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宋朝曆史題材的電視劇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宋朝官服在脖子上套了一個白圈,這是幹嘛用的?

中國是一個有着悠久曆史和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不僅在哲學、文學和藝術上成績斐然,在服裝上也很有特色、匠心獨具。尤其是曆朝曆代官員的朝服更是做工精細,設計大方,叫人贊不絕口、啧啧稱奇。
不同朝代的朝服都有設計風格也各不相同,官階不等,身份不同,官服的款式和顔色也不同。
如果上朝不但不能說錯話,站錯位置,朝服也不可以穿錯,不然可就麻煩了,輕則受處分,重則掉腦袋。
《周易》中就有關于服裝的記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可見統一服裝跟統一思想同等的重要。
各級官員一穿上自己的官服,馬上明白了自己的斤兩,擺正自己的位置,樹立對皇上的忠心。
關于古代的大臣都穿什麼服裝,不去翻故紙堆,我們普通人是難以知曉的,所幸現在宮廷劇、古裝戲很多,他們做的功課都比較足,我們可以從影視劇中了解一二。
因為現在的編導在呈現曆史畫面的時候,服裝上也非常認真,參考當時的曆史文獻,盡量真實再現當時的情形。是以我們看到的曆史類影視劇中的服裝道具,都基本符合曆史真實。
在電視劇裡,不同的朝代官服也不一樣,風格各有千秋。但所有的朝代,宋朝的官服最為個性,他們的官員上朝的時候,脖子上都有佩戴一個白色的項圈,有人看後大惑不解,這個項圈什麼材質的,白金的還是純銀的?為什麼要佩戴這麼個玩意,當領帶用嗎?
其實這個東東不是金子也不是銀子做的,宋朝的皇帝雖然有錢可都很摳門,舍不得給官員弄那麼貴重飾品。
這個白色的''項圈''叫方心曲領,并非宋朝的首創,早在隋朝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
不過宋朝的時候,這種白''項圈''開始普及,并成為官員服裝的标配,一直在兩宋的官員服裝中推行。這種傳統一直延續到明朝中期,直到萬曆年間才逐漸廢除。
那麼宋朝為什麼給官員的朝服設計這種白''項圈'',裡面有什麼講究嗎?
衆所周知,中國是禮儀之邦,中華民族是勤勞智慧的,吃講究、住講究、穿更講究。漢朝的時候,中國的一切都領先世界,漢服也非常有名。
方心曲領是中國漢服文化的組成部分,朝廷的官服加上這樣一個領子,可以讓官員更有範,精神狀态顯得更好。
首先,它很美觀。
過去的官員穿着講究,裡面是内衣,外面是自己的時裝,最外面是上朝的工作服,裡三層外三層顯得非常臃腫。
這種項圈也就是圈方心曲領,通常是粗布材質,很挺括、有質感、有強度、比重也高,戴在脖子上可以有效壓衣領,防止哪部分有凸起不平,影響美觀。
其二是有象征意義。
古代中國人沒有出去環球旅行,不知道地球是什麼形狀。我們的祖先一直以為地球是方的,天是圓的。
這個''項圈''上面是圓的象征着天空,下面是方的,象征着大地。方圓結合,寓意天人合一。
而且皇帝是天子,受命于天,天也是皇權的象征。如果皇帝是天,高高在上;那麼大臣就是卑微得在下面,俯首帖耳聽從皇帝調遣的。
大臣們戴上這個東西,就像戴上枷鎖,時刻提醒自己擺正自己的位置,一定要老老實實、小心翼翼,擁護皇帝上司,聽從皇帝指揮,不可以玩忽職守,更不能犯上作亂。
其三有警示意義。
這個''項圈''也就是方心曲領的末端是敞開的,并且尾部有兩根繩子,在穿好朝服後戴在脖子上把兩端的繩子系好,松緊恰到好處,不能亂動。一彎腰繩子方領就會勒脖子,非常難受。
這就等于告訴各級官員,要中規中矩,不能胡來。一旦越軌,脖子上的套就會越來越緊,讓你喘不過氣,甚至會要你的命。這跟繩子的主動權不在大臣而在皇帝手中。
大家都知道。趙匡胤的江山是偷來的,利用後周皇帝的信任,黃袍加身弄到手的。是以趙匡胤一直提心吊膽,怕大臣向他學習,篡國奪權。
是以,趙匡胤就非常重視對官員的政治思想教育,希望大臣們遵守君臣之道,思想别開小差。
官員佩戴這種''項圈''除了上述三條,還有一個實用價值,那就是可以幫皇上認官員。
因為宋朝上朝的官員并非是人人都要佩戴這玩意,不夠級别是不能戴的。
《隋書·禮儀志七》中曾說:''七品以上有内單者則服之,從省服及八品以下皆無''。而且官階不同,官員的''項圈''也有細微差別,皇上據此可以輕松識别官員,省去很多不必要麻煩。
據說宋朝的這一創意還傳到了南韓和日本,因為當時北韓和日本正虛心向中國學習,把宋朝的先進經驗帶到了本國。是以在有的南韓宮廷劇中,也會看到他們的官員脖子上也戴着這樣一個''項圈'',由此可見中國文化的影響力多麼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