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在陳赓大将離世的第31個年頭,與他相愛18年,陪他走到生命盡頭的夫人傅涯突然做出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決定:“離開大陸,前往台灣!”盡管身邊人并不是太了解,可還是沒能改變她的選擇。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晚年的傅涯雖然重新回到大陸,但是在臨終之際,本可以和陳赓大将合葬在一起的她,卻對守護在床前的子女叮囑道:“我死後,不要将我和你爸爸葬在一起。”
從革命時期的偶然邂逅,到步入婚姻殿堂,再到後來的工作配合,兩人之間始終默契恩愛。陳赓大将最後的一段歲月,傅涯更是始終陪在他的身邊。1982年,在陳将軍去世的21年後,傅涯一直在完成丈夫生前的最後一份心願,通過整理日記手稿,将陳赓大将生前的戰争實錄以及寶貴資料整合到了一起,《陳赓日記》流傳全國!

可就是這樣一對恩愛的夫妻,在傅涯去世前,為什麼會留下遺囑,不願和陳赓大将合葬在一起?在陳将軍去世31年後,她又為何會選擇前往台灣呢?這裡面究竟有着怎樣的隐情?
後半生的依靠
1992年,黨中央收到了一封求助信,希望政府能出面幫自己接回留在台灣已故父母的骨灰,署名是一個叫傅涯的老人。得知傅涯是開國大将陳赓的遺孀之後,黨中央随即出面協調此事,最終成功将其父母的骨灰接回到大陸安葬。
說起傅涯,晚年接受采訪時,她曾透露過自己的家庭情況:“老家是浙江紹興上虞縣,爸爸是紹興的師爺,媽媽是蘇州的大家閨秀,家中有兄弟4人,姐妹6人。”
可以看出來,傅涯的出身是很不錯的。1918年出生的她,自小便有着極高的思想覺悟。求學期間,她親眼目睹了軍閥統治下,中國社會的黑暗,便立志要追求進步思想,還積極參加各種愛國運動,以此反抗反動政府的獨裁統治。1938年,在哥哥傅森的引薦下,她到延安參加革命。也就是在這期間,她認識了和她相伴一生的陳赓大将。
傅涯在延安時,先是被安排去了抗日軍政大學學習,抗大畢業後,根據組織的要求,又被分到了文工團去工作,成了一名藝術工作者。也就在兩年後的1940年,在一次正常的演出期間,因為一個人的出現,她和陳赓結下了不解之緣,這是怎麼回事呢?
1940年5月,傅涯随着抗大總政文工團到山西武鄉蟠龍鎮去演出,此時的陳赓因為傷病,也正在這個鎮上療養。文工團帶隊的團長叫王智濤,和陳赓有着多年的戰友情誼,兩人可以說是很好的朋友了。
這天,王智濤趁休息的時間回老家取東西,恰好聽說老朋友陳赓也在此地療傷,便轉而過去探望。兩人見面後,先是噓寒問暖,然後又聊了一些往事,這時王智濤突然問道:“你看現在還缺不缺什麼呀,有需要的給我說,在我能力範圍之内的都可以解決。”
聽到老朋友這麼說,陳赓也是笑了笑:“我現在什麼都不缺”。說完之後還停頓了一下,随後打趣地說道:“現在就缺一個媳婦兒。”然後兩人便相視一笑。但陳赓怎麼也想不到,他就是這麼随口一說,沒想到王智濤還真的當真了。
回去之後,王智濤便将此事告訴了自己的妻子吳靜,希望妻子能出出主意。巧合的是,吳靜和文工團裡的傅涯是同學,于是便有意撮合一下。過了幾天,王智濤帶着傅涯還有其他一些同僚,再一次到陳赓那裡看望演出。
在當時幾乎所有抗大學生眼裡,陳赓可是一個戰功赫赫,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人物,是以當文工團的人見到陳赓以後,都圍坐在他身邊,想聽聽他打仗殺鬼子的故事。
