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仁川華人街的前身竟是“清國租界”?看大清如何建立建立海外租界

仁川華人街的前身竟是“清國租界”?看大清如何建立建立海外租界
仁川華人街的前身竟是“清國租界”?看大清如何建立建立海外租界

租界因被視為列強侵華的産物而為人所熟知。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的是,積貧積弱的晚清政府竟曾在北韓半島擁有多處租界,并在其中享有各種特權,俨然列強之一。而其中的仁川租界甚至維持到了民國成立後的1913年。那麼,這些奇迹般的“清國租界”是如何誕生的呢?

一、清國加強在朝存在之契機——壬午兵變

19世紀中期以後,北韓同宗主國大清一樣處于内憂外患之中。鄰國日本自明治維新後對北韓蠢蠢欲動,1876年日本逼迫北韓簽訂《江華條約》,北韓被迫開國,國外資本得以湧入北韓,大量的農民和手工業者是以失業。仇日排外的情緒逐漸在社會上醞釀。

而這一時期的北韓國内則呈現出了以大院君和王後闵氏為首的兩派長期鬥争的局面。1864年,北韓哲宗李昇去世,死後無嗣,作為王室旁支的李熙入承大統(北韓高宗)。由于高宗年幼,由其父興宣大院君李昰應攝政。十年後,王後闵氏以高宗親政為由發動宮廷政變,掌握了實權。闵氏執政後開始效仿大清的洋務新政,實行了一系列“自強”政策。“闵氏新政”以“别技軍”的組建最為引人注目,而正是這支新式軍隊成為“壬午兵變”發生的催化劑。

仁川華人街的前身竟是“清國租界”?看大清如何建立建立海外租界

裝備新式武器的别技軍

仁川華人街的前身竟是“清國租界”?看大清如何建立建立海外租界

明成皇後(闵氏)的影視形象

此次兵變顯示出“對内反闵,對外反日”的特征。在暴動中,闵氏逃往忠州避難,而退隐将近八年之久的大院君李昰應則趁機重掌朝政。此外,别技軍殺害了别技軍的日本教官并襲擊了日本領事館。此後,日本即以此為借口對朝出兵,而中日兩國對朝的進一步幹涉也由此發端。

二、中日博弈——清國租界設立的内在動因

清日兩國對北韓的争奪在近代北韓半島大國博弈的曆史上尤為引人注目。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不斷挑戰清朝在東亞國際體系中的核心地位,特别是在1874年的琉球事件和1876年《江華條約》簽訂後,日本開始對朝滲透,北韓逐漸成為中日争奪東亞“宗主”地位的主戰場。作為對日本挑戰的回應,清朝開始調整傳統朝貢制度中不幹涉北韓内政的政策,積極尋求機會增強自身的在朝主導權。壬午兵變正好為兩國提供了加強在朝存在的契機。

日本首先做出了反映。7月29日,日本駐朝公使花房義質逃回長崎,并立刻向日本外務卿井上馨報告了壬午兵變的相關情況。7月30日至31日,日本内閣召開兩次緊急閣會(日本天皇參加了第二次會議)。7月31日,日本決定對朝進行武力幹涉。當天,日本向各國使館送達了《關于北韓京城暴動的事變處理辦法》以求各國諒解,并迅速将一個陸軍大隊和海軍“金剛”“清輝”“日進”“比叡”号調往仁川,試圖通過武力威脅北韓進行談判以滿足其侵略要求。

日本的迅速行動使北韓政府措手不及,大院君對于日本的無理要求表示難以接受,多次拒絕日本的談判要求。但鑒于北韓實力不濟無法與日本抗衡,遂隻能采取拖延政策等待中國介入調停。

仁川華人街的前身竟是“清國租界”?看大清如何建立建立海外租界

日方首腦:日本明治天皇

中國方面直到7月31日才通過駐日使館的報告知道北韓發生兵變的消息。時隔幾天,又收到了日本向北韓派兵的情報,事态的緊急程度已經不言而喻。8月4日,署理直隸總督張樹聲派遣北洋提督丁汝昌、馬建忠率領“超勇”、“威遠”、“揚威”三艘軍艦先行前往仁川觀察情況。8月7日,在得到總理衙門準許後,下令吳長慶、袁世凱率領淮軍3000名前往北韓。丁、馬一行于10日抵朝,吳、袁一行亦于21日在仁川集結完畢。

仁川華人街的前身竟是“清國租界”?看大清如何建立建立海外租界

中方首腦:《走向共和》中的光緒皇帝

在清軍向北韓集結期間(10~21日),日本對朝談判出現了新的情況。首先是8月16日,不堪北韓的拖延政策花房義質率日軍1500名抵達漢城,當面向北韓高宗提出了賠款謝罪等七項要求,并下達了在23日之前必須給予回複的通牒,然而大院君仍舊拒不回複。23日花房義質将駐漢城日軍撤往仁川與大部隊彙合,準備集合全部兵力發動大規模進攻。花房沒有想到,他一怒之下的撤退正好給了清軍以可乘之機。

