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關羽為何會失荊州?正史裡原因很複雜,關鍵是孫權在背後捅刀子

東漢末年,漢靈帝病逝後,政局動蕩,西涼董卓趁機帶兵入都作亂,袁紹率領盟軍起兵讨董,後因盟軍各懷私心而戰敗。董卓挾持漢獻帝遷都長安後,中原各方勢力割據地盤,互相攻伐。經過一系列複雜殘酷的戰争,最後主要剩下三股勢力,即魏、蜀、吳,中國曆史進入三國時期。

而奠定魏、蜀、吳三足鼎立局勢的,則是有名的赤壁之戰。赤壁之戰期間,劉備與孫權聯合,共同抵抗曹操大軍。最後周瑜用詐降之計,命大将黃蓋率小戰船十艘,上裝柴草,灌以膏油,假稱投降,向北岸曹營而進,離曹營兩裡時,各船一起點火,借風勢沖向曹營。曹軍戰船被燒,大敗。曹操率軍從華容道北逃。此戰後,曹操與孫權結下深仇大恨。但幾年後,孫權卻突然與仇敵曹操結好,反而偷偷攻伐自己的盟友劉備。

關羽為何會失荊州?正史裡原因很複雜,關鍵是孫權在背後捅刀子

赤壁大敗後,曹操放棄一舉殲滅劉備和孫權的計劃,轉而加強内部建設。他先采取措施穩定内部,又于建安十五年春,下《求賢令》,提出不拘品行,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希望網羅天下人才。建安十六年,曹操派司隸校尉鐘繇、大将夏侯淵進兵漢中,讨伐張魯。關中馬超、韓遂、楊秋等十部一時俱反。曹操又派曹仁進軍關中。馬超等人據守潼關,七月曹操親征關中,九月破關中諸軍。馬超、韓遂等逃到涼州,楊秋逃到安定。十月,曹操進軍安定,楊秋降曹,關中地區平定。

内部安定後,曹操開始着手攻伐孫權和劉備。建安十八年,曹操起兵南征孫權,大軍号稱四十萬,次年正月攻破濡須口江北營寨,生擒公孫陽。孫權大驚,親率大軍至濡須口抗曹。兩軍相持月餘。曹操見難以取勝,便撤軍。同年五月,獻帝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割冀州河東、魏郡等十郡為魏國封地,曹操此時距離稱帝隻剩一步,權勢越來越大。

關羽為何會失荊州?正史裡原因很複雜,關鍵是孫權在背後捅刀子

建安二十年,曹操為防止劉備奪取關中,并為進攻益州做準備,親率十萬大軍征讨張魯,至十一月,張魯投降,漢中為曹操所有。漢中是益州門戶,已取得益州的劉備也深知關中之地重要,是以曹操主力退出漢中後,劉備進軍漢中。

建安二十三年,劉備親率大軍至陽平關與夏侯淵等人對峙。七月,曹操親率大軍至關中,坐鎮長安,指揮戰局。建安二十四年正月,劉備進軍定軍山。夏侯淵與劉備交戰,争奪地勢時被殺。曹操是以大敗,無奈放棄漢中,撤軍長安。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曹操剛撤出漢中,防守荊州的劉備大将關羽便進攻其東南方向的襄、樊一帶。曹操忙派于禁救援樊城。八月關羽趁發洪水之機大破于禁,圍住樊城。曹操又派徐晃救援樊城。十月,曹操親自到洛陽,指揮救援樊城。

關羽為何會失荊州?正史裡原因很複雜,關鍵是孫權在背後捅刀子

關羽圍攻樊城的同時,孫權也在密切關注着樊城戰況。

孫權是吳國霸主,偏安東南,原本是劉備的盟友,是以關羽駐守荊州主要防禦的是曹操而非孫權。赤壁之戰中,孫權手下大将周瑜和黃蓋用火攻大破曹軍,緻使曹軍損失慘重。是以按理曹操和孫權結怨很深。也是以,關羽進攻樊城時,對孫權疏于防備。可是孫權的地盤在關羽上遊,他自然不希望關羽的勢力擴張,加上他早有奪取荊州之心,于是暗中與昔日仇敵曹操聯結,又派呂蒙攻占荊州要地江陵。

關羽為何會失荊州?正史裡原因很複雜,關鍵是孫權在背後捅刀子

關羽得知盟友孫權在背後捅自己刀子,偷襲江陵得手,忙撤兵,卻在路上被孫權伏兵擒殺。曹操得知孫權殺關羽後,表昔日仇敵孫權為骠騎将軍,荊州牧。孫權遣使入貢,向曹操稱臣,又勸曹操代漢稱帝。曹操看穿孫權想法,對群臣說:"這孫權想把我放火爐上烤啊。"曹操部下也勸曹操代漢稱帝。這話雖是對曹操的奉承,但彼時曹操的權勢、聲望的确足以稱帝。曹操說:"如果天命在我,我為文王而。"意思是說,若天命讓我曹氏稱帝,我願意成為曹氏王朝的奠基者。俗話說一個人年輕時的志向決定了他未來成就的上限。曹操止步的地方,就是他的志向所在。由此也能看出曹操起兵之初确實是一心匡扶漢室,故而曹操自己對于取代漢室,并無興趣。隻不過漢室衰微,難以扶起,曹操隻好順應天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