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亡國之君大多下場凄涼,大體上飽受淩辱,晚年簡直無法忍受,從李煜的亡國詞中,我們就能感受出來,是以亡國之人大體上隻求速死,尤其是身為前一代上司班子的核心人物,更不必說留下子孫後代,讓自己這一支在當時已經被認為是前朝餘孽的血脈流傳下去了。是以在大順起義軍攻破北京後,末代的皇帝也向世人展示了他作為一國之君的風骨,他決不投降,丢失了祖宗打下了的江山,他也沒臉去見祖宗,雖然當時還有大片南方地區處于大明朝勢力範圍之中,但是崇祯皇帝接受了宋氏南遷的教訓,絕不南遷,他決絕地走上了煤山,自缢其上,展示着自己作為皇帝的最後倔強。相比于晚明那些言語勝于行動的可恥文人,崇祯帝的氣節是非常高尚的。

并且在崇祯皇帝前往煤山之前,他先召集自己後宮的諸位嫔妃,為了她們在自己身死之後不被他人淩辱,造成第二次靖康之恥,于是他在依依不舍的情況下處死了自己的皇後——周氏,然後對自己的女兒也痛下殺手,野史中記載當時崇祯帝還有一個小女兒——阿九,一代帝王雖狠心,但是面對一個剛會走路的小女兒還是心軟了,隻斷了她一臂,讓老天來決定她的生死。
可是正史上說崇祯皇帝的女兒全部被他殺死,沒有留下一個活口,果然最是無情帝王家。但是,崇祯皇帝也給大明江山撒下了星火,他的三個兒子在他精密的設計下,由心腹太監帶着逃出北京城,為大明帝國留下了複國的希望。但是,三位皇子是溫室裡的花朵,從未與外界有過接觸,在天下大亂的明末,誰又知道他們是否真的逃了出去。
至今三位皇子到底是死在了混亂中的北京城還是逃出生天在史學家中仍有争議,有人說朱慈烺被送到了其舅舅家,但他的舅舅為了邀功,親手将外甥朱慈烺獻給了多爾衮,維持自己的榮華富貴。但這隻是野史,沒有直接的證據可以證明,是以朱慈烺後來如何不可知,但有這樣的野史,他的結局應該還是比較慘的。
而三皇子朱慈炯也就是在各種小說當中最有名的朱三太子,據說他是其乳母用狸貓換太子的方法才得以留下他的小命,這才讓他可以積蓄力量反清複明。但是這位朱三太子也是隻聞其聲,不見其人,不知道是哪位投機者打着他的旗号來召集明朝殘餘勢力對付清朝,但是可以确定,他沒有辜負老爹的希望,肯定做過一些複國的舉動,是以這位朱三太子的名氣确實最響。如今一貴州小山村的祠堂中供奉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并且五百多個村民自稱是皇族後裔,即崇祯帝的直系後代。
分析到這裡,其實不用說大家也知道,排除了太子和三皇子,隻剩下了一個永王,他們自然是永王這個出逃老幺的後代。況且這村裡的三座石墓上的署名也可以證明我們所言非虛,即朱慈煥夫婦與“趙恩公”。原來當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這個墓碑上署名“趙恩公”的心腹太監一路護送年幼的朱慈煥南下,最終來到了貴州苦竹桠村,這個地方遠離當時的北方政治中心,又處于大山之中,而且與世隔絕,于是就決定在此地保留皇室血脈,他改姓“鄒”。皇子在他的照顧下逐漸長大,之後永王朱慈煥在當地娶妻生子,一切歸于平淡,就此繁衍生息。據當地的群眾表示:朱慈煥曾将明朝的尚方寶劍作為傳家寶留給了後代,與其一起留下來的是一枚宮中的寶印,但是年代久遠,這兩樣東西不知傳承了多久後不幸失傳,在這我們也無法做具體的考證。
但是我們了解到:當地每年清明節,鄒姓人家都會彙聚到苦竹桠拜祭祖宗與那個“趙恩公”,畢竟沒有他,也就沒有當地的鄒氏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