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以柳活著稱的侯寶林使《賣布頭》隻能排第三?千人演出千般樣

作者:宋二掰開講

  在中國傳統相聲寶庫中,《報菜名》大概是演出頻率最高的一段,衆多相聲名家将這一基本功的段子演繹出了各自不同的韻味。除去《菜單子》外,還有一段傳統相聲也是頗受曆代相聲藝人偏愛的,這就是《賣布頭》。

以柳活著稱的侯寶林使《賣布頭》隻能排第三?千人演出千般樣

  《賣布頭》是一段典型的既有仿學貨聲叫賣,又有學唱柳活的段子。相聲界有句老話“一柳三火”,但凡嗓音條件不錯的藝人都願意使柳活。在曆代相聲藝人中,把《賣布頭》這塊活使出個人特色且達到一定藝術水準的有這麼幾位:劉化民、郭榮起、侯寶林、閻笑儒、孫少林、王世臣、羅榮壽、于寶林、常寶霆等人。馬三爺在世時,曾給予過這樣的評價:《賣布頭》使得最好是劉化民、第二是閻笑儒、第三是侯寶林。其實從相聲表演角度來看,以上提到的這幾位相聲名家無論是嗓音條件,還是使活的節奏、筋勁、尺寸都沒有明顯的差距。隻是在仿學做小買賣吆喝時各有側重,各見所長。

以柳活著稱的侯寶林使《賣布頭》隻能排第三?千人演出千般樣

  今天就來聊聊這段常演常新的傳統活。《賣布頭》的瓢把是區分各名家版本的一個重要标志。其特點歸納後可以概括為四個字“把點開活”。即演員在什麼地方演,使瓢把的仿學就要偏重于當地的特色。舉個例子,郭榮起先生常年在天津演出,面對的觀衆群體絕大多數是本地人。是以,在學小買賣吆喝時,他融入了天津賣河螃蟹和賣瓣蘭花的叫賣聲,貼近觀衆、貼近生活的貨聲自然能讓觀衆産生共鳴。這兩番的仿學是郭先生獨有的,其他相聲演員一般常用的是賣柿子、賣包子、賣菜等等。後來,侯寶林演這段時就吸收借鑒了郭先生賣花的這部分。

以柳活著稱的侯寶林使《賣布頭》隻能排第三?千人演出千般樣

  孫少林、郭寶珊的《賣布頭》在學叫賣中也加入了大篇幅帶有地域色彩的吆喝。表演時惟妙惟肖的用濟南口音仿學了賣包子、買糖葫蘆等小買賣,接地氣的使法同樣受到了當地觀衆的高度認可。從以上兩個例子來看,不管學哪種叫賣,首先得像,其次得有包袱,且台下的觀衆得“吃”這包袱。

以柳活著稱的侯寶林使《賣布頭》隻能排第三?千人演出千般樣

  另外,羅榮壽的《賣布頭》也是可圈可點。京派相聲直工直令的學唱在這段展現的淋漓盡緻。羅榮壽本身就是娃娃腿的底子,說的也是正統的京派相聲。而這塊活中恰好有多處學京腔叫賣的地方,這對于羅榮壽而言自然手到擒來。老觀衆很多都知道,他當年也是“相聲改進小組”的重要成員,在當時他曾給《賣布頭》做過一個字的改動,但是對這段傳統活卻有着重要意義。

以柳活著稱的侯寶林使《賣布頭》隻能排第三?千人演出千般樣

  大家不妨回憶一下,傳統賣布頭是白布、黑布兩番學唱。其中,吆喝白布時有這麼一句唱:“這塊本色白,它怎麼那麼白,氣死頭場雪,還不讓二場霜,亞賽那頭号的洋白面啊。”羅榮壽提出把這句中的“洋白面”改成“高白面”。雖說對唱腔轍韻和表演效果沒産生本質影響,但一字之差反映出的是相聲藝人的思想覺悟。他認為新中國成立後,我們中國人已經有能力加工出優質面粉,已經不再是舊社會一味崇拜進口“洋白面”的時代了。我們生産的高白面品質并不比外國的差。 隻可惜,羅榮壽先生對傳統相聲這一巧妙的改良,并沒有被更多的青年相聲演員保留沿用。

以柳活著稱的侯寶林使《賣布頭》隻能排第三?千人演出千般樣

  《賣布頭》之是以能久演不衰,主要因為這是一個給相聲藝人“拆洗”的機會段子,同樣像《學電台》也是如此。給演員留有充分發揮的餘地,隻要能使出自己的特點,觀衆能認可那就是成功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