見學生們如此熱情,陳赓也不好推辭,就随口講了一個會昌戰鬥的情節,他說道:“當時受傷以後,不願做敵人的俘虜,便産生了自殺的念頭,但又轉念一想,現在自己還年輕,這樣死掉的話又太窩囊,不如活下去,還能繼續為共産主義事業奮鬥,于是他便躺下裝死,才僥幸活了下來。”
聽到這裡,或許是被陳赓的革命情結觸動,傅涯漸漸入了迷,也就是這時她才知道,原來英雄都曾有過怎樣刻骨銘心的經曆,心中對陳赓更加敬佩,認為陳赓是一個值得托付的人。
後來王智濤還特意問陳赓有沒有喜歡的女生,陳赓這才明白,原來這場演出是故意安排的,他沒有任何猶豫的就說道:“中間那個姑娘”。這個人就是傅涯。然而,盡管兩個人心裡對彼此都有好感,但他們的這段愛情卻走得十分艱難,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陳赓剛開始是先向傅涯表達了自己的愛意,但傅涯因為和表哥已有婚約,便拒絕了他。後來傅涯因為表哥的政治立場原因,便放棄了這段婚姻,選擇了和陳赓走在一起。然而就在兩人之間的關系平穩發展,朝着好的方向行進的時候,一場意外卻突然降臨,導緻了他們的婚姻不得不推遲,甚至差一點就被扼殺在搖籃裡。
戰争時期,按照黨組織的要求,為了保證我黨的絕對純潔以及黨員的絕對忠誠,黨内人員的婚姻是需要先向組織上彙報的,作為知名将領的陳赓自然也不例外。當他把兩人的資訊資料遞交上去後,卻被黨組織告知:兩人不能建立戀愛關系,因為傅涯存在特務嫌疑!
這一結果如晴天霹靂般,讓陳赓一時間無法接受。他怎麼也想不通,從抗大畢業,一直在文工團工作的傅涯,為什麼會有這個嫌疑,甚至一度懷疑是不是黨組織方面搞錯了。
于是他四處找人了解緣由,最後終于知道,原來傅涯的哥哥傅森是個特務,而他的家人,包括傅涯在内,都要背上嫌疑。在弄清楚傅涯本人的政治立場之前,兩人無法真正步入婚姻的殿堂。無奈之下,他們隻能暫時減少彼此間的聯系,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終于,在三年後的1943年,這件事才有了一定的轉機。當時傅涯受陳赓之邀,到129團演出,她選擇了演出《孔雀東南飛》,借此來抒發自己被迫與夫妻分散的不幸遭遇,這一幕也讓台下的陳赓感念頗深,不禁淚流滿面。
而這一幕,恰好被當時的政委鄧小平看到,于是鄧公主動給政治部發了一封電報:“兩人一個在台上演,一個在台下哭,即使她哥哥是特務,但傅涯本人是共産黨員嘛,讓延安方面成全他們吧。”
也正是多虧了鄧公的這份電報,2月初的時候,陳赓收到了中央“同意兩人結婚”的消息。于是在當月25日,兩人在經曆了重重艱苦之後,終于走在了一起。
後來,兩人因為工作的原因,常常是聚少離多,但兩人彼此都知道對方在忙什麼,也并沒有打擾對方的工作。即便是中央的同志提議将傅涯調到陳赓身邊,也被陳赓拒絕了,原因很簡單,兩人早就有過約定:“互相不幹涉對方的工作,互相支援對方的工作。”
可就是這樣令人羨慕的愛情,在傅涯的心裡,卻始終藏有一道坎,以至于後來傅涯臨終前,告訴床前的子女:“我死後不要把我和你爸爸葬在一起。”為什麼傅涯會留下這樣的遺言?這中間又有着什麼秘密?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說起傅涯晚年的遺願,這其實和另外一個女人有關。其實在陳赓參加革命之初,就曾有過一段轟轟烈烈的感情,這個人就是陳赓的學生王根英。1923年,陳赓還在夜校當教員時,對學生王根英的才華極為賞識,對她甚至是一見鐘情。
