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漢武帝為什麼喜歡馬?為得到汗血馬,不惜犧牲數萬軍隊

公元前121年,漢朝與匈奴的那場戰鬥直接導緻絲綢之路的誕生。漢武帝把漢朝向西的疆界由今天的蘭州一線推進到了新疆的輪台,他利用天馬之力把“弱漢”變成了“強漢”,也讓絲綢之路這條被戰馬踏出來的路,成了一條寬闊的東西方文明交流的大道。

漢武帝一生功高蓋世,但在那個年代裡,與他的武功站在一起的卻是馬。為什麼會是馬?隻因為馬是那個年代裡戰争取勝的關鍵,猶如我們今天陸戰中的坦克。

漢武帝為什麼喜歡馬?為得到汗血馬,不惜犧牲數萬軍隊

2015年5月,土庫曼斯坦向中國贈送了一匹汗血馬。這是中土建交以來,土方第三次将汗血馬作為國禮贈送給中方。這既是對曆史情緣的續寫,也有助于增進兩國人民的互相了解和友誼,繼續友好平等地發展雙邊關系。為什麼說是“曆史情緣”?這是因為2000多年前,汗血馬就已經被中國人關注并且引進了。

汗血馬是享譽世界的優良馬種,是土庫曼斯坦民族的驕傲和榮耀,被繪入土庫曼斯坦國徽的中心作為國家的象征。同時,汗血馬長期以來為中國人民喜愛,有着深厚的中國情緣。西漢史書《史記》中就出現汗血馬的身影,稱“大宛多善馬,馬汗血”。漢武帝贊其為“天馬”,唐太宗李世民曾禦封汗血馬為“千裡馬”。到了元代,汗血馬成為成吉思汗的禦駕,為蒙古大軍馳騁疆場立下汗馬功勞。

漢初白登之戰時,漢高祖劉邦率30萬大軍被匈奴騎兵所困,兇悍勇猛的匈奴騎兵給漢高祖留下了極深的印象。當時,傳說中的汗血寶馬正是匈奴騎兵的重要坐騎。而漢初為了防禦匈奴,養了許多軍馬,還鼓勵民間養馬,以備戰時征用。

馬可以提高部隊的戰鬥力,尤其是汗血寶馬體型好、善解人意、速度快、耐力好,适于長途行軍,非常适合用作軍馬。後來,漢朝騎兵因為引進了汗血馬,甚至還發生了這樣的故事:漢軍與外軍作戰中,一隻部隊全部由汗血馬上陣,敵方人數衆多,刮目相看。原因是:敵方用的是矮小的蒙古馬,見汗血馬高大、清細、勃發,以為是一種奇特的動物,不戰自退。

漢武帝為什麼喜歡馬?為得到汗血馬,不惜犧牲數萬軍隊

漢武帝打了一輩子的仗,也找了一輩子的馬。他正是用“天馬之力”打開了西域,打通了絲綢之路。

今天的人們不知道,漢武帝第一次見到“天馬”是個什麼樣的心情,但卻知道,匈奴這個民族在漢武帝之前一直讓漢朝人很鬧心。

漢武帝16歲就當了皇帝,是西漢的第七位皇帝。史書上說他天生聰穎過人,慧悟洞徹,進退自如。并有着驚人的記憶力,求知欲特别強,尤愛讀書中古代聖賢帝王偉人事迹,過目不忘。除了這些,他還不是個受氣的主兒,當他看到,漢朝給匈奴人送錢、送女人來維系所謂的和平,确實不是個辦法,就想着用拳頭和匈奴人說話了。

當年,漢朝向西的“漢界”在蘭州一線。漢朝推個“卒子”過去,走得慢不說,分明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是匈奴的過河的“卒子”當“大車”使。漢武帝為了下赢這盤和匈奴人的棋,建元二年(前139年),将張骞派到了西域,想給對手來個兩面夾擊,但張骞卻被匈奴給捉住了。雖然,漢武帝當時并不知道這件事,但他卻知道他的對手匈奴不會給他太多的戰備時間。

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漢武帝初次到雍縣(今陝西鳳翔縣)進行郊祭時,西達隴西(今陝西隴縣),北登固原以南的空桐山(今平涼崆峒山),幸甘泉(今陝西淳化縣境内)而歸,這是漢武帝首次北巡,為抗擊匈奴作戰備時間。

公元前133年,漢朝與匈奴的戰争正式爆發。漢武帝采納王恢的建議,派遣李廣、公孫賀、王恢、李息、韓安國五将軍,率30萬漢軍,埋伏在馬邑附近。又派聶壹出塞與匈奴交易、誘敵。匈奴軍臣單于發現這是誘兵之計,便立即引兵撤退。漢朝30萬大軍無功而返。從此,“匈奴絕和親,攻當路塞,往往入盜于漢邊,不可勝數”。

