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乾隆時期明明已經禁止纏足,為何直到清朝滅亡時還有裹足的現象?

可以肯定的是清朝滿族女子不裹足,并且清朝統治者對于女子纏足深惡痛絕,曾下嚴令禁止,在當時這種禁令嚴到什麼程度呢?你知道“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的指令嗎?基本跟這個差不多。

乾隆時期明明已經禁止纏足,為何直到清朝滅亡時還有裹足的現象?

其實,後金還沒入關前,太宗皇太極就于1638年下令:有效他國衣冠、束發裹足者,治重罪。後來,孝莊皇太後下的指令更嚴:有以纏足女子入宮者立斬。

纏足不要命,要命不纏足,就這麼嚴的禁令,都沒能抵擋住陋習的延續,最終迫于無奈,取消了禁令,但是對八旗的女人們卻從未開禁。

盡管滿足的女性從不裹腳,但根據普遍的審美标準,大腳絕對不太雅觀,怎麼辦呢?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滿族的女性便發明了一種高底鞋,将腳藏在裙子裡,這樣就看不到大腳了。

乾隆時期明明已經禁止纏足,為何直到清朝滅亡時還有裹足的現象?

話又說回來,是什麼民族信仰讓漢族女人們堅持裹腳不動搖呢?積習為何如此難改?

所謂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曆朝曆代歌頌美女們身材姣好,步履輕盈的詩句不勝枚舉,但是尤以宋朝最為突出。

而關于纏足的起源向來都是衆口不一,有的說始于五代時期,有的還說始于隋朝,甚至有的說源于妲己的神話傳說,總之,說法很多。

但是,根據近些年來考古資料以及詩人的文學作品考證,纏足起源于北宋中期。

在福建福州宋墓出土的六雙女鞋,長為13厘米左右,寬為5厘米左右,後來被專家認為是裹腳起源于宋朝的有力證據。

後來,在宋徽宗宣和年間,纏足風俗有了較大的發展,而到了明代,婦女纏足之風進入大盛時期。

再後來,到了清朝,當時的統治者是起初極力反對女子裹足的,并且一再下令禁止。但是,此時的纏足之風已然難以停止,到了康熙年間,隻好作罷。

在當時的清朝還有一個說法,就是“男降女不降”,女人們的堅韌似乎超過了男人,也不知道應該批判還是應該贊賞。

可以說在那個年代,作為一個女人,是否纏足,纏的如何,将會直接影響到她個人的終身大事,“三寸金蓮”之說深入人心。

甚至,在當時還出現了裹至不到三寸的,以至于出現女子因腳太小而行動不便,進進出出都需要别人抱着的“抱小姐”,而且這樣的女人在當時還相當受歡迎。

到了清朝末年,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志士組織成立了“天足會”,一時間四方響應,即便如此,仍舊沒有根除纏足陋習。

後來的太平天國上司人洪秀全在進入南京以後,大力提倡婦女天足,對纏足者殺無赦,可以說在太平軍控制的轄區确實做到了厲行禁纏。

乾隆時期明明已經禁止纏足,為何直到清朝滅亡時還有裹足的現象?

滿清封建王朝被推翻以後,孫中山正式下令禁止纏足,纏足的女子更一時成為各派革命運動和激進分子讨伐的對象,陳獨秀、李大钊等愛國人士更是曆數纏足的危害,認為纏足會造成中國婦女的羸弱,進而影響到整個民族及國家的力量,這是當時國家落後的原因之一。

至此,纏足才算真正被消滅,中國的婦女才得到徹底的解放。

是以說,雖然清朝乾隆時期已經禁止裹足,後來還是有很多裹足的,主要原因是文化與社會兩方面的因素造成的,而在當時的文化中,所有人都認為小足為美,尤其對當時的男性來說,小腳更是增添了異性吸引力。

而在社會因素方面,統治階級時時刻刻都想把婦女禁锢在閨閣之中,對她們的活動範圍加以嚴格限制,以符合“三從四德”的禮教。再加上酸腐文人的推波助瀾,直接導緻纏足屢禁不止。值得慶幸的是,這種封建陋習已經被明令禁止,現在的女人基本上都過上了無拘無束的生活。

辛棄疾《菩薩蠻》:淡黃弓樣鞋兒小,腰肢隻怕風吹倒;蓦地管弦催,一團紅雪飛;曲終嬌欲訴,定憶梨園譜;指日按新聲,主任朝玉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