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嘉峪關的特殊文物:2000年前漢軍打牙祭,留下1隻沒有吃的野豬腳

在嘉峪關的長城博物館裡,我們拍到過當年守城将士用過的刀,有大半人高,雖有鏽迹,但在鐵色閃亮的寒光裡,心裡仍然有些悚然。我們不知道,用這樣的刀殺敵需要擁有多少力量,但從刀的高度裡,我們隐約能判斷出當年守城将士的威猛。

還有鐵衣。在時間的長河裡,鏽色泛微紅,在不能伸手觸摸的情況下,給我們的感覺是像同色的羊毛衫一樣的溫暖。但是,我們知道穿着它時的寒冷與沉重,鐵衣不但可以擋住利器的來襲,也保護了當年守城将士的有力心跳。

嘉峪關的特殊文物:2000年前漢軍打牙祭,留下1隻沒有吃的野豬腳
嘉峪關的特殊文物:2000年前漢軍打牙祭,留下1隻沒有吃的野豬腳
嘉峪關的特殊文物:2000年前漢軍打牙祭,留下1隻沒有吃的野豬腳

如今,當年守城将士的不見了,但他們用過的武器、穿過的鐵衣還在,那也是他們生命的延續。

嘉峪關,今天很多人把它稱為天下第一雄關,其實,它僅僅是一個明代的概念。宋元以前,嘉峪地區有關無城,隻起稽查來往行人的作用。明代,為加強西北邊防,宋國公馮勝決定在此修建關城,不久,九眼泉地區平地而起一座黃土夯城,周長220丈,高兩丈,寬一丈,這是嘉峪雄關的最早雛形。現在,馮勝的形象就在長城博物館的門前。

嘉峪關的特殊文物:2000年前漢軍打牙祭,留下1隻沒有吃的野豬腳
嘉峪關的特殊文物:2000年前漢軍打牙祭,留下1隻沒有吃的野豬腳
嘉峪關的特殊文物:2000年前漢軍打牙祭,留下1隻沒有吃的野豬腳

無關,并不等于不需要駐守,古代的長城是一套完整的防守預警體系,烽燧起到的就是預警的作用。漢武帝能将長城修至今天的羅布泊一帶,不可能繞過嘉峪山隘口,而烽燧也便成了當年帝國防禦體系的見證,它們一個個地矗立在大地上,就是漢帝國有力的心跳。

有心的跳動就會有人的故事,就會有相同的體溫的溫暖。上世紀八十年代時,考古學家在嘉峪關附近的一座烽燧下發現了一件奇特的文物——漢代豬腳。根據測年的技術,考古學家得知,這隻豬腳距現在已經2000年了,是一隻野豬腳,可能是漢代戍守将士以打獵改善生活所剩。

嘉峪關的特殊文物:2000年前漢軍打牙祭,留下1隻沒有吃的野豬腳
嘉峪關的特殊文物:2000年前漢軍打牙祭,留下1隻沒有吃的野豬腳

讓我們感到多少有些不能了解的是,打獵所獲應該是一頭完整的野豬,但為什麼偏偏就剩下了一隻豬腳,而其他部位全無?是以,這個故事給了我們一定的悲壯色彩的幻想——也許,他們當時還沒有來及享用這隻豬腳,戰鬥就來了,那些戍守将士又投入了新的戰鬥,接着演繹“故來征戰幾人回”的讓人動容的曆史故事。同時,野豬的存在讓我們分明感到當年邊疆生活的艱苦——将士們不但在這裡要戍守邊疆,勇于與來犯之敵敢打硬拼,還要面對許多可以傷人的大型野生動物——也許,僅靠後勤供給的他們的生活還不夠好,要不,他們怎麼會以打獵改善生活呢?

