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命王贲攻齊,在坐視山東五國被秦所滅,而無援手之後,此時的齊國早已經沒有了抵抗之力,最終齊王建被俘,齊國被滅,嬴政也完成了大一統。
奮六世之餘烈,造亘古未有之功勳一統天下,在李斯的建議之下,稱孤道寡才能彰顯其功勳,于是秦王嬴政也成為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皇帝——始皇帝嬴政。
但是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就在實作統一後的11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嬴政在東巡途中崩逝,與崩逝如影随形的還有秦朝的國祚。
對于此時的秦王朝而言,長子扶蘇正因為此前反對父親焚書坑儒而在上郡協助大将蒙恬修葺長城,抵抗匈奴的入侵。
此次巡幸與秦始皇一同偕遊的有中書令趙高、丞相李斯以及胡亥。盡管臨死之前,秦始皇嬴政下诏長子扶蘇繼位,但當權力擺在眼前之時,趙高、李斯、胡亥還是選擇了沆瀣一氣,矯诏改立胡亥為帝,至于成為阻茛的扶蘇,則被胡亥矯诏下旨逼迫自盡。
此時的扶蘇,有沒有機會翻盤呢?其實作為曾經駐守九郡十餘年,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的蒙恬,手下還有三十萬精銳大軍,這些秦武卒經過數十載的厲兵秣馬,無不是精銳之師。都說“槍杆子裡出政權”,如是他們也并非無一戰之力,甚至更有勝算,但此事的結局是,扶蘇自殺而亡,随後蒙恬又被胡亥賜死。至于再後來,就是在昏聩的胡亥的治理之下,秦國二世而亡,不禁讓後人感慨萬千。
我們不禁要問,為何他們就不去反抗?身為長子的扶蘇為何又要選擇自殺?蒙恬又為何不阻攔扶蘇自殺呢?
扶蘇,作為秦始皇的長子,秦始皇對他期許甚高。一句出自《詩經》的“山有扶蘇”,枝葉茂盛、香草佳木之意便是明證。不過與秦始皇嬴政笃信法家不同,自小他便接受儒家教育,為人更是謙和、寬仁。對于父親為鞏固統治,便大肆坑殺術士之舉,他并不贊同,甚至不惜直言勸谏,是以也才有了他被外放邊地與蒙恬共修長城之舉。
其實對于父親、皇帝秦始皇而言,這是砥砺,磨練兒子最好的契機,通過跟随蒙恬、依靠戰争學會治國、治軍,顯然要比單純的依靠儒家所謂的“仁”“義”來得更加貼近現實。
但這樣的舉動對于扶蘇而言,卻成為了流放、放棄之舉。尤其是當聽聞父親遺诏時,儒家講究的“孝”也成為他心中的笃信。
但蒙恬對于這樣一位聖旨,作為久經沙場、政壇泥淖的大将軍,他說道:“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萬衆守邊,公子為監,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來,即自殺,安知其非詐?請複請,複請而後死,未暮也。”
一個能夠将三十萬大軍交由公子扶蘇監軍的父親,又怎麼會突然下诏賜死公子的呢?可惜的是,就是這樣一位被後世稱之為“仁”,時常冠以如果、假設扶蘇成為秦二世,秦國會避免傾覆之危的公子,還是毅然決然的選擇了自殺。我們依舊可以稱贊他的仁心、孝,但對于政治而言或許,顯然扶蘇為我們交出的答卷是不及格的。政治家考慮的是“謀而後動,思而後定”;更是對抱負、希冀的诠釋。
此時的蒙恬雖然身為将軍,但當主上執意要自殺,他又能怎麼辦呢?一将無能累死千軍,主君無能,亦是如此。從秦始皇将扶蘇安排到蒙恬處監軍,蒙恬、扶蘇更像是利益共同體,不過這個共同體之中,扶蘇是方向,但秦始皇到底還是高估了扶蘇。扶蘇一死,等待蒙恬兄弟的自然也是被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