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9年除夕的時候,也就是1月28日這一天,南京城在當時下起了綿綿細雨,然而在下關碼頭這個地方,堆積着1700個箱子,箱子上面都蓋着油布。來來往往的老百姓,雖然從這裡經過,但是卻不知道這些箱子裡面裝的是什麼,但是老百姓們能夠判定,憑借着周圍的警戒力量就可以看得出來,箱子裡面裝的東西肯定是價值不菲。就在當天下午的時候,一艘國民黨的軍艦名字叫做“昆侖号”,緩緩地向着碼頭駛來,毋庸置疑的一點,這艘軍艦的到來,就是為了把這1700個箱子挪走。

這個時候的碼頭還是一片混亂的,因為勞工們在當時都紛紛要求罷工,并且雙方的僵持時間也是比較長的。就在勞工們開始搬運的時候,突然之間湧進來了很多人,男女老少大家都拼盡全力地向船上劫,他們都知道這一艘船是要開向台灣,更何況當時的南京城也已經保不住了,大家為了保命奮不顧身的往上擠。正是因為這些群衆上傳之後,原本1700多個箱子在最後隻有500個箱子直接被裝上了。這番景象形成之後,有一位進階長官在當時帶着一部分人馬上了船,就直接表示讓船上的人先下去,必須要把這些箱子先運走。聽聞了這位長官的話語之後,有人就開始哭起來了,一瞬間場面極度的混亂,并且有人問:桂司令,到底是什麼東西,能比我們的人命還要重要?
面對群衆的質問,桂永清在當時也沒有辦法把所有的寝室以及醫務室全部都用來對方箱子了。如果這些箱子還完全堆積不下的話,就直接把這些箱子堆在甲闆上面吧。就在一番忙活之後,最後還是隻搬上去了972箱,至于剩下的這些陸陸續續都被送回了倉庫。就在昆侖好多準備起航的時候,又有幾名士官在那高喊,這幾個箱子是特别重要的,一定要運過去。因為船上所載的行李是特别重的,經過了一番颠簸之後,他們終于抵達了港口。雖然老百姓們不知道這些箱子裡面裝的是什麼,但是他們能夠想到既然能夠讓海軍總司令都親自上船去多運的東西,一定是價值連城。說到這裡很多人也就能夠想明白了,這肯定是故宮的一些文物。其實說到故宮文物的“搬家”,這也并非是第一次發生了。
就像坐落在台北的故宮博物院,占地面積早已經達到了160000平方米,博物院在建造的過程中,不管是形式還是外觀等各個方面,都是模仿着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模樣。博物館内所收藏的文物是特别多的,比如說毛宋凜又比如說散氏盤,除此之外還有肉形石等。這一件又一件都是特别珍貴的文物,堪稱稀世珍品。台北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珍稀文物達到了70多萬件。說到這裡,可能會有人疑惑,這些物件到底是怎麼被放置在台北故宮博物館的呢?實際上大多數都是因為蔣介石的指令。從1948年開始,到1949年這一段時間内,從南京陸陸續續運到台北的文物數量都已經達到了2972箱。可想而知運過去的文物有多少?盡管運送到台灣地區的文物數量,僅僅隻占據了南遷文物的1/4,甚至連1/4都不到,但大多數所具有的文化價值和研究意義都是特别深遠的。那麼台灣的台北故宮博物館裡面,所收集的這些文物和瑰寶,比較有代表性的都有哪些?
