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譚祥:蔣介石與宋美齡介紹陳誠給她,她問陳誠是什麼官,然後不語

不管怎麼說,愛情不可能清淨得隻會剩下情感,是以,都帶着些許“交易”的痕迹,而正因為有了“交易”的存在,很多人的愛情經曆就變得複雜了起來。

譚祥,1906年-1989年,女,字曼意,湖南茶陵人。國民黨陸軍上将陳誠的夫人。陳誠的夫人。國民黨軍政元老譚延闿三女。上海聖瑪莉亞女子學校畢業,在上海一所女子學校教英文,是宋美齡的幹女兒。

陳誠和譚祥

在這段履歷的背後,我們先說“宋美齡的幹女兒”的由來。宋美齡1898年出生,隻大譚祥8歲,應該以姐妹相稱的,怎麼就做起了譚祥的“幹娘”呢?這是因為1917年,宋美齡從美國留學歸國,孫中山有意将宋美齡介紹給譚祥的父親譚延闿,并讓譚延闿認宋美齡的母親為幹媽。譚延闿1880年生于浙江杭州,字組庵,号無畏、切齋。與陳三立、譚嗣同并稱“湖湘三公子”;民國時期著名政治家、書法家、組庵湘菜創始人。1915年,袁世凱稱帝,譚延闿參與護國運動。1916年,袁世凱死後,譚延闿任湖南省長兼督軍、省長。

1913年,宋慶齡大學畢業,後成為孫中山先生的秘書,1915年,和孫中山先生在異國他鄉結為革命伴侶。也就是說,1917年已經是宋美齡的姐夫了。譚延闿在孫中山落難之際全力扶救,兩人的關系是以更加密切。很顯然地,孫中山欲将宋美齡介紹給譚延闿,是出于對譚延闿的感激。但譚延闿卻不同意,他說:“我不能背了亡妻,讨第二個夫人。”

譚延闿

譚延闿的妻子名字叫方榕卿,父親為方汝翼,曾在清廷任職甘肅按察使、江西布政使、江西巡撫,譚延闿的父親是晚清政治人物譚鐘麟,1881年擢陝甘總督,與方汝翼是上下級關系,兩人很熟悉,就做了兒女親家。譚延闿與方榕卿育有一子三女,但方榕卿很早便去世了,臨終前囑咐譚延闿,希望他不再婚娶,帶好幾個子女。譚延闿是譚鐘麟庶出三子,他拒絕孫中山的好意,一方面有着對夫人方榕卿遺囑的信守,另一方面也有着生母李太夫人的因素。

李太夫人是丫鬟納妾,早年在譚家,每當吃飯時都是侍立桌旁,為全家人添菜添飯,而不能同桌。1916年,李太夫人在上海病故。第二年,譚延闿扶靈迎葬長沙,靈柩出殡必須經過族祠。按照族規,妾死後不能從族祠大門出殡。是以,族人力勸譚延闿不要壞了族規,從族祠側門擡出,有的還擋在大門口。譚延闿一氣之下仰卧在了棺蓋上,命扛夫起靈,并說是自己死了。族人見狀面面相觑,隻好讓擡棺人從族祠大門出殡。因為母親的這種遭遇,譚延闿對封建習俗頗為不滿,誓不納妾。

雖然不同意再娶宋美齡,但認宋美齡母親為幹媽的事,譚延闿是做了。如此一來,譚祥就在宋美齡低了輩分,之後,便有了宋美齡1920年與蔣介石的相識以及1927年與蔣介石結婚。是以,今天很多人都這樣說,蔣介石和宋美齡能夠結婚,譚延闿是主要功臣,他還是蔣介石與宋美齡結婚時的介紹人。

譚祥:蔣介石與宋美齡介紹陳誠給她,她問陳誠是什麼官,然後不語

1925年孫中山去世後,譚延闿和蔣介石的關系日漸密切,1927年8月13日,蔣介石第一次下野,但不到半年時間就東山再起,回到南京複職,重新掌握了黨政軍大權,當年10月譚延闿轉任行政院院長。面對蔣介石的獨裁,譚延闿很是知趣,抱定了自己的“三不”主義:一不負責;二不谏言;三不得罪人。每次開會,他都閉目養神,抱着悶葫蘆不開瓢。但這并不意味着他與蔣介石沒有了私人的往來,恰恰相反的是,他經常來到蔣介石的官邸與其漫談,而且每一次去都會帶上小女兒譚祥。譚祥品貌端莊、聰穎出衆,輩份小、嘴巴甜,深得蔣介石夫婦喜愛。

