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棣為何沒動沐英的後人

朱元璋死後将皇位傳了朱允炆,被封為燕王的朱棣借口削藩舉兵攻入帝都。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取皇位之後,開始大肆屠殺支援朱允炆的大臣和将軍,以及之前和自己不對付的藩王,但朱元璋義子沐英,以及後代依然穩穩的坐鎮雲南,沒有受到任何的影響。朱棣為何不動沐英的後人?

朱棣為何沒動沐英的後人

其一是沐英死前沒有和他有着什麼利益沖突,沐英對于大明朝廷的貢獻是非常大的,更重要的是他為大明鎮守西南邊境十幾載,從沒出過任何差錯,立足未穩的朱棣是不想看到邊境不安。二是沐王府對當時的雲南控制的非常厲害,可以說是雲南的“地頭蛇”式的人物。當時的大明朝廷由于“靖難之役”受到了極大的創傷,國力大幅削弱,邊境小國虎視眈眈,朱棣是不能對守護大明國門的沐家後人動手的。三是當時沐家的後人謹遵祖訓,行事低調的沐家不和朝廷大臣結黨營私,為國盡心盡力,不管皇帝是誰,他們守的隻是大明的江山。

沐英和沐英家族

沐英是明朝著名開國将領,在統一雲南的過程中,經過一連串的軍事行動和設官立衛等活動,沐英與傅友德、藍玉等所部明朝征滇官兵不僅出色地完成了統一雲南的使命,基本建立起了明朝政府在雲南的軍事與行政控制體系,而且有效地維護了明朝對滇統的初期成果,為維護明朝穩定拉開了序幕,也為日後以沐氏家族為代表的明朝雲南地方守臣加強對雲南的管理、開發和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另外,沐英奉诏鎮守雲南期間,在繼續設法平息雲南及周邊地區的各種變亂、加強軍事布防和健全軍事管理體系同時,為穩定雲南社會秩序、改善人民的生産和生存環境、開發和建設雲南非常關注。如沐英通過推廣軍屯、移民墾殖和招民墾種之法,開墾了大量土地,雖然史書有關沐英在鎮守雲南期間主持開墾的土地數量的記載很不一緻,如《今獻備遺》載“辟田至三十餘萬畝”,《皇明文衡》載“墾田至五十七萬畝”,《明名臣琬琰錄》載“分軍墾田九十七萬畝”(此數不包括民屯土田數)、《皇明書》載“墾田百萬畝”,《三家世典》、《國朝獻征錄》、《明名臣言行錄》載其墾田一百零一萬二千畝,《滇粹》載其“墾田九百萬餘畝”,但其數量之多則勿庸置疑。他的這一舉措,不僅在未增加雲南百姓負擔的前提下,基本解決了明朝駐滇官兵的給養及其轉輸等問題,還大大地促進了雲南社會經濟的開發和建設,同樣,沐英發展雲南文化教育事業的政策措施,客觀上也為傳播中國文明傳統、提高滇民的整體文化素質、改變雲南文化和習俗的落後面貌、促進民族融合等做出了貢獻。此外,位尊權重的沐英優禮文人墨客,特别是他屈尊向一位名不見經傳的普通儒生請教并且能夠真正按其所言行事等,也為後人尊重知識和人才起了表率作用。

朱棣為何沒動沐英的後人

再加上雲南特定的曆史背景和條件諸因素,明王朝先在雲南的管轄問題上,采用了即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分封制度或土司制度,又有别于以流官為特征的省府州縣制度或郡縣制度的亞分封制度。這種介于分封制度與省府州縣制度之間的過渡性管理體制,被明朝皇室曆代帝王所沿用,是以沐英之後裔子孫得以世代執掌鎮守雲南總兵官印,坐鎮雲南,并在雲南行政、司法和經濟等領域擁有相當大的職權和影響力,如洪武三十年(1397年)春正月明太祖在下诏設定雲南提刑按察司時,曾下令雲南“軍、民重事,仍令與西平侯沐春議之”;永樂年間,明成祖也将“邊遠之事(按指雲南政務)……一以付(沐)晟”。直到明朝末年沐天波嗣爵領鎮雲南期間,沐氏家族在雲南行政、司法和财政等領域依舊享有一定的特權。此外,明朝皇室還時常以沐氏家族始祖沐英的事迹來督導沐英子孫,要求他們效法沐英,為朝廷盡忠竭力,固守西南邊陲,而且對沐氏子孫也格外地寬容和優待。明朝曆代皇帝對于沐氏家族子弟都非常的關照,對于嫡長子讓其繼承爵位,而對那些沒有能繼承爵位的次子們也會放至軍中曆練,盡管這些家族子弟沒有其祖先沐英智慧,但他們都繼承了沐英的勤勉好學的品質,也遵循了沐英的謹慎做人的家訓,在軍中的表現都沒有讓曆代皇帝失望。是以沐氏家族得以幾番化險為夷。沐氏子孫世代鎮守西南邊陲,直到明朝滅亡,前後共有兩百六十餘年,共計12代,14任。沐氏家族在大明王朝統治時期可謂是顯赫至極,不但在明藩王中擁有着最大的封地,在明官場之中也擁有着一席之地。

朱棣為何沒動沐英的後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