嘉峪關的特殊文物:2000年前漢軍打牙祭,留下1隻沒有吃的野豬腳
嘉峪關的特殊文物:2000年前漢軍打牙祭,留下1隻沒有吃的野豬腳

今天,嘉峪關的漫漫黃沙将這一切都掩埋了起來,讓我們無法還原将士們當年生活的很多場景了,隻有面對2000年野豬腳的心痛。說是巧合也并非巧合的是,在由嘉峪關向西、由瓜州去敦煌的路上,那裡有一個叫懸泉置的地方,很有名,被考古學家們稱為絲綢之路上的“漢代郵局”。“郵局”裡的事情很多,故事也很多,我們也曾來到過這裡,但面對嘉峪關野豬腳,最先想到的卻是馬,戰馬的屍骨。

同樣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考古裡,考古學家們在懸泉置的外圍發現了兩千多塊馬的屍骨,其中,有一塊馬的腿骨,上面還連着白色的毛皮。當年,漢帝國對馬的管理非常嚴格,馬活着,為它們建立檔案,有名字、有毛色、有年齡,甚至使用情況,有病了也會記錄在案,死了也一樣,還要核查、銷戶。懸泉置的馬配有專門的官員管理,如果馬死了,必須把死因上報清楚,還要出具一個類似我們今天說的死亡證明書的東西。

嘉峪關的特殊文物:2000年前漢軍打牙祭,留下1隻沒有吃的野豬腳
嘉峪關的特殊文物:2000年前漢軍打牙祭,留下1隻沒有吃的野豬腳

專家們根據懸泉置出土的馬骨判斷,此種馬為當地産的馬種,但也有一些外來的因素,即是史籍裡記載的敦煌天馬,漢朝政府不斷将它們調往長安等地征用,它們的形象對我們今人來說應該不陌生,即是1976年甘肅武威出土的銅奔馬的形象。

現在,可以想象一下這樣的場景了——我們的士兵騎着這樣的馬,是多麼地英姿飒爽,野豬腳的艱苦生活的磨砺隻能讓他們更加勇猛,即使醉卧沙場也會發出豪邁大笑。食物與武器會給人生氣,嘉峪關是這樣的,邊疆也都是這樣的。然而,曆史畢竟不是我們的想象,當心潮一點點地平靜下來,我們更願意一點點地還原那些近于破碎的曆史。

嘉峪關的特殊文物:2000年前漢軍打牙祭,留下1隻沒有吃的野豬腳
嘉峪關的特殊文物:2000年前漢軍打牙祭,留下1隻沒有吃的野豬腳
嘉峪關的特殊文物:2000年前漢軍打牙祭,留下1隻沒有吃的野豬腳

嘉峪關其實是這樣一個地方,在明朝以前,它的前身應該在瓜州,如果說得具體一點的話,應該是瓜州的唐代玉門關。在唐代,玉門關是一個非常響亮的名字,但被唐人不斷抒寫的玉門關卻是漢代的玉門關,在敦煌之外與陽關并立的玉門關,玉屬陰,陰不太好聽,也不吉利,智慧的漢代人就将它叫玉門關了。它與陽關一起是漢代通往西域的最後一道關卡,不僅有“陽關大道”的光明,也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悲涼。

唐代,因為絲綢之路新疆段北段的大量通行,人們将玉門關後移至瓜州,一說是它可能在瓜州的鎖陽城,另一說是它位于今天的雙塔水庫,古迹被淹沒了。唐朝人将玉門關的後移使唐代的玉門關成了陽關之後、河西走廊西端的第二道關口或者防線,明朝的退守防禦才使嘉峪關出現在了今嘉峪關這個位置。然而,漢代對河西走廊西端的防守絕不止于此。

嘉峪關的特殊文物:2000年前漢軍打牙祭,留下1隻沒有吃的野豬腳
嘉峪關的特殊文物:2000年前漢軍打牙祭,留下1隻沒有吃的野豬腳
嘉峪關的特殊文物:2000年前漢軍打牙祭,留下1隻沒有吃的野豬腳

肩水金關是一個多少被現代人忽略的名字,位于今金塔縣縣城東北150公裡左右的地方,是黑河東岸的礫石戈壁灘上有一座“小土包”。這個地方一些人也許不是太熟悉,但要提到居延漢簡,大家也就會知道它。肩水金關是漢朝初年在居延塞防線上設定的唯一關口,1930年前西北科學考察團在此發掘出土漢簡近千枚,居延漢簡聞名于世;1973年居延考古隊再次發掘,又獲漢簡一萬餘枚,實物一千餘件,肩水金關從此名揚海内外。

