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福路金鎮崇山古民居獨特,并沿山河美景,吸引了衆多遊客前來參觀。記者 唐偉
□ 劉偉,本報記者
崇山村位于永福縣羅津鎮西北部,2015年被認定為自治區級貧困村,當時村民以種植水稻、柑橘等傳統作物為生,年人均淨收入不足4000元,其中53戶貧困戶在檔案中190人。全村基礎設施落後、産業結構單一、環境肮髒、村民勞動技能匮乏、集體經濟實力不足等狀态。
然而,這個經濟基礎薄弱的村莊卻有着深厚的文化遺産和豐富的曆史文化遺産。崇善頭屯是清代畫家李希玄、李繼壽等李繼史之一,屯裡是一群著名的畫家,素有"刷子如林"之稱,清代畫家李繼壽梅獨一無二,被譽為"梅花聖手"。該州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是自治區曆史文化名村,是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
近年來,永福縣委、縣政府共投資7.76億元,在羅津鎮開工撫壽牧區綜合體項目。以崇山村建設田園詩般的綜合體為契機,通過村治理委員會等群衆組織,充分動員村民改變家鄉的志向,通過對曆史遺産的保護、激活和利用,推動崇山古村從傳統農莊轉型更新,緻力于向一套循環農業轉型, 創意農業,在文化和旅遊村之一的農業經驗。
為保護傳統古村,促進鄉村振興,永福縣分别于2015年和2017年編制了《永福縣羅津鎮崇山村傳統村保護規劃》和《崇山村古住宅4A級景區建設詳細規劃》,引導推進古民居向旅遊景區改造, 村民搬出古村,距古民居1公裡,統一規劃建設新村。永福縣通過土地流轉,振興集體建設用地,發展古村旅遊。統一規劃新村選址建設,通過有序搬遷,整體利用閑置的古宅和土地,用"租紅紅"模式活化農村土地資源。目前,共有116個核心區居民積極申請從古民居中心搬遷到統一場地建設的新村樓,申請搬遷率達59%,完成土地出讓近300畝,古民居建築20餘座。同時,組建農村治理委員會,建構共同治理、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村村振興委員會積極調解沖突糾紛,動員村民自籌資金4200萬元建設新村,實作村民"自己創業、自己家建自己的家"的願望。
綠水綠山,原始生态食材,燦爛的曆史文化,已成為崇山村發展鄉村旅遊的優勢。目前,田園綜合體的建設已經改變了崇山村的面貌。全村實作水泥路全覆寫,崇山新村擁有36棟房屋竣工,黨團服務中心、休閑廣場、籃球場、舞台等公共設施一應俱全;永福縣力争用3-5年的時間,将崇山村古民居群發展成為集産業、文化、旅遊、休閑、體育于一體的4A級旅遊景區,逐漸實作資源"變"資産、資本"變"股、農戶"變"股東、農戶"變"員工、農業"變"富、農村"變"景區的美好願景。
永福縣還推動崇山村成立崇山村民作為農業旅遊公司的股東,統一了古住宅的規劃設計、維護修繕和旅遊開發,将古住宅改造成旅遊景點。項目建成後,預計年旅遊量達到30萬,屆時,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将達到25萬元以上。除了收取房租,村民們還享受着農業大隊公司的二次紅利。
通過實施田園綜合體建設項目,也為村民提供了很好的就業機會。2020年,近100名貧困人口在村工作,增加7萬多元,預計2020年人均淨收入将超過8000元,全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0萬元以上。
如今,崇山村呈現出一個産業繁榮的幸福局面,農民富足,美麗的家園,真正讓農業成為主導産業,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