漢武帝為什麼喜歡馬?為得到汗血馬,不惜犧牲數萬軍隊

公元前127年,匈奴貴族以兩萬騎入侵上谷(河北懷來縣)、漁陽。漢武帝采取聲東擊西的政策,派青年将領衛青率3萬騎出雲中(内蒙托克托縣),西至隴西(甘肅東部),收複河套地區,掃除匈奴進犯的軍事據點。衛青采取迂回進攻的方法,從後路包抄,一舉趕走匈奴的樓煩王和白羊王,解除了長安的威脅。同時修築朔方城,修繕了秦時蒙恬所築的城障要塞,因河為固。并遷移内地的居民到此進行畜牧、屯墾、戍邊,進而使當時甯夏的人口大增,冠蓋相望,絡繹于道。

公元前124年,衛青率騎兵趕走了匈奴的右賢王,生擒匈奴王子10餘人,凱旋而歸。第二年,在和匈奴的戰鬥中又湧現出一位18歲的将領,他就是衛青的外甥霍去病,一馬當先,率領800騎兵突進匈奴營地幾百裡,取得大勝。

公元前121年,漢武帝發動河西之戰,派霍去病隴西,越過焉支山(甘肅山丹縣東南胭脂山)西進,入匈奴境千餘裡,大勝。同年夏天,霍去病第二次西征,越居延澤(内蒙古居延海),攻到祁連山,大破匈奴軍,渾邪王率四萬人降漢。這次戰役後,漢武帝在這裡置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曆史上稱“河西四郡”。從此打開了開通西域的道路。

漢武帝為什麼喜歡馬?為得到汗血馬,不惜犧牲數萬軍隊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發動了中國古代史上最長距離的大規模殲滅式遠征——漠北之戰,他指令衛青﹑霍去病各帶五萬騎兵分道擊破匈奴,後者深入兩千餘裡,斬敵七萬餘人,直至狼居胥山(約今蒙古烏蘭巴托附近)。給匈奴以緻命打擊,出現了“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的局面。從此,匈奴北徙漠北并西遷,開始走向衰落。

在這些戰争中,馬是必須,也為戰争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漢武帝愛馬尋馬、愛馬是為了進一步向遙遠之地開拓。正如他所做《西極天馬歌》:“天馬徕兮從西極,經萬裡兮歸有德。承靈威兮障外國,涉流沙兮四夷服。”

公元前133 年,“烏孫使使獻馬,願得尚漢公主,為昆弟。天子問群臣,議許。”(《西漢會要職官十一集漢下》)這應該是史籍中關于烏孫國向漢室進獻馬匹并求婚的最早載述。那時候,第一次通使西域的張骞途中被匈奴所獲,還沒有回到中原。這個事被“議許”了,漢朝同意拿公主“換”馬,但人們也應該知道,打跑了匈奴的漢武帝那會兒已經在甘肅、甯夏一帶養自己的馬了。

公元前112年,漢武帝帶領數萬随從登臨崆峒山後,北出蕭關,到達安定郡,又北上,進入河套地區(當時稱為“新秦中”,長城以北至内蒙古陰山一帶的廣大地區)。漢武帝看到這一帶“千裡無亭徼” (古代防守用的堡壘要塞),防務松懈,于是怒不可遏,下令殺了北地郡太守及其下屬官員。這是殺雞給猴看。為了彌補軍馬的不足,他還下令邊地郡縣發展養馬業。具體的辦法是:由官府提供母馬,用以繁殖,三年後歸還。這些馬是不是西域來的天馬,我們無從知曉,但我們分明可以看到這時候的漢武帝已經在養馬的同時,經營邊地了。

漢武帝為什麼喜歡馬?為得到汗血馬,不惜犧牲數萬軍隊

公元前114年,漢武帝又在從北地郡析置安定郡。将原在高平(今固原)的北地郡移治馬嶺(今甘肅慶陽西北),共設立十九個縣,其中在甯夏境内設有五縣,即今吳忠西的富平縣、今青銅峽卲崗堡西的靈武縣,在今吳忠市北的靈州縣,在今賀蘭暖泉的廉縣,在今鹽池縣北柳楊堡的眗衍縣。在高平分設安定郡,共管二十一縣,其中甯夏境内設七縣。即今固原的高平縣,彭陽古城的朝那縣,平涼西泾水北岸的泾陽縣,固原六盤山下的烏支縣,同心南部的參灤縣,今中甯古城鄉的眗卷縣,今同心下馬關紅城水的三水縣。這樣,漢武帝,在秦朝建制的基礎上,在北地郡的基礎上增加了安定郡,在今甯夏一帶共設十二縣,開始了古代的甯夏大規模的戍邊開發。