肩水金關是當時進出河西、南北通往的咽喉,含有“固若金湯”之意,加上周邊長城障塞,與東、西大灣城和地灣城共同構成了漢初在居延地區設定的重要軍事防禦設施。漢代當時在這裡設有肩水都尉,從肩水都尉所在的東大灣城和西大灣城出發,沿弱水(黑河下遊的額濟納河)向北五公裡,即是肩水金關和地灣城遺址。

嘉峪關的特殊文物:2000年前漢軍打牙祭,留下1隻沒有吃的野豬腳
嘉峪關的特殊文物:2000年前漢軍打牙祭,留下1隻沒有吃的野豬腳
嘉峪關的特殊文物:2000年前漢軍打牙祭,留下1隻沒有吃的野豬腳
嘉峪關的特殊文物:2000年前漢軍打牙祭,留下1隻沒有吃的野豬腳

這麼說可能有些不太好懂,我們通俗一些說。河西走廊以南邊的祁連山和北邊的龍首山、合黎山和馬鬃山為屏障,但在合黎山和馬鬃山卻有一個巨大的缺口,漢代人最早也是通過這個缺口打通了河西走廊的,把匈奴人給打到漠北去了,但匈奴人還可以回來的。唐代,漠北的少數民族回鹘人,就是從這裡沿着弱水進入河西走廊,成為今天裕固族人的祖先。這裡也是民族交流融合的一個通道。

漢武帝說要斷匈奴右臂,即是要從這個地方斬斷它,讓他們永遠地待在北邊。肩水金關的意義在于它不僅是河套地區的人們通往河西的通道,更有着防止去了漠北的匈奴人從這裡再次進入河西走廊的功能。從這個意義上說,肩水金關不僅是河西走廊北口的一把“鎖”,也是阻止匈奴南下的一座“卡”,它對漠北的軍事意義不亞于陽關、玉門關對西域的意義。同時,肩水金關也是河西走廊西段繼陽關、玉門關(嘉峪關)之後的第三道防線,也便具備雙“咽喉”的功能。

嘉峪關的特殊文物:2000年前漢軍打牙祭,留下1隻沒有吃的野豬腳
嘉峪關的特殊文物:2000年前漢軍打牙祭,留下1隻沒有吃的野豬腳
嘉峪關的特殊文物:2000年前漢軍打牙祭,留下1隻沒有吃的野豬腳

數年駐防這一帶的漢軍将士是怎樣生活的?除了野豬腳、馬骨以及兵器,今天供人們研究的還有漢簡,它以真實的書寫記錄了當年邊疆真實的軍旅歲月。在這裡,我們講兩個故事,兩個故事都來自于居延漢簡。

故事之一的主人公叫言衣。張掖郡居延縣鳴沙裡人,30歲。公元前28年,他在邊防部隊謀了一個類似于今天所說的巡防員之類的職務,主要任務是看有無人馬越過邊疆。但由于剛上任,部隊沒有發給他相應的裝備。他想,沒裝備怎麼工作啊?就跑到上級那裡去報告、索要,上級怎麼回答他,人們不知道,隻知道他那天很晚才回到家裡,而且得了感冒。生病了,不能去上班,他寫了張假條,讓兄弟交給一位邊防戰士,給自己請假。

一張假條,看得出邊疆考勤制度的嚴格,也能看出巡防員這個差事在言衣心中的重量。也許,在言衣想要得到的行頭,僅僅是一套服裝,就像們今天一些人對于軍裝有熱愛與向往。30歲,言衣依然是熱血青年,有着自己的夢想。

