樣?之後又不免感慨:開國領袖毛澤東主席口中的這些“紙老虎”,果真如此啊!

譚生林時有感歎,也慢慢回憶起當年父親的生活細節和聽父親講述抗美援朝的戰鬥故事。

上甘嶺戰役,是人們從電影中了解并最為熟悉的故事,但在父親的講述中,是那麼的壯懷激烈和英雄氣概……他講給我們聽的時候,說是山坡上的地皮都翻起來了一個遍……

電影《長津湖》點亮了老兵子女心中的那盞老煤油燈

抗美援朝戰場資料圖檔

後來得知,父親的那些犧牲在戰場上的志願軍英雄戰友們,好多人的遺骸還是好多年以後輾轉才回到祖國的。

父親參加的最後一場戰役,也就是北韓戰場停戰前的一場戰鬥,是一次殘酷而慘烈的記憶……就是在這場戰役中,父親譚地榮所在部隊的戰地被敵軍密集的炮火轟擊,人員傷亡慘重……

譚地榮被炸成重傷,并被炮火巨大的沖擊力帶到了山坡邊的樹林中,不巧的是,還挂在一棵大樹的樹枝丫上……迷迷糊糊的意識裡,受傷昏迷中的譚地榮聽到打掃戰場的我志願軍人員的聲音,就發出了微弱的呼救,才被人想辦法從樹上慢慢解救下來,算是在快要結束的戰争中“撿回了一條命”。

電影《長津湖》點亮了老兵子女心中的那盞老煤油燈

精神體系《抗美援朝精神》牌

七枚獎章(軍功章、紀念章)留下的财富

抗美援朝軍人譚地榮同母異父的弟弟、現年81歲的黎記康老人回憶說,大哥(譚地榮)在的時候講,三年的抗美援朝戰鬥,經曆了七次戰役,收獲了七枚獎章……實際上,親人們眼中的這些獎章,就是譚地榮參戰所獲得的軍功章、紀念章——這些,無疑是他(譚地榮)的榮譽,也是親人們、子女們的驕傲,但遺憾的是,他的身體因戰失去了原來的健康,被定為三級傷殘……

電影《長津湖》點亮了老兵子女心中的那盞老煤油燈

抗美援朝徽章

此後的生活,就拉開了譚地榮心系家中親人、拒絕留在部隊、毅然回鄉的普通而艱苦的生活序幕。

譚地榮雖然左腿踝關節往上至小腿部分受傷,當時還留有在手術中植入腿部的鋼闆和螺釘呢!黎記康老人清楚地記得。

之後行動起來看上去雖然不是十分明顯,但譚地榮身體其他部位的傷痛還是讓他感到時而力不從心……譚地榮因戰場上的突出表現,部隊考慮讓他留下來學習、培養,但一想起幾個弟妹年幼,自己幾年在外參軍打仗,沒有照顧好他們的生活,心内愧疚,總是挂牽難忘,就和首長說明了自己決心回家照看弟弟妹妹的想法。經再三勸說,還是沒有能挽留譚地榮再繼續留在部隊……

因譚地榮立有戰功,又是抗美援朝三級傷殘軍人,回地方屬于安置工作照顧對象,開縣當地準備安排他在九龍鄉擔任武裝部長,還是一心牽挂家裡還有三個弟弟妹妹,他又婉言拒絕了組織政策上的工作照顧。

後來,考慮到譚家生活的困難現狀,就安排譚地榮到當地的(國有)尖山煤礦擔任會計——這在當時,所有外人看來,的确是一份難得又榮耀的工作,可對于譚地榮來講,不能參加農村生産隊幹活,拿機關證明換工分時免不了有些讓大隊負責同志為難,自己幾個兄妹又不是成年勞動力,生活還是處在饑一頓飽一頓的狀态中……心中不忍,最後還是決定回家務農。

不舍鄉念、記挂親人,是父親留給幾個子女的一筆财富。

父親1953年從部隊退伍回鄉,之前也是經曆過一段複雜的思想鬥争的。

電影《長津湖》點亮了老兵子女心中的那盞老煤油燈

抗美援朝戰士子女們心中的那盞燈

抗美援朝三級傷殘軍人譚地榮生前用過的煤油燈

無論在家務農幹活,還是後來在外打工,每當感覺到快要堅持不下去的時候,譚生林就會想起父親左腿和身上的傷疤,想起父親戰場上那些既令人潸然淚下、也催人奮進的故事,以及往日裡留下“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的諄諄教誨,渾身上下就充滿了力量。

而在五個子女心中,抗美援朝負傷的三等殘疾軍人父親留給他們的,除了這些令人心潮澎湃、催人聯想的故事,還有父親留下來的一盞老煤油燈,激勵着自己和幾個姐姐妹妹。

電影《長津湖》點亮了老兵子女心中的那盞老煤油燈

譚生瓊擦拭父親生前用過的老式煤油燈

在老家房子的大廳裡,顯要的位置中除了領袖像,旁邊擺放的就是父親留給五個子女的一件珍貴的生活用品——一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使用的老式煤油燈。

大姐譚生瓊每天一早忙活,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擦拭案台上的物件,每一次都會拿起那盞伴随當年父親生活的老式煤油燈,仔細端詳、在腦子裡面浮想起那些過去的歲月碎片,久久不願放下……然後,再開始幹其它家務活——摘摘菜、做做飯,晾曬一下衣服,逗一逗孫子……這就是年逾花甲的大姐譚生瓊簡單的生活内容。

熟悉譚生林的人,都會說“人實在”、“幹活紮實”、“靠譜”,也許是抗美援朝軍人父親的堅韌意志和平時教導影響了他。生活中總是見到他樂于助人的影子。

電影《長津湖》點亮了老兵子女心中的那盞老煤油燈

譚地榮生前病痛時當地鎮政府優撫股開具的證明資料

小時候,為病痛中的父親跑腿買藥、報帳醫藥費用,就成了譚生林的“專職”事務。是以,譚生林也就成了村民小組、村委、鎮政府的“常客”……父親拖着病體勉強幹些農活的期間,拿藥、送單、傳話等跑腿的活,就落在了譚生林的肩上,這也讓譚生林懂得了感恩生活中的一些細節,以及深深體會到父親堅守家園的真正意義。

去年,知悉家中常年因病獨居的幺爸(當地對父親最小弟弟的方言稱呼)由于肝病突發去世。譚生林放下手中的活計,當即返鄉。為了減輕其他幾個姐姐妹妹的負擔,他主動帶頭聯系并和其他幾個堂兄弟商量,一起為父親當年不願留在部隊、不願當“公家人”時刻惦念挂記的親人中最小的弟弟、也是自己幾個堂兄弟姊妹牽挂的親人,安排好火花、守孝、送“上山”(安葬)等一系列事情,為幺爸操辦了一個簡單而體面的葬禮……他和幾個堂兄弟被鄉鄰稱贊為“盡孝侄子”。

“都是父親血液裡留存給我們的記憶,我們一定不能忘記!”這一句話,譚生林說得铿锵有力!

正如他現在的生活與工作,雖然有些辛苦,但他從不抱怨、時刻牢記父親的囑咐,與人為善,憑自己的能力做事,實實在在做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