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自诩為曆史正劇的《大明風華》,談談它黑了哪些曆史

近兩年确實出現了很多好劇,比如之前的《琅琊榜》及現在熱播的《慶餘年》,但是這兩部劇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開挂!隻要利益訴求方遇到坎了,相關人等便會現身,當然,我們可以叫這個東西為倒叙手法,提前做好埋伏,用到的時候便出來了。一次兩次可以,但是每次都這樣,老是秃噜同一塊地方的羊毛,羊也受不了啊,其實就演變成了爽劇。

自诩為曆史正劇的《大明風華》,談談它黑了哪些曆史

《大明風華》自是與上述兩部不同,沒那麼多伏筆,給人一種娓娓道來的感覺,就連台詞都是那種生活化的,這點和《雍正王朝》等劇的風格完全是兩個路子。裡面的服裝道具也是經過認真處理的,起碼看起來不像那種塑膠感的戲服,戰争場面亦是宏大,早年那些糊弄觀衆的劇情,比如用十幾個人就冒充幾十萬雄兵,在這上面沒有出現。制作方也算是盡心了。

不過,雖然以曆史正劇自居,裡面有些内容還是和曆史差異甚大。

1、孫皇後與胡皇後是姐妹

《大明風華》從朱棣攻入應天講起,他殺掉了大批不服從他的建文臣子,這裡面就包括禦史大夫景清,他的兩個女兒分别被人救起,然後起名孫若微、胡善祥,陰差陽錯之下,這兩人分别進宮,還同時嫁給了皇太孫朱瞻基。

婚後的生活是幸福的,胡善祥生了朱祁钰,孫若微生了朱祁鎮。

自诩為曆史正劇的《大明風華》,談談它黑了哪些曆史

其實,曆史上的孫氏,是由朱棣的親家母,也就是太子爺朱高熾的丈母娘彭城伯夫人領進宮的。後來朱棣告訴太子妃張氏,多教她宮中禮儀。就這樣,十歲的孫氏搬到了太子府,打小與朱瞻基一起長大,兩人沉澱了深厚的感情,可謂是青梅竹馬了。

而胡善祥的入宮頗具傳奇色彩。

永樂十五年,朱棣想給孫子朱瞻基找個皇太孫妃,根據明朝選秀女制,司天監夜觀天象,皇妃當在濟河一帶,朝廷派出幾個小分隊,按照司天監的要求,遍查良家子,最終在濟甯找到了胡善祥。

幾年後,朱瞻基登基為帝,太子妃胡善祥随之晉封皇後,可是,這樣的日子沒過多久,宣德三年,朱瞻基以胡善祥沒有生兒子為由,把她廢掉,改立朱祁鎮的生母孫氏為皇後。

2、太皇太後張氏的悲慘與孫氏的強勢

張氏的這一生,在《大明風華》中可用一個“悲慘”來形容。

首先是一個窮。

自诩為曆史正劇的《大明風華》,談談它黑了哪些曆史

太子爺朱高熾窮到什麼程度?

朱棣讓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這哥兒仨捐銀子,老大朱高熾拿不出來,就去街頭賣家具,這還不夠,還順帶着賣對聯、算命。

後來,兒子朱瞻基要大婚了,和胡尚儀天天算來算去,銀子不夠啊,275萬兩起,這能是沒錢?要知道萬曆的兒子朱常洛大婚費用不過十來萬兩,一個太孫能超過太子規格?

後來,張氏提拔的尚食局的小官胡善祥給她送來了一把銀票,一太子妃,生生成了乞丐。

其次是傻。

朱瞻基駕崩後,張氏與孫氏共同處理軍國大事。但是,這個張氏似乎什麼都不懂,還要孫氏不時的為她翻譯。

自诩為曆史正劇的《大明風華》,談談它黑了哪些曆史

比如大同守将陳文榮上殿奏事,人家說什麼,張氏渾然不知道。

其實,這兩人完全搞反了。

在明仁宗時期,張氏作為皇後,就已經參與政事了:

及立為後,中外政事,莫不周知。

到了明宣宗時期,更是“軍國大議多禀聽裁決”。朱瞻基駕崩後,進入了張氏與三楊(楊士奇、楊溥、楊榮)共同執掌朝堂的時代。這期間,其實沒孫氏什麼事兒。孫氏真正參與決策是在張氏去世後。

3、人物的生存年代搞亂

《大明風華》中,朱棣第五次北巡,馬哈木卧底明軍,因為長期潛伏大明,對朱棣的行軍布陣了如指掌,在他潛逃回瓦剌部後,遊牧民族采取了破壞明軍火器的政策,成功擊敗朱棣。幾年後,馬哈木再次舉兵南下,與朱瞻基在戰場上一戰定勝負。

自诩為曆史正劇的《大明風華》,談談它黑了哪些曆史

實際上,朱棣最後這次北征,連個敵人的毛都沒找到,更别說遊牧民族的反擊了。而馬哈木早在永樂十四年戰死在裡海地區了。

另一個搞錯的就是張氏了。

太皇太後張氏賴着臉給弟弟張克儉在大同邊市謀了個官,不成想這哥兒們整天打家劫舍,賠了姓名不說,還直接引發了瓦剌聯合其他部族南下,直接引發了雙方戰争,最終釀成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變的原因咱就不說了,單說這個張氏,她居然活到了北京保衛戰。實際上,她早在正統七年就過世了,而北京保衛戰在七年後才打響......

4、孫皇後的情人

男女感情戲份在大多數情況下占據着很重的地位,似乎不加點這東西就食之無味了。《大明風華》中的孫皇後亦是如此。

說她出身靖難遺孤我們也就忍了,但非要給他安排情郎,而且還是兩個,關鍵是,孫氏入宮為後,還與這個徐濱哥哥藕斷絲連,這就有些匪夷所思了。

自诩為曆史正劇的《大明風華》,談談它黑了哪些曆史

曆史上确實有皇後這樣玩,比如秦國的宣太後,但她那是為了整個秦國的利益,不知這位孫氏是為了什麼呢?要知道,在大明王朝,程朱理學早已成為官學,“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已經成為主流價值觀,堂堂大明太後這樣玩,何以母儀天下?

結語

當然,裡面還有其他諸多情節存在謬誤,比如朱高煦說大明歲入7500萬兩銀子,實際上在道光十一年(即1831年)朝廷國庫歲入才達到7709萬兩,之前的曆朝曆代均沒到這個數。再比如朱棣駕崩的時候,朱高煦、朱高燧直接控制這三分之二的軍隊,他們完全可以趁朱棣病重期間篡改遺诏,朱瞻基等人的謀略在絕對實力面前隻有遭碾壓的份兒。

不過,這可以看成是為了豐富劇情而添加的一些小的情節。整體來說,這還算是一部良心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