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高手能飛檐走壁,為何現代人爬個山都吃力,難道我們退化了?

“醉了時丢磚掠瓦,到晚來飛檐走壁。”元代人在《降桑椹蔡順奉母》中這樣講到。成語“飛檐走壁”并是出于這裡,指的便是練武之人能在房檐和牆壁上行走如飛。

另外還有“輕功水上漂”,而“輕功”這一功法其實在我國傳統國術中真實存在過。

古代高手能飛檐走壁,為何現代人爬個山都吃力,難道我們退化了?

中國傳統國術有着非常漫長的曆史,早在商周時期,我國便會利用“武舞”來訓練士兵,鼓舞士氣;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也都非常重視格鬥技術在戰場中的運用,發展到清代時,國術在我國已經占了很重要的地位。

至于輕功開始于何時已經無從知曉,但《北史》曾記載,隋朝年間興建禅定寺時,寺廟中有高達十餘丈的幡竿,然而上面的繩索卻斷了,沒有人能将斷裂的繩索接上,寺中的僧人都很着急,恰巧當時隋朝将領沈光在。

沈光用口銜着繩索,拍竿而上,直至龍頭。事畢又透空而下,以掌拓地,倒行十餘步,時人稱為肉飛仙。

古代高手能飛檐走壁,為何現代人爬個山都吃力,難道我們退化了?

在武俠影片中,會輕功的人基本身體輕盈,其實練習輕功并不能讓體重變輕,而且想要練成輕功并不簡單,要苦心修煉,潛心學習,也是古代武林高手的基本功,但為何現代人卻沒人能飛檐走壁,爬個山都吃力?難道是我們退化了?

衆所周知,在古時候,科技遠遠比不上近代,人們出遠門最好的交通工具就是馬車,但很多百姓實際還是靠雙腳行走,常常一走就是好幾公裡,是以古時候百姓的身體素質要比現代不怎麼運動的人高上許多。

古代高手能飛檐走壁,為何現代人爬個山都吃力,難道我們退化了?

另外就是我國傳統國術的發展,現代雖然也有不少人習武,但是現代國術和我國傳統國術還是有很大的不同,大部分的人習武也是為強身健體,不分年齡,什麼時候會都可以,但是古代武林高手都是從小習武,看習武之人的體質與毅力。

如果現代武者與古代的武者對戰,一招之後,并能分出勝負了。

古代習武之人并非将國術當成一項愛好,而是當成一番事業,為了将武功練好,甚至能花費一輩子的時間,每日都苦練武藝。

古代高手能飛檐走壁,為何現代人爬個山都吃力,難道我們退化了?

但是我國國術發展到明清時期,由于當時的統治者認為,練武會給社會造成不安定,甚至會威脅到自己的統治,是以開始嚴禁民間習武,于是我國傳統國術開始凋零,許多精湛的國術功法便從此失傳了。

後來槍炮等先進武器的出現,以及清末時的屈辱曆史,更是對我國傳統國術的一種打擊,當時很多人認為再高的武藝也比不上敵人的一把槍好使,許多愛國之人也都是紛紛拿起了槍支、炮彈等,與敵軍抗衡。

古代高手能飛檐走壁,為何現代人爬個山都吃力,難道我們退化了?

戰争結束後,我國國術雖然得到了傳承,但是意義已經有很大的不同,與傳統國術最為接近的詠春拳也漸漸走上了表演與強身健體的性質。

而且現代人并不會像古代人十年如一日般的苦練國術。

古代高手能飛檐走壁,為何現代人爬個山都吃力,難道我們退化了?

還有就是現今影視劇使得人們對輕功産生了很大的誤解,會輕功的武林高手,也離不開實體運動的範疇,如“水上漂”是利用了打水漂、四輪驅車行駛于水面的原理,能夠在短時間内在水面上奔跑數十米,但不可能長時間或靜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