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的前三次皇權交接,看起來都極不尋常。
第一次,明太祖朱元璋抛開“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傳位規矩,直接跨過自己衆多的兒子們,把皇位交給了孫子朱允炆。
第二次,明成祖朱棣從北京起兵,發動“靖難之役”,直接從自己的侄子朱允炆手裡奪過了皇位。

這前兩次皇權更疊充滿了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甚至直接爆發了朱氏子孫内部的熱戰,與它們相比,第三次皇權交接也絲毫不遜色,看似順理成章的“父死子繼”,實際上暗潮湧動、風雲詭谲。
《明史》記載:永樂二十二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在親征漠北的返京途中突然駕崩,皇太子朱高熾即位。
雖然太子即位順理成章,但朱棣其實早有廢掉太子之意,朱高熾并非符合他心意之人選。
而縱觀朱高熾即位的整個過程,用元芳的話說就是:其中必有蹊跷。
一、朱棣的煩惱
在确定皇位繼承人這件事上,朱元璋晚年大費腦筋,最後做出了一個錯誤的決定。
同樣的,朱棣也在立儲問題上犯了選擇困難症。按照“立嗣以嫡不以長,立嫡以長不以賢”的老規矩,洪武二十八年,當朱棣還是燕王的時候,就将自己的長子朱高熾立為了燕王世子。而當朱棣當了皇帝以後,朱高熾便順理成章的成為了皇太子。
但是,事情遠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簡單。“立嫡以長不以賢”的老規矩,身為藩王時的朱棣不敢輕易打破,然而平心而論,他是真的不喜歡朱高熾,原因為何?
原來,朱高熾性格懦弱、寬厚溫和,這一點确實像極了建文帝朱允炆。
有人說,自己的孩子有如此品行,難道不好嗎?
可惜他生在了帝王家。在明初皇權鬥争的漩渦之中,擁有如此人格的朱允炆、朱高熾,分明就是别人案闆上的肥肉!
試想,如果朱允炆擁有朱元璋一般的殘忍狡詐,朱棣又豈能得手呢?
而且,從個人才能上講,朱高熾也不是朱棣的理想接班人,史料記載,朱高熾“體肥碩,不能騎射”,這與他能征慣戰的父親形成了強大的對比反差。
明朝初期,北元勢力尚存,而且常常威脅明朝邊境,這樣的兒子又怎能像朱棣一樣禦駕親征?
是以,從能力上講,朱棣更加偏愛與自己相似的漢王朱高煦;而從感情上講,小兒子趙王朱高燧才是他的最愛。
《明史》記載:“初帝起兵時,漢王數力戰有功,帝許以事成立為太子......帝又憐趙王年少,寵異之。由是兩王合而間太子,帝頗心動。”
朱棣偏愛朱高煦、朱高燧,而這倆兒子也都不是省油的燈,他們心懷野心,亦常常在太子與朱棣之間挑撥離間。于是,朱棣便動了廢掉太子的心思。
然而,朝堂上的士大夫們可不答應,他們不僅拿出了種種封建禮法來抵制,還以“寬厚仁孝”等不争的事實來為太子申辯。
如果朱棣在太子沒有太大過失的情況下廢掉他,勢必會導緻朝廷内部勢力的分裂,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是以,在重重輿論的壓力下,朱棣也不得不暫時作罷。
然而,終永樂一朝,太子之争從來就沒有中斷過,朱棣廢掉朱高熾的心思也沒有因為一直以來的隐忍而消失,反而愈發強烈。
作為皇儲,朱高熾實在太過于平庸,傳位于他有可能再次讓明朝重演“靖難之役”的悲劇。從這一層面上來講,朱棣的隐憂不無道理。
二、朱棣的遺诏
永樂二十二年,朱棣開始了他人生中第五次北征鞑靼。
前四次北征,朱棣都未能徹底掃除北方的威脅,是以,這次出征,他勢在必得。
然而,這年五月,當他率領着大軍逼近鞑靼主力時,事情卻突然發生了變化:朱棣可能已經預感到自己時日無多,是以他做出了班師回朝的決定。
《明太宗實錄》記載,當時朱棣把随軍出征的大學士楊榮等人召至賬内,說:
“朕昨夕三鼓,夢有若是所畫神人者告朕日:‘上帝好生’。如是者再。此何祥也?”
朱棣說他做了一個夢,夢見神人向他說:上天有好生之德。楊榮當然聽明白了,這是皇帝有了班師回朝之意。至于其中的真實原因,他們或許并未猜透。
于是,朱棣一改自己消滅鞑靼的初衷,在敵人近在咫尺的情況下,匆忙班師。這對于一生志在消滅邊患的他來說,當然顯得極不尋常。
而在班師途中,朱棣也顯得極為急躁:盡管幾十年的征戰,讓他對出塞的路程谙熟于心,但他仍然不停催問到京的時日,《明太宗實錄》記載了他詢問内侍的對話:
“‘計程何日至北京?’(内侍)對曰:‘八月中可至’”
而後來的曆史證明,催促朱棣趕緊回京的不是什麼神人,而是他的健康。
果然,就在七月,朱棣詢問規程還有幾日的第三天,大軍“至榆木川,上(朱棣)大漸,遺命傳位皇太子”。
但是,曆史的詳情并非如此簡單。接下來卻發生了十分詭異的一幕,那就是一個叫馬雲的宦官,與大學士楊榮、金幼孜等人決定秘不發喪!
“宦官馬雲等以六師在遠外,秘不發喪,?密與大學士楊榮、金幼孜議喪事”(《明太宗實錄》)
而在明仁宗朱高熾的實錄中,這段曆史的記載則更加詳實:“太宗疾作,頓劇,已而崩于榆木川。中官馬雲等皆蒼黃莫知所措,乃密召榮、幼孜入禦幕中,首謀喪事......或有歎于他事,寫敕用寶,遣入馳報。榮等日:“誰敢爾,先帝在即稱敕,賓天而稱敕詐也......乃命中宮備以大行皇帝崩逝月日并遺命傳位之意啟皇太子。雲等從之。”
這大段話的大體意思是,朱棣突然發病駕崩,身邊隻有馬雲等宦官在側。馬雲不知所措,是以秘密找來大學士楊榮等人商議,他們一起決定秘法不喪,以防止京師的漢王、趙王起兵謀反。
并且,因為朱棣去世時并沒有留下遺诏,馬雲本想用皇帝敕令的方式安排太子即位,被心思缜密的大學士楊榮等人否決。
最後,他們一起假托朱棣的意思,共同制造了一篇遺诏出來,順利“安排”太子即位。
當年八月,朱高熾即皇帝位。他登基後,不僅廢除了鄭和下西洋等擴張舉措,還取消了朝廷在雲南、交阯的采辦活動、将首都遷回了南京,以節省國家财政支出。
朱高熾看似一切與老爹對着幹,實則是懸崖勒馬,及時止損,挽救了大明朝。
當然,對于楊榮等扶他上位的功勳之臣,他也極盡封賞,這年十二月,朱高熾加賜楊榮為工部尚書,加倍工資,還感激的說:“皇考上賓,六軍在外......惟卿盡忠為國,報先帝恩德,獨為果斷,至有今日......報卿甚微,今追前衍......特升卿為工部尚書,前官如故,三俸俱支,全支尚書本色”
綜上所述,朱棣廢太子之心久矣,以至于想在自己死前回京交代後世,沒想到未趕到京師就抱病而亡,更沒來及立下遺诏。
而宦官馬雲、大臣楊榮則“替”他立了遺囑,以緻朱高熾順利即位。這也是他們一上來秘不發喪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