1930年,譚延闿患腦溢血病故,臨終前囑托蔣介石和宋美齡為自己當時已經24歲的小女兒譚祥,将來找個好對象。因為有過“介紹人”的功勞,蔣介石和宋美齡對譚祥的事很是重視,思來想去,最終确定了兩個人,一個是胡宗南,一個是陳誠。胡宗南當時還沒有結婚,理論上應該成為最佳人選,但蔣介石和宋美齡卻偏偏選中了標明已婚的陳誠。為什麼呢?蔣介石和宋美齡認為,胡宗南是黃埔軍校的一期學生,對蔣介石忠貞不渝,完全可以放心,但陳誠就不一樣了,早期與反蔣的鄧演達關系極深,雖說後來投靠了蔣介石,受到蔣介石的器重和賞識,但對蔣介石忠誠度似乎沒有胡宗南那麼明朗。

譚祥:蔣介石與宋美齡介紹陳誠給她,她問陳誠是什麼官,然後不語

這樣,譚祥的婚姻就被蔣介石和宋美齡“内定”了下來,兩人都覺得陳誠比較有才幹,為人講信義,比較可靠,都願意把譚祥介紹給陳誠,實際上是想通過譚祥進一步籠絡陳誠。征詢譚祥本人意見時,譚祥問陳誠身居何職,或者說是一個什麼官,宋美齡說是軍長。但陳誠當時隻是第11師師長。譚祥又問陳誠是哪個軍的軍長,蔣介石回答:“18軍。”譚祥低頭不語,算是默許。

這大約是1929年的事情,1930年4月,在蔣、閻、馮中原大戰中,率11師進攻濟南,8月,便被提拔為18軍上将軍長,成為蔣介石嫡系部隊的王牌軍。随後,蔣介石和宋美齡便正式向陳誠提起了與譚祥的婚事。1931年春,譚祥在去上海的專車車廂中與陳誠認識,譚祥落落大方的儀态和知書達理的高雅素質讓陳誠折服,而陳誠的翩翩風度和軍階戰功也讓譚祥很是仰慕,雙方可謂一見鐘情。

譚祥:蔣介石與宋美齡介紹陳誠給她,她問陳誠是什麼官,然後不語

問題也就在這兒出現了:雖說蔣介石和宋美齡親自出馬充當介紹人讓陳誠受寵若驚,毫不猶豫地接受了蔣介石和宋美齡的美意,但他畢竟有妻子,而且還經曆着一場“外遇”,這讓他多少有些為難。怎麼辦?他必須把自己與這兩個人的事處理好、處理幹淨,才有可能與譚祥成婚。“外遇”叫陳德懿,是上海的一個女大學生,當時已與他相戀四年之久了;妻子叫吳舜蓮,1918年和他的結婚的。

陳德懿好辦,陳誠給了她一筆錢,讓她出國上學,算是和她分了手。吳舜蓮的事不好辦,她的哥哥叫吳子漪,是吳子漪,是陳誠同鄉同學,要比陳誠大好幾歲,但年齡上的差距并沒有影響兩人的相處,在很多問題與事情上,兩人都十分合拍,交流也都十分愉快。這讓吳子漪覺得陳誠是自己難得的好朋友,進而把自己的妹妹吳舜蓮介紹給了陳誠。

婚後,吳舜蓮對陳誠非常好,來到陳誠的老家幫助陳誠照顧父母,還把自己的嫁妝拿出來,支援陳誠繼續求學。但陳誠卻在被支援的過程中悄悄地變了,見了些世面,開始覺得吳舜蓮土氣,覺得吳舜蓮沒文化,和吳舜蓮沒有了感情。1925年5月,陳誠的父親病故,陳誠回鄉奔喪,其間因身上有傷,不與吳舜蓮同房。起初,吳舜蓮以為這是陳誠因父親過世和傷口疼痛而心情不好,也便沒有過多計較,但後來陳誠在她面前表現得十分不耐煩,而且總是臉色陰沉,粗言粗語,就覺得非常委屈了。