仁川華人街的前身竟是“清國租界”?看大清如何建立建立海外租界

駐朝清軍

清朝派兵的主要目的是助朝平叛,抵制日本對朝幹涉,鞏固在朝宗主地位。此前,張樹聲為了解北韓情況,曾委派周馥同北韓駐華領選使(相當于公使)金允植、魚允中進行會談以。作為闵氏集團成員的金、魚兩者一口咬定政變由大院君陰謀發動,并大肆渲染大院君盲目排外的形象,使清方将大院君視為對朝滲透的障礙。8月23日,利用日軍撤出漢城的機會,清軍迅速進駐,并于8月26日誘捕了對清軍毫無防備大院君(此後被軟禁在直隸保定,直到1885年才被放回北韓),幫助闵氏重掌朝政并迅速平定了暴動,壬午兵變至此平息。

三、壬午兵變善後及領事裁判權的獲得

由于對日強硬的大院君被軟禁,加之清方對日采取“懷柔”政策,調解日朝沖突。8月28日,朝日談判重新啟動,雙方簽訂《濟物浦條約》和《朝日修好條約續約》。通過條約,日本獲得了領事裁判權和在漢城的駐兵權,并進一步擴大了在釜山和仁川的開埠範圍。

仁川華人街的前身竟是“清國租界”?看大清如何建立建立海外租界

明治維新後的日本社會

處于弱勢地位的北韓為制衡日本,隻能求助于清朝力量。清方順勢與北韓簽訂了《中國北韓商民水陸貿易章程》,該條約規定“

中國商民在北韓口岸如自行控告,應歸中國商務委員審斷

”“

兩國商民前往彼此已開口岸貿易,如安分守法,準其租地賃房建屋

”。清朝由此正式獲得了在朝領事裁判權和租地權力,擁有了獨立的司法權力(包括警察權)和租地權力,離租界的建立隻剩一步之遙。

四、德興号事件與清國租界的正式設立

所謂“德興号”是華商黃耀東計劃在朝開設的貿易分号。1883年10月,黃耀東派職員鄭渭生、鄭翼之兄弟到釜山的日本租界中央洞開設德興号,經營雜貨貿易。日本領事不許,但鄭氏兄弟置之不理,日本領事遂動員日本商人阻止德興号開業。

事件發生後,時任“總辦北韓商務委員”的清方官員陳樹棠對朝提出抗議,認為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是清方在北韓沒有租界,并借機正式向北韓政府提出設立中國租界,使華僑和日人享受同等待遇的要求。經過雙方談判,1884年4月中朝簽訂《仁川口華商地界章程》,仁川租界正式設立。

仁川華人街的前身竟是“清國租界”?看大清如何建立建立海外租界

《走向共和》中的袁世凱:袁世凱“監國”北韓時大清朝對朝控制達到了頂點

此後,随着中朝貿易的不斷發展,清國租界不斷擴大。至甲午戰前,清國在北韓半島上已經擁有了仁川、釜山、元山等幾處“專管租界”。由于采取了包括袁世凱控制北韓内政、壟斷對朝貸款權等在内的一系列全面幹預政策,這一時期的清國在北韓處于絕對的主導地位。清國租界在這一時期也十分繁榮,一如美國人比德稱贊“

中國租界是穩固的,有着漂亮的衙門和會館建築,以及成排的裝滿商品的欣欣向榮的商店。伴随着繁忙和嘈雜的持續的爆竹聲及鑼鼓擊打聲,中國人在貿易方面明顯将日本人遠遠甩在了後邊

。”

仁川華人街的前身竟是“清國租界”?看大清如何建立建立海外租界

今日繁華的仁川中華街,前身即是大清的“仁川租界”

甲午戰後,日本取代了清朝在北韓的地位。此後,日本于1910年正式吞并北韓,以北韓已經成為日本的一部分為借口,要求清朝取消在朝租界。但清國租界聚集的大量華商畢竟是一支不可小視的力量,日本竟也不敢輕舉妄動。随後,圍繞租界問題雙方展開了長期的談判,直到1913年4月才正式取消了清國租界。而在這之前,大清帝國早已在辛亥革命的炮火聲中土崩瓦解。

文史君曰

晚清中日雙方在北韓半島展開了激烈的争奪,清朝利用自身在北韓的傳統優勢以及洋務運動期間增強的國勢在北韓一度占得了上風,北韓半島上的清國租界正是這一時期清朝對朝政策的勝利成果。但我們也應該認識到,日清兩國對朝争奪的根本目的以及“清國租界”與列強駐華租界的性質存在根本不同。清朝的根本目的是利用近代國際法規則對傳統的中朝宗藩關系進行改造,以求得國際社會承認,抵制西方勢力的進一步侵入,“清國租界”是以可以視為宗藩體制在近代的某種延續,其本質是防禦性的,與日本和西方以殖民掠奪為根本目的設立的租界存在本質上的差別。

參考文獻

[1]?????[日]川島真(著)田建國(譯)田建華(校):《中國近代外交的形成》,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宋娜娜:《北韓壬午兵變前後清對朝政策比較》,《黑龍江史志》,2008.

[3]?????姜波:《試論壬午兵變時期中日兩國對北韓政策及其影響》,延邊大學碩士論文,2017.

[4]?????賀江楓:《北韓半島的中國租界:以1884至1894年仁川華商租界為個案研究》,《史林》,2012.

(作者:浩然文史·建顔)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檔,除特别說明外都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删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曆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号!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