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大明劫》中學習明史:明朝滅亡的三個關鍵因素!

如果要找明朝影視劇的優秀代表,電視劇首選《大明王朝1566》,而電影,汪郎以為,非《大明劫》莫屬!

當然,有人說《繡春刀》、《繡春刀2:修羅戰場》都可以說是近幾年反應明朝曆史的優秀電影,但為什麼汪郎會選擇《大明劫》呢?

原因就在于,汪郎作為一個曆史愛好者,尤其是對明史有些自己的心得。

在觀看《大明劫》時,汪郎驚喜的發現,劇中無論是人物服飾、還是人物造型,亦或者是對明軍的武器、旗幟等細節展現,都非常還原明朝史實。

而最為重要的是,在109分鐘的有限時間裡,這部電影居然能把明朝滅亡的三個原因刻畫的淋漓盡緻,這一點是汪郎最為佩服的。

明朝因何而亡?衆說紛纭!

汪郎以為,《大明劫》中所表達的明亡“三因素”其實是最深刻的,也是最令人深思的,即:人禍、天災、崇祯缺乏必要的上司力。

從《大明劫》中學習明史:明朝滅亡的三個關鍵因素!

1、人禍

何為人禍?人為造成的災禍!

說到這裡,很多人會自然的以為,明末的人禍是因為戰争,是李自成和張獻忠所上司的農民起義軍造成的,但這隻是曆史呈現在大家眼前的一個粗淺的點,當然,這也不是《大明劫》所要表達的主題!

事實上,凡事有果必有因!

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轟轟烈烈的明末農民起義為何會在陝北首先爆發,才是這部劇要告訴大家一個殘酷的曆史真相,即:明末人禍的根本原因并不是農民起義,而是明朝地方紳士兼并土地,造成土地高度集中後導緻農戶、軍戶逃亡的結果!

流民是天下暴動的根源!

故而,這也是曆朝曆代為什麼都會采取一定的手段限制群眾自由遷徙的原因。

那麼,明末的土地兼并到什麼程度呢?

早在萬曆登基之初,張居正就對大明土地兼并的現狀憂心忡忡。

謂蘇松田賦不均,侵欺拖欠雲雲,讀之使人扼腕……當國者政以賄成,吏朘民膏以媚權門。而繼秉國者又務一切姑息之政,為逋負淵薮,以成兼并之私……豪家田至七萬頃,糧至二萬,又不以時納。夫古者,大國公田三萬畝,而今且百倍于古大國之數,能幾萬頃而國不貧?---《答應天巡撫宋陽山論均糧足民》

從《大明劫》中學習明史:明朝滅亡的三個關鍵因素!

這是大明官僚體系中的在職人員對土地的兼并,同時在大明提倡“皇權不下鄉”的政治架構基礎上,明朝皇權對鄉村的統治依靠的是退休官員、地方名宿、有功名在身的讀書人等。

他們是大明的既得利益者,也是大明社會底層統治的維護者,這些人對土地的兼并不弱于在職的大明官僚。

缙紳之家率以田廬仆從相雄長,田之多者千餘頃,即少亦不下五七百頃。----鄭濂《豫變紀略.卷3》

土地兼并的後果就是,耕者無其田,而耕者租賃缙紳家的田地後得到的糧食還不夠繳納田租的,加上明末的自然災害(幹旱),在這樣的殘酷現狀下造成了糧食危機,而缺糧又産生了饑荒,農戶、軍戶紛紛逃亡。

這些逃亡的百姓為了躲避官府的追蹤,幹脆揭竿起義,形成了明末農民起義。這場民變之是以在陝北首先爆發,隻是這裡的情況相對于全國更嚴重而已!

《大明劫》中的第一條暗線,“人禍”造成的糧食缺乏,也是劇中的陝西總督孫傳庭在宴會上對缙紳抄家滅族的根本原因。

從《大明劫》中學習明史:明朝滅亡的三個關鍵因素!

2、天災

何為天災?也就是自然災害!

當然,明末的天災衆所周知,崇祯統治的十七年間正處于小冰河時期,因為氣候的異常,導緻天下大旱,田間顆粒無收。

但作為大明朝各階層的利益者并沒有減免百姓的負擔,反而變本加厲的催繳賦稅,在災情最為嚴重的陝北地區,百姓聚集在高迎祥的旗幟下開始了反明鬥争。

不過《大明劫》中的“天災”和氣候無關,該劇中的“天災”是指瘟疫,這是此劇所表達的主線,也是為了襯托劇中的主人公吳又可面對瘟疫時的醫者仁心。

那麼,劇中的藝術手法有無誇張?

汪郎告訴你,曆史上,崇祯統治時期,這場瘟疫遠比《大明劫》中所展現出來的視覺效應要嚴重的多,而這也成為壓死大明帝國的最後一根稻草。

史載:

沿街小戶,收掩十之五六,街坊間的兒為之絕影。有棺無棺,九門計數,二十餘萬也。---《明季北略》

在當時,面對這場橫行的瘟疫,無論醫者,還是患者,亦或者是大明的統治者和既得利益者,大都無計可施。

從《大明劫》中學習明史:明朝滅亡的三個關鍵因素!