譚祥:蔣介石與宋美齡介紹陳誠給她,她問陳誠是什麼官,然後不語

在陳誠快要離開時,被冷落的吳舜蓮想到自己常年獨守空房,侍奉公婆,換來的卻是如此結果,進而猜想到陳誠一定是在外界的花花世界裡有了别的女人,竟然有了輕生的念頭,拿起一把剪刀刺向了自己的喉嚨。結果是吳舜蓮最終被救了下來,但她與陳誠的夫妻感情卻從此交惡,陳誠甚至有了休妻的想法。然而,想法歸想法,一個女人在自家守了那麼多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怎麼能輕易下定決心呢?于是,陳誠便有了外遇,與陳德懿相戀。

盡管,陳誠與吳舜蓮的婚姻名存實亡,但因為有祖母李太夫人和父親譚延闿在這方面一正一反的經曆,譚祥在這一點上當然不肯遷就。解鈴還須系鈴人,在親自打發了陳德懿後,誠很快想到了吳子漪,請他出面解除自己與吳舜蓮的婚姻。吳子漪這時已是陳誠的部下,上級發話了就得有所行動,但讓他難為情的是,他将面對的是自己的妹妹。

在這裡,大家都可以想象一下:哥哥回家告訴妹妹,當年哥哥給妹妹介紹的那個男人,現在要和妹妹離婚了,哥哥和妹妹各自是個什麼樣的心情。吳子漪怕自己一個人不行,又約了同鄉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一起來面對妹妹,這樣一來,哥哥吳子漪的心理負擔是減輕了一些,但妹妹吳舜蓮心裡卻更不是個滋味了。好說歹說,妹妹吳舜蓮總算是松動了,同意離婚,并稱自己終身不再婚嫁。哥哥吳子漪總算松了口氣,但妹妹吳舜蓮卻在淚水裡提出了一個可憐巴巴的條件:“生不能同衾,死後須同穴!”

譚祥:蔣介石與宋美齡介紹陳誠給她,她問陳誠是什麼官,然後不語

哥哥吳子漪把妹妹吳舜蓮的話帶給陳誠,陳誠同意,但也提出了一個條件:離婚必須有協定書,上面得有吳舜蓮的簽字,光靠嘴巴說是不行的。哥哥吳子漪轉告妹妹吳舜蓮,妹妹吳舜蓮說:“我不會寫作也不會簽字呀!”之後淚流滿面,在妹妹吳舜蓮的淚水裡,哥哥吳子漪起草協定書,并告訴妹妹吳舜蓮:“妹妹,這字兒哥給你代簽了,但一切責任還是由你承擔!”

如此,陳誠在吳舜蓮的淚水裡抱得美人歸,1932年元旦,他與譚祥在南京舉行婚禮之後,新婚夫妻雙雙到杭州西子湖畔開度蜜月……這個時候,如果再聯系到前文中說的“交易”,很多成功者往往會在成功之後,覺得自己有着對于良心的虧欠,因而也便有了補償,又因為這種補償,讓曾經變得複雜了起來的愛情,多出了一份人性的平和與美好。

譚祥:蔣介石與宋美齡介紹陳誠給她,她問陳誠是什麼官,然後不語

1949年,國民黨敗退台灣之際,陳誠專門派人将吳舜蓮接到台灣,并一直負責照顧吳舜蓮的生活。1965年,陳誠去世後譚祥繼續供給吳舜蓮生活的費用,直到1978年吳舜蓮病逝。至于吳舜蓮當時提出的“生不能同衾,死後必須同穴”的那句話,也不再有人提了——人活着就是這樣的,往往是生前事都做不好,誰還能管到死後事呢?

1989年,譚祥因病去世,終年83歲。在陳誠的履曆裡,譚祥才是陳誠的妻子。生活就這樣的,再複雜的情感都會随着當事人的離去,漸漸終止。就像人們會忘了譚祥當年問陳誠是個什麼職位一樣,人們也會忘掉陳誠因為“良心的虧欠”給予吳舜蓮的最終補償。甜過或者苦過,其實都在當事人的心裡,而一切随着心的停止跳動,都會變得無味,甚至消失。

本文圖檔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