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描寫了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間數百年的政權争奪,天下混亂,諸侯争霸,直接揭露了三國時期的割據混亂。此書以黃巾之亂作為開始,描寫了百姓起義的原因,引出了諸侯讨伐董卓。董卓魁梧惡煞、長相十分兇殘嗎,他身為一國宰相,卻在朝廷搬弄是非、隻手遮天,将皇帝的政權架空,他禍亂超綱引起了天下諸侯的不滿,這便有了後來著名的十八路諸侯讨伐董卓這一曆史事件。

在那樣一個亂世,諸侯權利已蓋過了皇權,諸侯手下的兵馬更是數量驚人,以當時的一方郡主袁紹為例,他所掌控的地域多達十處,坐擁十萬軍馬。然而小小的一個董卓手握五萬大軍,這樣一來即使袁紹獨自領兵讨伐董卓就已經足夠,為何還需要聯合十八路諸侯呢?
董卓在這亂世中能坐上宰相的位置,甚至權傾朝野,由此可見他不是一般人物。董卓心狠手辣、手段極強,極其擅長兵法之事,其手下有好幾位大将,其中數呂布、華雄最為出名,為董卓四處征戰,做出了很大貢獻,有了這些骁勇善戰的将士,董卓一軍的實力不可小觑。董卓軍隊不僅有勇猛強悍的将軍,他的隊伍裡個個也是精兵強馬,董卓早前外出征戰時曾收獲一支訓練有素的隊伍,來自于遙遠的西羌,身高魁梧、擅長騎射作戰,作戰經驗十分豐富。董卓雖隻有五萬兵馬,可是全是精兵良将,隊内更是士氣滿滿,齊心協力。
相比較董卓的數量少而精,諸侯們的軍隊量大卻缺少訓練。東漢末年時期,諸侯一個個揭竿而起,出現了很多新興隊伍,雖人數衆多,可是并沒有受過系統性的訓練,也沒有真正的作戰經驗。諸侯們不敢輕易讨伐董卓,這也是為何董卓能在朝廷為非作歹好幾年的原因,而且這是一個諸侯争霸的時代,他們都各自培養軍隊,各懷心思。是以此時唯有聯合作戰,同時尋求一些能力出色的将領去對峙董卓軍隊的大将,這樣才可将勝算提高一些。
最終這場讨伐董卓的戰争以勝利結束,然而卻不僅僅是因為十八路諸侯實力所得。在這場戰争中,幾乎沒有人是呂布的對手,華雄更是以一敵百。然而董卓的失敗一定程度上是他自己所為,因相争貂蟬,董卓與呂布反目成仇,身為董卓左膀右臂的呂布離去,給了董卓沉重的一擊。董卓在後期癡迷享樂,根本無心放在政權相争上,戰敗的結果也是必然。
董卓的去世同時也翻開了新的篇章,魏、蜀、吳政權開始登上曆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