第一,龍山文化鷹紋玉圭
這個物件的程度都已經達到了30.5厘米,下半部分的顔色看起來是赭紅色的。頂端還有一部分缺傷,同時還有一個圓孔存在孔壁,看起來是特别光滑的,在兩面還紋有特别神秘的浮雕。在背面還有一隻蟲飛的鷹,在寬度僅僅隻有一公分的窄窄的邊上,還雕刻着一個帶有耳環的女子傳說,很有可能是東夷母後。僅僅憑借着這些細節的刻畫就可想而知,這的确是一件罕見珍寶。而這個文物距現在大約也已經有4000多年了,是實打實的一個國寶級的玉器。
第二,商倗祖丁鼎
這一口鼎的高度都已經達到了85.5厘米,口徑也已經達到了,59.4厘米,整體的重量達到了94.65公斤。根據相關的探測表示,這一口鼎,應該是商周之際出現在祭祀活動上面盛放食物的一種祀器。現在就被放在台北的故宮博物館,在最開始的時候就在清宮養心殿的門廳放着,看起來是特别雄偉壯觀的,并且也是獸面紋樣的一個典範。
第三,西周亞醜方簋
這個物件的高度在20.7厘米,口徑已經達到了17.6厘米,寬度達到了11.9厘米。根據相應的探測鑄造的時間,應該是在商代晚期或者是西周早期這一階段。在民國的時候,出土在山東益都這個地方。通常情況下,這樣的物件大多數都是用來盛放谷物的,但是方形的确是比較罕見的,而這個物件上面不僅刻有獸面紋,并且還有鳥紋。更令人眼前一亮的就是鳥獸形的立耳。
第四,西周宗周鐘
整個鐘的高度已經達到了65.6厘米,并且整個鐘,上面的長形乳丁紋就已經達到了36枚。用極其華麗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當時的樂師們,在敲打這個鐘的時候,可以從正中間來敲也可以從側邊來敲打,并且在不同的部位所敲出來的頻率和音響是完全不同的,也正因如此,這個中還有另一個稱号叫做雙音鐘。整個物件上面所著有的銘文達到了123個字,并且一共有17行。記載的就是厲王去南國的親征。同時這也象征着給子孫後代祈福,希望江山能夠永遠地留存,一代一代地傳承。
第五,西周毛公鼎
西周毛公鼎的重量都已經達到了34.5公斤,高度也已經将近54厘米,口徑是比較大的,并且圓圓的腹部。鼎口的圓環還有相應的裝飾,很明顯能夠看得出來,這是重環紋。稱得上是比較接地氣的,能夠把西周時期的生活氣息淋漓盡緻地凸顯出來,并且當時的宗教也在不斷地和人們的生活相融合。上面也有文字的記載。出土是在陝西省的岐山縣,然後出土之後也經曆了很多的輾轉反側,特别是在抗日戰争期間差一點點就已經被日本的軍方所奪走了,就在抗日戰争勝利之後,這個釘在一次問世就被收藏在了清朝的故宮博物院。然而現如今這個物件就被放在了台北的故宮博物院。從造型上來看的确是特别渾厚的,并且給人一種古雅樸素的感覺,銘文已經達到了近500字。毫不誇張地說,這是現如今所出土出來的青銅器裡面,銘文最長的一個物件。
第六,西周散氏盤
這個散射盤的高度已經達到了20.6厘米,并且口徑也特别大,達到了54.6厘米。看起來是一個圓形的,但是腹部是比較淺的。凡死了,内地裡面鑄有銘文,一共達到了19行,并且次數達到了357。看得出來用筆是比較豪橫的,看起來就像是金文,但是也有草書的流暢。在這其中所記載的就是散氏田地的相關事情,并且還記載了封界。站在書法的這個角度來看,是極其淳樸又雄偉的,并且敦厚又圓潤。
第七,戰國嵌松綠石金屬絲犧尊
通過這些文物,我們就能夠看到商代時期的鑲嵌工藝有多麼發達。到東周時期,稱得上是走向了一個鼎盛的時刻,各種各樣的金屬材質在當時都已經能夠靈活地運用,并且還可以搭配着松綠石。這一文物的高度已經達到了28.5厘米,并且重量也已經達到了,5.21公斤。背部有一個蓋,完全可以打開,緊接着還可以合上。口部有一個孔,目的就是為了能夠倒出酒水。從造型上來看的确是比較圓渾的,并且也很細緻,看起來就像是一尊神獸一樣。像這樣的文物的确是極其罕見的,同時也能夠看得出來,生活在戰國時期的人們,所擁有的鑲嵌工藝,的确是惟妙惟肖。
第八,新蟒銅嘉量
1924年的時候,這個文物就在故宮博物院的坤甯宮裡面再次被大家所發現,一瞬間就引起了很多學者的廣泛關注。根據相應的資料來推測,一升算下來大約也就是200毫升的樣子,一尺算下來也就是23.1厘米的樣子,一斤算下來也就是226.7克。正是這個文物再一次走入了大家的視線之後,讓很多的科研工作者在研究兩漢的度量衡時,再一次多了幾分把握,并且也有了相應的标準。這個文物在設計的時候是特别精巧的,并且制造的技術也很精良。借助于這個文物,就能夠更好地去考證古代的度量衡,以及相應的技術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