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劄記|司馬光為何寫《訓儉示康》?其“特意”有深意

宋朝名臣、史學家司馬光一生清廉節儉,正道直行,嚴于律己,及于家人,曾作《訓儉示康》告誡其子司馬康要以儉為美、清正自守,不可追求奢靡生活。

儉能立名,侈必自敗

在《訓儉示康》中,司馬光表示,節儉是各種好的品德共有的特點,奢侈是最大的惡行。他為什麼要寫《訓儉示康》呢?司馬光生活的年代,社會風俗習慣日益變得奢侈腐化,人們競相講排場、比闊氣,奢侈之風盛行。為使子孫後代避免蒙受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和侵蝕,司馬光特意為兒子司馬康撰寫了《訓儉示康》家訓,以教育兒子及後代繼承發揚儉樸的家風,永不奢侈腐化。

在《訓儉示康》中,司馬光先寫自己年輕時不喜華靡,注重節儉,現身說法,語語真切。接着寫近世風俗趨向奢侈靡費,講究排場,與宋初大不相同,複舉李文靖(即李沆)、參政魯公(即魯宗道)、張文節(即張知白)三人的節儉言行加以贊揚,指出大賢的節儉有其深謀遠慮,而非侈靡的庸人所能及。進而引用春秋時禦孫的話,從理論上說明“儉”和“侈”所導緻的必然後果,使文章更深入一層。最後連舉6名古人和本朝人的事例,又以正反兩面事實為據進行對比,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儉能立名,侈必自敗。末尾以“訓詞”作結,點明題旨。全文說理透辟、有理有據、旨深意遠,反複運用對比,既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又給人啟發。

劄記|司馬光為何寫《訓儉示康》?其“特意”有深意

司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實,号迂叟,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省夏縣)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他清廉節儉,正道直行,嚴于律己,及于家人。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勤儉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亦是為官從政者的優良品質。張知白是北宋時期著名的廉相,史書記載他“常以盛滿為戒,雖顯貴,其清約如寒士”,這在奢靡之風盛行的北宋時期是非常難得的。對此,司馬光特意在《訓儉示康》中列舉了張知白的事迹,勉勵兒子向他學習。

北宋商品經濟繁榮,統治者優待官員,士大夫熱衷于歌舞喧嚣、詩酒宴樂,奢靡之風屢禁不止。張知白作為宰相,身居高位,俸祿較之尋常官員更加優厚,但他卻清廉節儉如同身份低微的讀書人一般,不被奢靡之風裹挾,不與世俗同流合污。

身邊親近之人勸導他:“您如今俸祿優厚,但生活還像以往那樣節儉。您雖然向來以清廉節儉自守,但是外人常常諷刺您表面效法漢代公孫弘勤儉之舉,實則徒為虛名。您還是稍稍改變一下作風,和大多數人一緻才好。”

張知白聞言歎息道:“以我今日的俸祿,想要讓全家都過上錦衣玉食的生活又有何難?但是世人往往由簡樸入奢侈容易,由奢侈回歸簡樸卻很難。如今我的俸祿雖多,但是豈能一直長久,我又能活多久呢?一旦沒有了如今的俸祿,但家人卻已經習慣了奢靡的生活,不能适應貧困的生活,一定會造成更大的損失。我哪裡能保證做官、罷官、活着、去世的時候,都像如今這樣呢!”

張知白身體羸弱,宋仁宗去府上探望他,見他家十分樸素,連夫人都隻穿粗布的衣裳,仁宗極贊賞其簡樸。他死後,谥号“文節”,正是對其清廉勤儉的最佳寫照。張知白的故事告誡我們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應當深謀遠慮,不為眼前奢靡的生活所誘惑。

途之人見其容止,雖不識,皆知為司馬氏子也

曆史上無數事實反複證明:艱苦奮鬥必得善果,驕奢淫逸必遭禍端。是以,司馬光對物質生活的态度,令人感歎,他身居高位,卻清正自守、克己奉公。

人的物質觀往往就是他的價值觀,最能反映其人格境界和做事方向。司馬光所處時期,經濟繁榮、天下承平,士大夫們沉迷享樂,競相以奢華為榮,而司馬光能保持頭腦冷靜,居安思危,此家訓既是誡子,亦是表白自己不與世人同流的清慎品格。

據《宋史·司馬康傳》載,司馬康成年後,為人審慎儉素,為官清廉方正,“途之人見其容止,雖不識,皆知為司馬氏子也”。可見,司馬光言傳身教,身體力行,後輩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皆有其節儉清廉之風。

人皆愛其子,但相較于司馬光的以儉為美,清白傳家,有些人的教子觀何其短視,隻知為後輩積聚物質财富,卻不知為其精神添加滋養。當下不少“官二代”“富二代”鄙言陋行令人側目,其中既有家庭教育缺失之因,亦是家長自身不正,難以作範。如此縱有一時潑天富貴,又豈能恒長久遠?

[作者為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部教授、中國實學研究會會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