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的故事是被很多人熟知的。他不同于歐美在後期發展的殖民主義,鄭和在七次下西洋的過程當中,就沒有幹擾過任何一個國家的内政,也沒有侵占過任何一片土地。
那他下西洋做了些什麼?其實更多的是給予,為他國帶來不少的幫助,例如送給别人一些中原的特産,類似絲綢或者瓷器,甚至會直接贈送别國财物,用于幫助他們。
别國也會贈回一些禮品,鄭和就曾經帶回過中國沒有的動物長頸鹿,當時還被人認為是麒麟,鬧出不少笑話。
但有些國家的國王卻并不滿足于鄭和的幫助,甚至想通過武力來奪取鄭和船上的财物,錫蘭這個國家的國王亞烈苦奈兒就是這樣一個歹毒之人。

鄭和下西洋首次遇到了流氓國王
那是永樂七年發生的事情,鄭和已經是第三次下西洋了,他有了之前兩次的經驗,此次出海的程式他更加熟悉,整個出海過程十分流暢。
而他們此次經過一個叫錫蘭的國家,此國家正是現在的旅遊勝地斯裡蘭卡,屬于東南亞國家,鄭和一開始認為這個國家的國王也會同别的國家一樣,對他們十分歡迎,但事實并非如此。
鄭和大方地同他們交流,也贈送不少特産和财物給他們,但他們的國王亞烈苦奈兒卻打着自己的心思,想要對鄭和他們不利。
畢竟鄭和帶着48艘船出行,帶着許多的财物,很容易招到别人的眼紅,不說船上的那些财物了,就那48艘船,就已經是無價之寶了。要知道,那時候全世界航海技術最高的就是鄭和的寶船,這可是當時的技術高峰。
鄭和本人對此有所了解,确定他們的國王可能對他們有一定的危害,就選擇離開此處,去到别的國家了。
此刻的離開不代表是鄭和害怕了,而是他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鄭和雖然帶了兩萬七千的官兵,但錫蘭畢竟是一個國家,他們起碼有好幾萬的士兵,硬碰硬是兩敗俱傷的。
再次相遇,兵刃相見
在鄭和第三次出海回程的路上,他接收到了錫蘭國家的邀請,而且他們的國王為了示好,還贈送了不少财物給鄭和,可能鄭和有些過意不去,答應亞烈苦奈兒的邀請,前往他的皇宮做客。
實際上,這個錫蘭國王哪裡有那麼好心,他這麼做就是想将鄭和調離他的船隊,讓船隊群龍無首,好讓他派兵去攻打船隻。
在鄭和發現亞烈苦奈兒派了5萬兵去攻打船隊的時候,鄭和急中生智,調來自己來2000親信,進行攻擊皇宮。
因為那時候錫蘭國王已經派去了大部分的兵力攻打船隊,此刻皇宮力量是最為薄弱的,如果拿下皇宮,拿下國王亞烈苦奈兒,這場危機就能迎刃而解。
事實證明,鄭和這招“圍魏救趙”很管用,沒多久皇宮就被他攻破,國王亞烈苦奈兒以及部分國内的大臣被他抓住,此刻攻打船隊的軍隊趕回來救援,但也已經遲了。
最終鄭和不但解決此次危機,還将錫蘭的國王以及部分大臣帶上船隊,給明成祖朱棣來決定他們的罪責。
明成祖朱棣還是沒有下殺手,将亞烈苦奈兒遣送回國,但明令錫蘭國家得另選國王。
結語
明朝都是“燒錢”般地出資支援鄭和出海,雖然沒有直接為明朝帶回了什麼财物,但下西洋目的不在于像歐美列國進行殖民統治,而是宣揚明朝的國威。
鄭和此次擒拿錫蘭國的國王回朝,就是耀武揚威的一件事情,比起送财物和特産給弱國幫助他們,懲戒居心苟測的國王更能表明大明王朝才是當時的世界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