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博士虎爸”逼7歲兒子和5歲女兒學高數,孩子媽媽:離我的孩子遠一點

“博士虎爸”逼7歲兒子和5歲女兒學高數,孩子媽媽:離我的孩子遠一點

5歲就開始讀大部頭的英文原版《哈利波特》、國小三年級已經開始學國中數學、國小六年級高中英語已經全部學完......

這一代的00後,10後,在父母的教育下,各個都變成了“神童”。

然而這些還不算什麼!

南京一位“博士虎爸”,已經開始給7歲兒子和5歲女兒講高數,是的,你沒有看錯,就是大學才開始學習的高數!兩個娃為了學習經常熬夜到深夜!

“博士虎爸”逼7歲兒子和5歲女兒學高數,孩子媽媽:離我的孩子遠一點

這真是“卷”得讓人大開眼界!

在教育内卷越演越烈的今天,國家出台的“雙減”政策,反而更激發了家長們“自雞”的逆反心理,熱情不減,越減越雞,家長們個個都紅了眼,堅決不讓自家娃落在起跑線上!

如果你家孩子是根據學校的節奏學習,在這些“雞娃”家長的眼裡,那簡直就是個“傻子”。

最可怕的是,在“雞娃”的過程中,各種不和諧的情景出現了!比如這位“博士虎爸”的教育方式就非常極端,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經常使用侮辱性字眼謾罵,甚至毆打孩子。

最終孩子的母親“忍無可忍”,向法院申請了限制令:禁止被申請人打罵申請人及申請人的子女;禁止被申請人限制申請人及申請人的子女人身自由。

“博士虎爸”逼7歲兒子和5歲女兒學高數,孩子媽媽:離我的孩子遠一點

看到沒,沒有最卷,隻有更卷,甚至卷到了對孩子進行侮辱毆打的局面。

我相信這一定不是個例,在“雞娃”的過程中,一定有很多孩子經曆過類似的情況,唯一的差別就是沒有被曝光出來。

到底是正常成長的娃不正常,還是奮力“雞娃”的家長太用力?

“博士虎爸”逼7歲兒子和5歲女兒學高數,孩子媽媽:離我的孩子遠一點

按理說,我們這一代的家長,文化水準要優于老一輩,在思想和認知上應該更清醒,為什麼在現實中,卻一個比一個狂熱?

在生活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往往家長學曆越高,在孩子的教育上就越焦慮,這是為什麼?

學曆高的家長,往往工作好收入高,社會地位都不錯,他們中有很大一部分嘗到了“知識改變了命運”的甜頭,甚至從“面朝黃土背朝天”實作了階層的跨越,因為體會到了教育的紅利,他們就會越重視教育,是以焦慮感就會越重。

然而高學曆的家長,在教育孩子中,往往會出現更多的問題。

“博士虎爸”逼7歲兒子和5歲女兒學高數,孩子媽媽:離我的孩子遠一點

他們很難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而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成長,強迫孩子将自己的認知和父母的閱曆對等。

他們想不通,為什麼自己是985、211,是碩士、博士、教授,但是養出的孩子怎麼這麼笨。

他們想不通為什麼簡簡單單的一道題,明明一眼就能看出答案,孩子卻繞不過彎來。

就像這位爸爸,自己身為博士,高數在他眼裡就是小菜一碟,他實在搞不清楚這麼“簡單”的東西,為什麼孩子就是學不明白。

他們總是以成人的,專家的角度看孩子的成長,他們忽視了孩子的成長規律,看不到孩子的實際現狀,更容易急功近利。

“博士虎爸”逼7歲兒子和5歲女兒學高數,孩子媽媽:離我的孩子遠一點

中科院釋出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青少年的抑郁檢出率為24.6%,其中輕度抑郁17.2%,重度抑郁為7.4%。

也就是說差不多每4個孩子中就有1 個檢出為抑郁,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都這麼“脆弱”了?

有一位心理部落客寫到“在未成年人抑郁症的病因裡,永遠有中式家長不可撼動的位置,所有人都知道,隻有他們本人不知道”。

“博士虎爸”逼7歲兒子和5歲女兒學高數,孩子媽媽:離我的孩子遠一點

越是熱衷于熱血雞娃的家庭,孩子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情緒問題,就是因為父母對孩子學習的壓迫太強,内心的關注太低。

過度雞娃,熱衷内卷的家庭,最終孩子和家長都會走向極端,一個恨鐵不成鋼,對孩子采取極端的教育方式,一個被迫默默承受,活得越來越消極!

