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是世界曆史中存在時間最久遠的國家之一。在中國長久的曆史長河中,文明的璀璨光芒更是閃耀全球。
如果從文化記載來看,中國曆史能追溯到五千多年之前,即使有明确文物出土的,最久遠也能追溯到商朝時期,也有兩千多年曆史。而就是這麼久遠的曆史中,中國由于文化發展一直強盛,也誕生了非常多的文物。這些文物被埋藏于地下,曆史輪回之間,千年之後再次重制于世。
曆史文物的發掘對于中國曆史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正是因為有如此多的文物不斷出土,我們對于中國古代的曆史的認識才能不斷完善。憑借這些文物,我們也能感受到古代先人們的智慧。
可見,文物不僅僅隻是古代人民的生活用品,更是開啟時光隧道的鑰匙。
不過,盡管我國古代的文明已經非常璀璨和先進,但是在生産力的限制之下,科學技術也處于非常落後的地步。是以,越是久遠的文物,能夠流傳至今的就越少。

我們現代社會發掘出來的,大多數都是唐宋之後的文物,原因有兩點——第一 ,時間較短,相對而言經曆的自然損壞程度就要小得多;第二,科技在不斷進步,文物的材質也在不斷更新換代,更能經受住自然的侵蝕。
也是以,離我們現代社會越近的時代,文物的價值性就相對于要小一些,而時代越是久遠,文物的曆史價值就要越高,尤其是秦漢時期的文物,由于出土量極其稀少,曆史價值自然是無法估計。畢竟,物以稀為貴。而且,能夠經受千年的自然侵蝕,也說明其材質的進階和古人智慧的璀璨。
十餘年前,重慶市的一個農村裡,有一位老人,長年以種地為生,名叫易守祥。那一日很尋常,他帶着鋤頭開始耕地,卻在地裡無意間挖出了一件文物。
這件文物是一把劍。易守祥老人看着稀奇。将其小心擦拭,除去污漬,帶回家細細研究。當老人将遍布于劍身的鏽迹清除之後,發現者劍身上赫然寫着三個字,隻是由于破壞太嚴重,老人根本無法看得清晰。
不過,易守祥越是看不出來,越想着弄清。老人沒什麼文化,多年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但是也還是認識一些漢字,不至于文盲。
易守祥為了能将這幾個字認出來,不斷打磨劍身,隻是由于缺乏基本的文物常識,他直接用磨刀石打磨,對于這種文物造成了非常大的不可逆的損害。不過,這也幫助易守祥看清了其中的兩個字——"龍"和"劍",至于剩下的那個字,他是怎麼琢磨,也識别不出來了。
我國對于曆史文物是非常重視的,國民也應當将這些發掘的文物主動上交。這是一件共識,大家為了中國文化得到更好的保護,也都會主動将文物交給國家,當然,也有一部分極愛文物的人,會自己珍藏起來。
不過,易守祥倒是兩條路都沒有走,他另辟蹊徑,決定"廢物利用"。老人家中的刀那時正好壞得沒法用了,他便将這把劍的劍刃打磨好,當作菜刀在家用。
後來,當地的文物部門正好想将遺落在當地的文物整合起來,放到一起進行科學有效的保管,以保護文物不再受到傷害。
從業人員在民間走訪時,正好聽到易守祥的事,便前往他家中探訪,發現那把曆史古劍如今隻剩下劍身,被老人當作菜刀使用。
從業人員心疼得不得了,立馬展開考察,發現這把劍的名字叫"青龍劍",就是劍身上刻的三個字,這字還是篆文。
之後,這把刀被專家收繳,盡管發現隻是一把清朝的普通古劍,但也仍然作為文物保管了起來。
對于易守祥,從業人員進行了相關政策的普及,也給予了一百元的慰問。
中華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曆史,雖然有些朝代湮滅在曆史的塵埃中,但是卻仍然有很多古代的珍貴文物流落人間,不知何處,作為華夏兒女,我們有義務去發掘并保護好這些文物,這就需要我們有一定的文物常識,否則就會出現文中這位老人的情況,将古劍當成菜刀這樣讓人啼笑皆非的事情,一本《中國文物常識》,讓你的雙眼變成“火眼金睛”,僅售68.8元,你值得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