當然,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明末著名醫學家吳又可(即《大明劫》中的主角)找到了防治瘟疫傳染和瘟疫的發病原理。

邪自口鼻而入……邪之所着,有天受,有傳染,所感雖殊,其病則一。凡人口鼻之氣,通乎天氣,本氣充滿,邪不易入,本氣适逢虧欠,呼吸之間,外邪因而乘之……其感之深者,中而即發;感之淺者,邪不勝正,未能頓發,或遇饑飽、勞碌、憂思、氣怒,正氣被傷,邪氣始得張溢,營衛營運之機乃為之阻,吾身之陽氣因而屈曲,故為病熱。---《瘟疫論》

隻不過,此時的大明朝已經處于崩潰的邊緣,吳又可針對瘟疫提出的防範手段和治理措施根本無法得到全面推廣。

那麼,瘟疫對大明帝國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為何說瘟疫為明朝滅亡埋下了禍根呢?

在當時,崇祯十四年至十七年間(公元1641年-公元1644年),明朝處于内憂外患之中,内有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起義軍,外有皇太極的清廷虎視眈眈。

在這樣的情況下,吳又可的瘟疫防治理論得不到全面推廣,瘟疫傳播得不到控制,百姓面對瘟疫時隻能處于等死的邊緣,以緻十室九空,軍隊也無法幸免。

而那些有幸活下來的軍士也徹底失去了戰鬥力,根本無法抵擋李自成的大軍攻城,最後京師城破,崇祯帝自缢身亡。

從《大明劫》中學習明史:明朝滅亡的三個關鍵因素!

3、崇祯缺乏必要的上司力

讀《明史》的人,都普遍抱有一種态度,即同情崇祯的境遇,認為他是非亡國之君,卻當亡國之運。

不過汪郎以為,崇祯是一個沖突體,明亡固然有很多客觀的因素,但作為帝國的最高統治者,他的責任也是不可推卸的,最重要的一點就在于:他多疑、猜忌,正是因為這個性格,間接導緻了孫傳庭的陣亡。

而對于孫傳庭的死,史書給予的評價是:

傳庭死而明亡矣。---《明史.孫傳庭傳》

這也是《大明劫》中的第二條暗線,即:崇祯多疑、猜忌,害怕孫傳庭效仿賀人龍在關中擁兵自重,在其練兵不足的情況下,急促孫傳庭出關鎮壓李自成,最後孫傳庭戰死潼關,自此,大明朝徹底失去了可以依重的長城,大明終究沒有逃過這一劫!

那麼曆史上真實的崇祯帝呢?也是如此!

孫傳庭可以說是明朝搖搖欲墜時期最後一位重臣,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李闖攻下開封後,他臨危受命,以兵部右侍郎的身份督師陝西,期間誅殺了擁兵自重的賀人龍,消除了關中不穩定因素。

從《大明劫》中學習明史:明朝滅亡的三個關鍵因素!

但他面臨的困境在于,秦軍為新募之兵,本身缺乏訓練;而且缺饷,需要實行明初的屯田以安軍心。

既已敗歸陝西,計守潼關,扼京師上遊。且我軍新集,不利速戰,乃益募勇士,開屯田,繕器,積粟,三家出壯丁一。火車載火炮甲仗者三萬輛,戰則驅之拒馬,止則環以自衛。---《明史.孫傳庭傳》

但這一切需要時間,卻被崇祯拒絕了。

當然,崇祯拒絕不是因為他等不起,主要是因為他聽信了讒言,即:孫傳庭駐軍潼關,目的是養寇自重。

關中頻歲饑,駐大軍饷乏,士大夫厭苦傳庭所為,用法嚴,不樂其在秦。相與嘩于朝曰:“秦督玩寇矣。”---《明史.孫傳庭傳》

因為前有袁崇煥引後金軍入關的嫌疑,後有賀人龍擁兵自重的存在,這就激起了崇祯帝多疑的性格,故而孫傳庭扼守潼關,養軍、練軍的計劃無法實作,不得不在皇權的催促下倉惶出兵,最後兵敗陣亡。

而這,也讓汪郎扼腕歎息!

《大明劫》在這一點上,對崇祯這一人物形象刻畫的非常成功。

從《大明劫》中學習明史:明朝滅亡的三個關鍵因素!

汪郎說:

一部優秀的曆史影視劇,必須經得起閱聽人對其所展示的曆史細節的考究,更要對曆史充滿足夠的敬畏,這一點,《大明劫》做到了。

當然,明朝的滅亡遠不止該劇所表達的這三種因素,事實上,明亡是在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促成的。

但汪郎以為,在崇祯統治的十七年時間裡,因為黨争的加劇,使得以崇祯為首的明廷中央在面對土地兼并造成的人禍時無法斷腕,瘟疫橫行産生的天災時無力治理,才是明亡的真正原因。

而崇祯的用人肚量、識人之能等不足,隻是加劇了明末危機的用劑而已,并不能作為明亡的主要因素。

諸公以為如何?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曆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從《大明劫》中學習明史:明朝滅亡的三個關鍵因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