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古裝影視作品和小說評書等文藝作品對古代生活的演繹,相信大家對''八百裡加急''這個詞并不陌生,但是這個''八百裡加急''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從字面上看所謂的八百裡加急就是一天要趕完八百裡的路程,以現代的角度來看''八百裡加急''就是古時候的''一日達快遞''。事實上,''八百裡加急''是指緊急情況下最快速度的資訊傳遞。

''八百裡加急''究竟有多快,日行八百裡雖然現在看來不算什麼,但是在交通極其不便的古代已經是一個非常可怕的速度了。著名詩人岑參曾在詩中描寫過八百裡加急郵驿的情景,驿馬經過一個驿站又一個驿站,如同流星一般在道路上奔馳,天剛剛亮時從鹹陽出發的驿卒,傍晚就能到達八百裡外的隴山頭。岑參在詩句裡把驿騎比做流星,可見當時的人們對八百裡加急的速度的驚歎。
提到''八百裡加急''就不得不提支援日行八百裡這樣的速度的基礎設施——''驿站''。事實上,有沒有千裡馬還是一個值得考究的問題,日行八百裡并不是一匹馬跑出的工作裡程,而是由很多匹快馬以接力長跑的方式分階段跑完的,每到一個驿站換人換馬,連續傳遞下去而驿站的作用就是準備好精力充沛的快馬幫助驿卒快速準确無誤的完成接力。當然驿站不僅僅是幫助驿卒完成接力,它還有許多别的功能:
傳遞文書,軍事文書作為首級、上級下級之間傳遞的和軍事無關材料,都列為次級或者是緩級;招待來往的官吏和軍隊;管理驿長、驿卒、驿舍、驿馬,驿長做好所有花費的統計和支出預算。一個小驿站,在當時卻是整個國家資訊網絡的節點,承上啟下,在中國古代的資訊傳遞中發揮着不小的作用。
中國的郵驿曆史長達三千多年。早在秦漢時期,我國就建立組織傳遞資訊的并且形成了一套郵驿制度。
隋唐時期,郵驿事業迅速發展,據《大唐六典》記載,最盛時全國有一千六百多個驿站,從事郵驿的人員共20000多人,其中驿兵約17000人,驿道之上每隔二十裡社一驿站,郵驿方式還包括水驿、水陸兼并等多種形式。
當初唐玄宗為滿足楊貴妃要吃荔枝,開辟驿道置騎傳送,八百裡加急從2000裡外的四川涪陵往長安送荔枝,荔枝不易儲存三日味變,三日之内疾馳兩千多裡,可見當時八百裡加急速度之快,但也可想而知傳遞途中累死無數驿卒和驿馬。
宋代的時候,驿卒由兵卒擔任,規模大不如唐朝,出現了''急遞鋪''。急遞即為當時的''八百裡加急'',他們在驿馬脖子上系上銅鈴,郵驿途中,白天搖晃鈴夜間舉着火把,警示行人讓路,撞死人不負責。每到一處驿站就換一匹驿馬,隔幾個驿站就換個兵卒,風雨無阻,晝夜兼程。驿傳分為三個等級,急遞最快,用來傳遞軍事文書,日行四百裡,還有朱漆金字牌日行五百裡。
當時嶽武穆在前線抗金占據優勢之時被宋高宗一日之内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這金牌便是上文所說的急遞鋪傳遞的朱漆金字牌,意為十萬火急。嶽飛在前線一日之内便接到的十二道金牌,可想郵驿速度之快,無奈之功毀于一旦。
在古時候一般隻有遇到萬分緊急的軍情和事關社稷的大事的時候才會用八百裡加急來傳遞信件,這個時候跑死驿馬累癱驿卒都是很常見的事情,要是驿卒體制稍差一些的話,勞累而亡都是有可能的,是以對八百裡加急的驿卒和驿馬的都是精挑細選。郵驿擔負着資訊傳遞的重任,關乎社稷,為我國各朝各代所重視。對于郵驿嚴明法令,唐朝更甚,對郵驿各項事宜做出細緻規定,郵驿人員如稍有差錯就會被追究相關責任,受到嚴厲處罰。
有人可能疑問:如果執行八百裡加急的任務的時候,遇到強盜搶劫該怎麼辦?曆史上八百裡加急遭強盜搶劫的事情卻極少發生。
原因有三:
一、八百裡加急的驿卒腰系黃旗,口中大喝:''八百裡加急!禦賜金牌,阻者死,逆者亡!''黃色是皇室使用的高貴顔色,劫匪見狀應該知道是朝廷傳遞的物品,劫匪就算再有膽子也不敢公然與朝廷作對。
二、古代法令規定,要是有人敢耽誤、搶劫緊急軍事檔案罪加三等,要是造成嚴重後果直接連同家人判處絞刑。
三、八百裡加急多為緊急的軍事文書,對于劫匪無利可圖,劫匪沒有必要铤而走險惹火燒身。
歡迎各位看官閱讀,祝您在新的一年裡萬事如意,笑口常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