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國時期,趙國趙括熟讀兵書,雄辯天下,經常把名将老爹趙奢辯得啞口無言,然而老爹對學霸兒子不以為然,臨死前囑咐趙括母親千萬别讓趙括帶兵,這一點和秦國人不謀而合。然而秦國詭詐,散布謠言說秦國不怕廉頗,就怕趙括帶兵,趙國國君昏庸,居然不顧趙括老母親死命勸阻,真的啟用趙括為統帥,結局盡人皆知,長平之戰四十萬趙軍活活被秦軍坑殺,釀成重大曆史慘劇,趙括本人自然也戰死沙場,還是以誕生了一個廣為人知的成語:紙上談兵。
我們不能因為趙括紙上談兵,就認定學霸隻會學習不會幹事,這個曆史典故大概就是警告世人,理論和實踐并非一回事,軍事理論家未必能成為好的統帥,隔行如隔山,看上去很接近的行當,其實完全是兩回事。
如果趙括隻是一個書呆子僞學霸,那麼西漢的王莽則是一個相當有創見的學者,有人說王莽就是穿越到古代的現代人,這确實很有道理。作為西漢的外戚,為了實作自己的政治理想,便讓幼小的皇帝禅位給自己,實作不流血的改朝換代,這是了不起的創舉,而他的改革舉措則更叫人驚掉下巴,取消奴隸買賣,土地國有重新配置設定,鹽務等公共事業全部劃歸國有,工商征10%所得稅,收益用于公共事業以及給窮人貸款等等。這可是公元一世紀啊!這些驚天動地的改革應該将近兩千年之後出現才對,可王莽就是這麼超前。
我們得承認在那個極度落後的時代,王莽是一個真金白銀的大學者經濟學家,可惜就象柏楊先生感歎的那樣,他不是一個政治家,政治家不認為自己比别人聰明,而學者王莽認為自己最聰明,是以采取了政策強推的辦法,後果可想而知,改革徹底失敗,他所建立的新王朝也迅速土崩瓦解,而他唯一的功績不流血政變也沒有能夠維持,國家很快又是軍閥混戰、民不聊生。
為王莽感到惋惜!作為一個了不起的學者,看到了百姓疾苦和社會弊端的根源,也設計了一整套非常先進的改革措施,不是為了榮華富貴,隻是為了社會改革理想而走入政治舞台,這在中國古代曆史上幾乎絕無僅有,然而他的結局卻隻能是慘敗。通過王莽的悲劇,再一次印證了政治舞台的複雜和兇險。
心思單純的技術專才、學霸學者還是不要輕易做官為妙,清明的官場尚可保身,但也難免被貶責傾軋,而腐敗的官場更可能是學渣流氓的樂園,因為他們往往能屈能伸,更善于察言觀色,趨炎附勢。幾千年曆史,盛世太少,而且往往徒有虛名,由此非常佩服《儒林外史》中的王冕,多次逃避做官,最後一次幹脆隐匿深山,這是早就看透了官場并非學者的舞台,兩害相權取其輕,這在學而優則仕的時代實在太過超前,又是多麼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