“博士虎爸”逼7歲兒子和5歲女兒學高數,孩子媽媽:離我的孩子遠一點

在家庭教育中,想讓孩子變得更優秀,需要調整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

遵循孩子的發育規律

“雞娃”上頭的家長,最大的問題,就是看不到孩子的發育規律!

曾有一位數學老師痛心地說,他的很多好學生,數學好都是假象,看似三年級學到六年級,六年級學完國中一個個都很牛,其實歸根到原理和根本上的時候,全都一問三不知。

他們學的都是“表面數學”,這種超強的學習靠的是刷題和強硬的灌輸,家長以為自己家的娃很了不起,實際上,這些孩子就像是沒有地基的摩天大樓,搖搖欲墜,遲早有一天會崩塌!

“博士虎爸”逼7歲兒子和5歲女兒學高數,孩子媽媽:離我的孩子遠一點

發展心理學家讓·皮亞傑提出過一個“認知發展理論”,他指出孩子的認知成長需要經曆四個階段。

1、感覺運動階段(0歲~2歲):這個階段的孩子的認知結構還是感覺運動,主要是依靠肌肉動作和感覺應付環境中的刺激。

2、前運算階段(2歲~7歲):兒童開始将感覺動作内化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憑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進行思維。

3、具體運算階段(7歲~11歲):兒童形成初步的運算結構,随着分類和排序的獲得,兒童的思維可以逆轉,能夠進行邏輯推理和群集運算,但仍局限于具體事物,缺乏抽象性。

4、形式運算階段(11歲~成人):兒童思維發展到抽象邏輯推理水準。

“博士虎爸”逼7歲兒子和5歲女兒學高數,孩子媽媽:離我的孩子遠一點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孩子隻有完整地經曆過每一個階段,才能完成智力的成長。

真正的天才隻是極少數,家長們一定要認清現實,不要拔苗助長推着孩子跑,讓一個還不會走路的孩子跑起來,遲早會摔大跟頭!

“博士虎爸”逼7歲兒子和5歲女兒學高數,孩子媽媽:離我的孩子遠一點

良好的心态很重要

知乎上有這樣一篇貼子,媽媽曾是全省聯考前十名,丈夫是直接保送進入大學,這麼優秀的兩個人,女兒卻資質平平,成績中等。

夫婦兩人無法接受孩子的普通,經常對孩子各種吼叫斥責,家裡天天雞飛狗跳,孩子卻沒有絲毫改變。

最終,他們選擇放棄了自己的标準,開始嘗試去接受孩子的普通,嘗試站在孩子的角度尋找适合自己的路。

然而就在他們放棄的同時,驚喜的事情發生了:女兒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學習方式,成績開始穩中有升,最讓他們欣喜的是,孩子找到了學習的樂趣。

這位媽媽說“因材施教四個字,我從國小就認識,但真正的含義,還得女兒教會我。”

教育内卷越來越嚴重的今天,離不開各位家長焦慮心态的助攻!

“再不學就晚了”、“再不學就考不上了”......我曾經加入過一個育兒群,群裡的家長們天天都在分享各種“雞娃”經驗,互相打雞血,“雙減”在他們眼裡是不存在的!

“博士虎爸”逼7歲兒子和5歲女兒學高數,孩子媽媽:離我的孩子遠一點

著名教育家盧樂山曾說:家長的心态,是孩子成長的晴雨表。在孩子的成長,父母是關鍵,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就是心态!

父母平和,孩子心理健康,陽光自信,富有生命力。

父母焦慮,孩子膽小緊張,成長得特别擰巴。

盲目的焦慮,會讓所有人迷失,父母看不到孩子的長處,孩子找不到真正的自我,雙方最終都走入死胡同。

“博士虎爸”逼7歲兒子和5歲女兒學高數,孩子媽媽:離我的孩子遠一點

土耳其有句諺語:“上帝為每隻笨鳥都準備了一根矮樹枝。”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節奏,每隻鳥都有屬于自己的樹枝。

放棄不切實際的高期望,放棄和别人家孩子的比較,學會看到孩子的長處和優點,接受孩子的平凡和普通,其實是讓孩子真正找尋到自我的開始,這才是我們作為父母必須要學會接受的事情。

“博士虎爸”逼7歲兒子和5歲女兒學高數,孩子媽媽:離我的孩子遠一點

不要用熱血雞娃毀掉孩子的童年,讓自己變成面目可憎的父母!

作為父母,我們給予孩子的應該是愛和呵護,而不是壓力和怒吼!我們要做的是提供正确的教育成就他,而不是通過極端的教育摧毀他。

“博士虎爸”逼7歲兒子和5歲女兒學高數,孩子媽媽:離我的孩子遠一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