嘉峪關的特殊文物:2000年前漢軍打牙祭,留下1隻沒有吃的野豬腳
嘉峪關的特殊文物:2000年前漢軍打牙祭,留下1隻沒有吃的野豬腳

故事之二的主人公叫杜未央。邊防巡防隊隊長,年齡不詳。公元前28年主管的将軍來杜未央所在的巡防隊視察,發現杜未央的配劍生鏽,還丢了一隻軍犬,将軍很生氣,要嚴厲處罰杜未央。将軍手下一個叫孫猛的人看不下去了,覺得杜未央家庭貧困,為人也比較懦弱,免去他的職務已經足夠,沒必要大動幹戈。但将軍不聽,還要讓杜未央受其他處罰。于是,孫猛繞開将軍,向将軍的上級越級報告了此事,希望杜未央能夠得到從輕處理。

配劍是兵器,亦是軍人身份的象征;軍犬也可以是戰友、是夥伴。将軍的處罰出于軍紀的嚴苛,但孫猛卻給了杜未央戰友間也許是同命相連的溫暖。雖然僅僅隻是碎片,但邊疆在這裡不再是冷酷無情的,甚至還有了那種可以直抵人心卻非常樸素的人性。兩千多年前的漢代邊防也許就是這樣的,不僅僅是嘉峪關出土的那一隻豬腳。

嘉峪關的特殊文物:2000年前漢軍打牙祭,留下1隻沒有吃的野豬腳
嘉峪關的特殊文物:2000年前漢軍打牙祭,留下1隻沒有吃的野豬腳

相關連結:

1.河平元年九月不侵守候長士吏猛上言衣嚴事

1974年出土于居延甲渠候官遺址。木牍2枚,編号EPT59:1-2。現藏于甘肅簡牍博物館。簡文:河平元年九月戊戌朔丙辰,不侵守候長士吏猛敢言之:将軍行塞,舉驷望隧長杜未央所帶劍刃生,狗少一。未央貧急、辋弱、毋以塞舉,請斥免。谒言官,敢言之。

嘉峪關的特殊文物:2000年前漢軍打牙祭,留下1隻沒有吃的野豬腳

譯文:公元前28年11月3日,臨時擔任甲渠候官不侵部候長一職的士吏孫猛給甲渠候官的上封包書中說:将軍在巡視塞防中發現不侵部驷望隧長杜未央所配備的劍生鏽、烽隧上喂養的狗也丢了一隻,為此将軍檢舉杜未央疏于職守,着令不侵部對杜未央加以處罰。孫猛認為,杜未央家庭非常貧困,為人懦弱,不必再以行塞所舉劾加以處罰,請求候官直接罷免杜未央隧長一職即可。不侵部試守候長孫猛敢言之,謹上報甲渠候官。

嘉峪關的特殊文物:2000年前漢軍打牙祭,留下1隻沒有吃的野豬腳

2. 河平元年九月不侵守候長士吏猛上言杜未央事

1974年出土于居延甲渠候官。簡冊由兩枚木牍(編号 EPT59:3-4)編聯而成。現藏于甘肅簡牍博物館。該簡上封包書涉及的主要資訊是:

嘉峪關的特殊文物:2000年前漢軍打牙祭,留下1隻沒有吃的野豬腳

衣嚴是張掖郡居延縣鳴沙裡人,三十歲。今年八月癸酉擔任不侵部候史一職,其主要職責是巡視天田,察看有無偷越塞防線的人馬足迹。衣嚴因為剛任命,沒有用于追捕逃亡者的追逐器具。是以衣嚴就親自跑到塞尉駿的住所,告訴駿他沒有追逐器物。于是駿就派遣衣嚴“往來毋過”(注:含義不明)……戊申日天快黑時(注:日且入時)衣嚴才回到他的田舍。衣嚴的家在居延縣東城外,回到家後衣嚴就風寒感冒。當天晚上衣嚴就寫了病假書,讓他的兄弟衣赦将病書傳遞給覆胡亭的某名戍卒。(己酉有……追逐器物,盡壬子積六日)。當天(注:具體哪天不知道)黃昏時,衣嚴才帶着绛紅單衣、甲帶、旁橐、刺馬刀四件追逐器物到達不侵部所。之前約定衣嚴應該一日之内即當返歸。

嘉峪關的特殊文物:2000年前漢軍打牙祭,留下1隻沒有吃的野豬腳

本文部分圖檔來自網絡,簡冊資訊來自甘肅簡牍博物館,感謝原作者。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來關注西部人文地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