公元前107年,漢武帝下令免除高平、朝那兩縣當年的租稅,修通回中道(南端起今陝西省隴縣北,沿北河經溫水鎮、火燒寨鎮、新集川鎮東部入甘肅神峪河鄉下關村後向東經東華鎮到達平涼的四十裡鋪,過鎮原、新城鎮、甯夏彭陽縣、白陽鎮和古城鎮,逾蕭關至固原原州區)。回中道的開通,是固原曆史上的第一座裡程碑,是固原得以大規模開發的契機,對固原的城市建設、政治經濟地位的确立、文化的繁榮都起到積極地推動作用。此後兩千餘年,這條道路一直是關中通往固原乃至西北的交通大道,在當時為世人所矚目。當時的朝廷歌舞以慶之,于是漢武帝率群臣過回中道狩獵,并北出蕭關,巡行邊防,同時,免除高平、朝那當年的租賦。

漢武帝為什麼喜歡馬?為得到汗血馬,不惜犧牲數萬軍隊

當時,以六盤山脈、賀蘭山脈與清水河、黃河構成的自然地理環境,是宜農宜牧最佳地帶,既是天然的糧倉,又是蓄養軍馬的最佳遊牧地帶。漢武帝當然清楚這個地方的重要性:得之,則富國強兵;失之,則肥沃匈奴。而此時,漢北自朔方,西至令居(甘肅永登),以60萬吏卒屯田,加強防守。長城内外“馬牛放縱,畜積布野”,這為經濟文化的發展、為國家更加統一,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這時,張骞已經歸漢,并第二次出使西域,到達烏孫國,見到烏孫的昆莫(國王),說服他與漢朝一起對付匈奴。烏孫昆莫心有疑慮,擔心漢室遠、匈奴近,并不立即主動積極向中原漢室靠攏,但還是接受了張骞的建議,遣使數十人前往長安,又向漢武帝進獻了數十匹烏孫馬。

數十匹?這哪裡能滿足了漢武帝的胃口!

從這時的資料上來分析,漢軍的馬已經不少了,也夠好了——此時的漢武帝已經發動了車師之戰(公元前108年)、樓蘭之戰(公元前108年),取得了勝利,并在酒泉至玉門關一帶設立亭障,作為供應糧草的驿站和防守的哨所。他們都投降了漢,臣屬于漢了。

但是,這個漢武帝還是展開了他的武力取馬行動。

漢武帝為什麼喜歡馬?為得到汗血馬,不惜犧牲數萬軍隊

公元前104,漢已通西域,有一個漢朝使節向漢武帝報告說:大宛國有寶馬,在貳師城,不肯示人,漢武帝就鑄金為馬,并加千金,使壯士車令等往大宛,願易貳師城寶馬。偏偏宛王不從,惹得車令怒起,诟罵宛王,椎碎金馬,攜屑而還。交涉失敗後,漢武帝大怒,決心發起戰争,武力取馬。此時,衛青、霍去病都已去世,漢武帝命李廣利率領騎兵數萬人,行軍4000餘公裡,到達大宛邊境城市郁城,但初戰不利,未能攻下大宛國,隻好退回敦煌,回來時人馬隻剩下十分之一。于是,李廣利奏請罷兵。沒想到武帝大怒,遣使将其攔在玉門關,說是如有一人敢入此關,立即斬首!

到了公元前101年的夏天,漢武帝決心增兵,可此時連年戰争,他已無兵可調,于是乃下令赦免全國的罪犯,讓他們從軍,參加戰争。李廣利帶了6萬人,馬3萬匹,牛10萬頭,還帶了兩名相馬專家到了大宛國。苦戰40多天後,大宛國發生政變,與漢軍議和,允許漢軍自行選馬,并約定以後每年大宛向漢朝選送兩匹良馬。漢軍選良馬數十匹,中等以下公母馬3000匹。經過長途跋涉,到達玉門關時僅餘汗血馬1000多匹。

這時,西域的交通更加通順。漢武帝又在樓蘭、渠犁(新疆塔裡木河北)、輪台(新疆庫車縣東)等地設校尉管理屯田,這是漢在西域最早設定的軍事和行政機構,将西域正式納入了中華版圖。

漢武帝為什麼喜歡馬?為得到汗血馬,不惜犧牲數萬軍隊

2005年,土庫曼斯坦贈予中方的汗血馬又叫阿哈爾捷金馬,全世界汗血馬的總數量非常稀少:一共隻有3100匹左右。阿哈爾捷金馬頭細頸高,四肢修長,皮薄毛細,步伐輕盈,力量大、速度快、耐力強。汗血馬皮膚細膩,因其奔跑時脖頸部位流出的汗中有紅色物質,鮮紅似血,是以稱之為汗血馬。汗血寶馬的最快速度紀錄為84天跑完4300公裡。經測算,汗血寶馬在平地上跑1000米僅需要1分07秒。

漢武帝當時花這麼大的代價,取大宛的馬,是嫌漢朝的馬跑得不夠快?還不夠好?

這,已經說不清楚了,但能說清楚的是,漢武帝派出的包括張骞在内的漢朝使者到過安息、身毒、奄蔡、條支、犁軒,中國使者還受到安息專門組織的二萬人的盛大歡迎。自此,絲綢之路正式開通。開辟了連接配接東到長安,西到羅馬帝國,最遠至埃及亞曆山大的貿易通道。

本文圖檔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