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古裝電視劇《大明風華》熱播讓許多觀衆對明朝曆史産生了濃厚興趣,一些觀衆認為以看電視劇的方式了解那段曆史既輕松,又能增長見識,可謂一舉兩得。然而夜讀史書今天要給各位糾個偏,與大家好好談談《大明風華》沒告訴你的那些曆史真相。雖然許多人認為沒必要與電視劇太較真,但多了解點真正的曆史知識總是對自己有好處的。
一、禦史大夫景清和孫若微、胡善祥是什麼關?
按照《大明風華》的人物設定,女一号孫若微、女二号胡善祥是一對親姐妹,而且她們都是建文朝禦史大夫景清的女兒。然而在真實曆史上,景清因刺殺朱棣失敗遭酷刑迫害,他的全族都受到株連,整個景氏家族所在的村子被屠成了廢墟,近親更是無一幸免。事實上,曆史上的“孫若微”是永城縣主簿孫忠之女,胡善祥是前錦衣衛百戶胡榮之女。她們一個自幼生活在河南,一個生活在山東,兩人的關系八竿子打不着。
二、孫若微深明大義,胡善祥陰險狡詐?
看過《大明風華》的人都知道,女主角孫若微深明大義,而胡善祥陰險狡詐。可在真實曆史上,這兩人的個性似乎得反過來看。曆史上的胡善祥忠厚善良、天性貞一,是一位真正的賢後。而“孫若微”(曆史上隻有孫皇後,名字不詳)雖然沒有被記載什麼黑材料,但她能從貴妃晉升為皇後,顯然不能簡單了解為天上掉餡餅。自古以來,後宮宮鬥都是你死我活的角逐,以賢德著稱的胡善祥無緣無故被廢,孫皇後不可能沒有幹系。而且曆史上的胡善祥在餘生中一直遭孫皇後壓制,直到孫皇後去世,她的兒子明英宗朱祁鎮才給已去世許多年的胡善祥恢複了皇後名分,由此可見在孫皇後有生之年一直沒有放過胡善祥。
三、朱棣第五次親征戰敗?
《大明風華》中的朱棣在第五次親征蒙古的時候因剛愎自用,不聽勸阻,結果遭緻慘敗。然而,真實曆史上的朱棣一生五次親征蒙古,雖然這五次親征的功績在史書中有所誇大,但有一點确信無疑的就是五次親征都是以勝利收尾,無一敗績。值得一提的是,曆史上的朱棣第五次親征率領明軍抵達開平以北,但沒遇到敵軍主力,一些将領請求帶部分人馬深入敵境,朱棣擔心過于深入對明軍不利,是以下令班師回朝。朱棣可以說是中國曆史上最能打的皇帝之一,他怎麼可能犯下一意孤行,導緻明軍主力身陷絕境的重大失誤呢?
四、朱高煦造反影響真有那麼大嗎?
在《大明風華》中,永樂皇帝朱棣去世後,漢王朱高煦就開始着手造反,并在山東召集了一支龐大的軍隊,差點就颠覆了朱瞻基朝廷。然而,曆史上的朱高煦在永樂十五年(1417年)就被朱棣打發到山東樂安(今山東惠民)就藩了,後來自然也不可能跟随朱棣出征蒙古。宣德元年(1426年),朱高煦在樂安起兵造反,打算重新複制當年的“靖難之役”。可是這場叛亂卻更像是一出鬧劇,朝廷從出兵到平叛僅用了不到二十天時間,朱高煦的叛軍僅做了象征性抵抗就全部舉手投降了,朱高煦被押往京城,最後死于可怕的酷刑。
五、朱祁钰生母是胡善祥?
《大明風華》中,孫若微、胡善祥兩姐妹各自生了一個兒子,分别是朱祁鎮和朱祁钰,由此拉開兩姐妹後半部分翻臉的情節。可在真實曆史上,胡善祥被廢的主要理由就是沒給朱瞻基生下兒子。《大明風華》編劇硬給胡善祥塞了一個兒子,又送給朱瞻基一頂綠帽子,以此來解釋為什麼朱瞻基要廢後,這就是嚴重扭曲曆史真相了。事實上,朱祁钰的生母是朱瞻基的另一個妃子吳賢妃,與胡善祥沒半毛錢關系。
六、孫若微以太後身份攝政?
《大明風華》中,明宣宗朱瞻基死後,孫若微從皇後變成了皇太後,并以攝政太後的身份替幼帝處理國事。但在真實曆史上,“孫若微”的存在感很低,真正在這一特殊時期扮演大明王朝實際上司人角色的是朱瞻基的母親張太皇太後。《大明風華》中的張太皇太後越到後期越瘋瘋癫癫,簡直就像是一個糟老婆子。可曆史上的張太皇太後在朱瞻基死後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簡單來說,把《大明風華》中孫若微的人物設定和太皇太後的人物設定互換,那就基本符合真實曆史情況了。
七、王振跟朱祁鎮年齡相近?
《大明風華》中的王振與皇帝朱祁鎮年齡相近,這又是一個令人感到哭笑不得的地方。曆史上的王振原本是一個儒生,永樂皇帝在位時期曾招一批儒家老師自願淨身入宮教後宮的太監們讀書識字,王振就是其中之一。也正因如此,王振在宮中的權勢迅速上升,并逐漸表現出左右政治的能力。朱祁鎮童年時期,王振曾做過他的啟蒙老師,是以朱祁鎮對他非常信任。在“土木堡之變”出征前夕,王振已過了不惑之年,比少年天子朱祁鎮年長二十來歲。
八、曆史上的于謙有沒有這麼牛?
《大明風華》中有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就是那個永樂年間狀元出身卻被發配去軍營養馬的于謙。在《大明風華》中,于謙的戲份很多,而且随着劇情的深入,他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那麼真實曆史上的于謙有這麼牛嗎?答案是有這麼牛,但卻與《大明風華》中存在很多出入。曆史上的于謙是永樂十九年(1421年)辛醜科進士三甲第九十二名,離一甲狀元還有不小的差距。于謙的職業生涯是在明宣宗朱瞻基執政時期才真正開始的,他先是擔任禦史(正七品),後越級提拔為兵部右侍郎(正三品),明英宗朱祁鎮執政前期晉升為兵部左侍郎。然而在“土木堡之變”以前,于謙在明朝政壇上并不起眼,并不像《大明風華》中那樣整天能與内閣大學士們一起商讨國家大事。事實上,正是“土木堡之變”和後來的“北京保衛戰”才真正改變了于謙的曆史地位和人生命運。
除了上述這些硬傷外,《大明風華》中還存在許多“借屍還魂”的情況。比如朱棣第五次親征讨伐的對象是馬哈木、脫脫不花等人組成的蒙古聯軍,可在真實曆史上,馬哈木在朱棣第五次親征時已死去多年,而脫脫不花在當時還隻有2歲。還有就是楊士奇、楊榮、楊溥三位内閣大學士在“土木堡之變”時期依舊在出謀劃策,張太皇太後仍在“作妖”,可真實曆史的這個時期,這幾人都已離世多年。類似這種情況可以說是不勝枚舉。
雖然《大明風華》隻是一部以娛樂為主的電視劇,但既然該劇是以曆史為背景,那麼在一些基本曆史常識方面不該出現那麼多硬傷,更不應該為了劇情需要颠倒人物黑白,混淆視聽。難怪許多人在追劇追到一半後就果斷選擇了棄劇,不尊重曆史可能就是《大明風華》最大的敗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