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崇祯皇帝勵精圖治、勤政節儉,為何最後還是成為了亡國君?

明朝是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漢人統治的王朝,也是令後世惦念無比的盛世。可是盛世總有衰落時,雖說明朝時的中華文明已經發展到了很繁盛的程度,但最終還是迎來了消亡和毀滅。都說一代王朝的傾頹是由于皇帝的昏庸而導緻的,這個說法的确不假,但是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祯皇帝,平時借鑒勤政,的确沒有什麼昏庸之處,但是為什麼還是成了亡國君呢?

這就要從王朝滅亡的原因說起了。其實無論哪個朝代,滅亡都不是君主一個人的問題導緻的,通常會有多方面的原因或者比較深刻的源頭才導緻了滅亡的結局,而明朝更是如此。如果籠統地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隻能說,不是因為崇祯皇帝導緻明朝滅亡,隻是崇祯皇帝很不幸地背了這個鍋。

崇祯皇帝勵精圖治、勤政節儉,為何最後還是成為了亡國君?

那麼明朝到底為什麼會滅亡呢?為什麼崇祯無法力挽狂瀾呢?這還得從各個方面的天災人禍說起。

崇祯皇帝勵精圖治、勤政節儉,為何最後還是成為了亡國君?

首先就是天災問題。明朝時期正好經曆了曆史上罕見的小冰河時期。相信大家對于小冰河時期都有過一點了解了,小冰河時期雖然不會讓地球陷入極寒中,但是還是會讓全球年平均溫大幅度下降,進而導緻旱災和澇災頻繁發生。明朝時期我國社會依舊處在以農業種植為主要經濟結構的社會形态下,而農民們因為旱災和澇災經常顆粒無收,民間動亂不堪,百姓疾苦。

崇祯皇帝勵精圖治、勤政節儉,為何最後還是成為了亡國君?

比較有名的就是著名的崇祯大旱了,隻不過除了這次旱災,其他比較嚴重的災害也比比皆是。這些災害搞得明末民不聊生不說了,當時的朝廷還不太管這點事,守着自己的鐵飯碗與世無争。于是到了崇祯這一代,明朝已經成了一個爛攤子,崇祯皇帝想要力挽狂瀾也很難。

不是說崇祯就甘願當亡國君了,其實他還是很想興複大明的,隻不過實在是太難了。要知道在崇祯之前有好幾代,皇帝基本都連上朝都懶得上了,愛誰上朝誰上朝,反正朕就是不想早起,朝政你們就看着辦。于是明朝還曾經出現過一連幾十年皇帝不上朝的慘狀。

崇祯皇帝勵精圖治、勤政節儉,為何最後還是成為了亡國君?

而到了明末,朝廷的黨派鬥争嚴重。其實崇祯皇帝雖然有心匡扶大明,但是說到底也是很無力的。明末時明朝的黨派鬥争嚴重,但是崇祯很不谙這些,不僅沒心思管這些,還壓根不吃這套,把魏忠賢把閹黨一并清剿了。其實說來,閹黨也是明朝一個比較有實力的支柱,但是崇祯皇帝很看不起這些宦官,也沒有什麼比較長遠的計劃,是以無論什麼黨派争鬥都一棍子打死,最後孤立無援失去支柱,又不願意當個亡國君,最後選擇了自缢。

想了解更多有趣的曆史,就關注那樣的曆史挺有趣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