為此,陳赓也大膽地向王根英表了白,但不幸的是遭到了拒絕。後來因為夜校被封,兩人之間的聯系也就越來越少。但是由于上天的眷顧,兩人因為一件事再一次相遇,最終成功走到了一起。
1927年共産黨第五次代表大會上,陳赓和王根英意外邂逅,在陳赓的心裡,碰到許久不見的夫妻,還是出現了一些波瀾,于是在會議結束後,他不斷地給王根英寫情書,但還是一次次的被王根英拒絕,甚至将陳赓寫給她的情書張貼了出來。
一次偶然的機會,周總理得知了這一情況,便特意撮合二人,最終兩人走向了婚姻的殿堂。可不幸的是,兩人之間的愛情長跑才剛剛開始,就被一次突如其來的意外打破了……
1939年3月,日軍對王根英和陳赓所在的129師供應部進行了猛烈轟炸,當時負責檔案管理的王根英僥幸逃了出來,但她發現還有一些重要的檔案沒有被搶救出來,于是她不顧一切的沖進屋子裡保護檔案,不幸被日軍殺害,時年32歲,而這一年,是他們在一起的第12年。
在外指揮戰鬥的陳赓得知噩耗後,痛哭一場,悲痛地說出了“這一天會是我永生難忘的一天,我會為她守節三年”的誓言。這也就是陳赓為何遲遲不願重新找媳婦的一大原因。
後來,在和第二任妻子傅涯相識之後,陳赓也曾和傅涯提到關于他和前妻王根英的故事。出于了解和認同,傅涯覺得王根英很值得尊重,陳赓也不會忘記他的第一個妻子。是以才會在臨終時犧牲自己,不讓子女将自己和陳赓合葬,希望以此來填補陳赓内心的遺憾。
晚年赴台,潸然淚下
1980年,傅涯收到了一封來自台灣的信,是妹妹寄來的,信上寫着關于自己父母的一些現狀和遺言,這讓傅涯痛苦不堪,不禁陷入了難忘的回憶。
其實在傅涯的心裡,一直還留有一個執念,那就是她的父母。因為自己早年參加了革命,在那個年代,自己對未來都尚且一無所知,為了不連累家人,她選擇了單方面和家人斷絕聯系。
新中國成立後,她便開始着手尋找自己家人的下落。在進行了多方打聽之後,終于有了消息。原來她的身份被國民黨識破,于是在敗逃台灣之際,就将她的父母也扣留在了台灣。從妹妹寄來的信裡她得知,父母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回到大陸,回到家鄉。為此,她做出了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舉動。
于是,就出現了視訊開頭的一幕。1992年,也就是陳赓大将逝世的第31年,她毅然選擇前往台灣和妹妹見面,希望能帶回父母的骨灰。但迫于當時台海兩岸關系的原因,最終沒能實作。無奈之下,她隻能去尋求中央政府的幫助。
黨中央了解了事情緣由之後,被她的舉動和過往的經曆所打動,最終經過和台灣方面的多方交涉後,迎回了二老的骨灰,實作了他們落葉歸根的遺願。
再次回顧傅涯的一生,可以說她曆經坎坷,卻一直都在默默地奉獻自己。年少時,她毅然參軍,把生命奉獻給了祖國,成年之後,她又把自己的愛情奉獻給了陳赓,甚至提出不與他合葬,來成全别人。晚年時,她幫助陳赓整理并出版《陳赓日記》,又多次進行慈善活動,将自己最後一絲光亮奉獻給了人民。而她自己卻依然清貧一生。
傅涯用自己的一生,在曆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但她卻從未索求過任何回報。傾盡自己,奉獻一生,是她刻在骨子裡的溫柔,讓我們向這位老前輩緻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