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沒有指紋識别,為何還要犯人按指印畫押?佩服老祖宗的大智慧

現今指紋識别的現象普遍存在,不論是門鎖、手機支付、上下班打卡等,都會使用到指紋;在簽訂合同時,也需要按手印。但在沒有計算機的古代,指紋識别似乎并不存在,那麼為何還要犯人按指印畫押?

古代沒有指紋識别,為何還要犯人按指印畫押?佩服老祖宗的大智慧

古人的智慧是無窮的,而且古人的想象力是豐富的,這也是諸多生動的神話傳說出現的原因之一,古人對于萬事萬物也有很高的好奇心,并且對此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而早在西周時,人們就已經發現了每個人的指紋并不相同。

不過人們最早研究指紋是為了看相,在3000多年前就已經盛行,留下了“一螺窮,二螺富,九螺十螺享清福”的說法。那時候人們将指紋分為“螺”和“箕”兩類,“螺”即指紋呈漩渦狀,“箕”則是呈流狀。

古代沒有指紋識别,為何還要犯人按指印畫押?佩服老祖宗的大智慧

研究多了,便自然看出了更多的東西,指紋的重複率非常小,約150億分之一,堪稱“人體身份證”,通常嬰兒在4個月時,就形成了指紋,并且指紋終生不變。

據《周禮·地官·司市》“以質劑結信而止訟”漢·鄭玄注:“質劑,謂兩書一劄而别之也,若今下手書。” “下手書”講的就是按捺指印作為憑證的文書。到了秦朝,指紋逐漸運用到了破案裡,據《封珍式-穴盜》記載:“内中及穴中外壤有膝、手迹、膝、手各處。”

到了唐朝時期,指紋的鑒定技術逐漸成熟,從迄今為止出土的唐代文物來看,契書、文書、遺囑等檔案上基本都存在有指紋和掌紋。

古代沒有指紋識别,為何還要犯人按指印畫押?佩服老祖宗的大智慧

一份唐初的借契上還寫有“官有政法,人從私契。兩和立契,畫指為信。”其中“畫指為信”并與指紋有關,借貸雙方以及見證人都要在簽訂契約時畫下食指上三條指節,以表契約成立,故而也稱“畫指券”。

而這一方面與紙的使用也有關系,西漢時期,人們開始研究怎麼造紙,東漢時期桂陽郡人蔡倫将造紙術進行了推廣,後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紙已廣泛使用,在晉朝時,紙取代帛簡成為了主要書寫材料。

古代沒有指紋識别,為何還要犯人按指印畫押?佩服老祖宗的大智慧

另一方面古代識字讀書的還是占少部分,百姓不識字,考慮到一些人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于是畫押就友善多了。

值得一提的是,德國學者羅伯特·海因德爾在其《指紋鑒定》中表示,世界上首位提出指紋識别的是中國唐代人賈公彥,賈公彥在唐朝時官至太常博士,是一位很有學問的人。

古代沒有指紋識别,為何還要犯人按指印畫押?佩服老祖宗的大智慧

到了宋朝時期,指紋對于大家來說已經不是什麼稀奇事了,被尊為世界法醫學鼻祖的宋慈在《洗冤集錄》中詳細說明了如何使用指紋去進行破案,指紋運用于大量案件中,也是因為南宋的官府在追查案件真相時,将證據擺在首位。

除了宋慈,參知政事元绛也是指紋識别方面的行家,他所辦過的一起案件中,有人對指印造過假,由于按下指紋的人已經去世,也無從别對,但是元绛卻從年紀上着手,分析指紋存在的一些特征,最終發現是僞造的,還了受害方一個公道。

古代沒有指紋識别,為何還要犯人按指印畫押?佩服老祖宗的大智慧

此外在《箕鬥冊》中,記錄了每一個士兵詳細的身份資訊,且都按上了自己的指紋。南宋時期,普遍百姓的資訊也都登記在冊,按有自己的指紋,由相關的負責機構進行管理。

由此可見,從最初的看相,到系統的資訊備錄,指紋也有過一段漫長的曆史,且經久不息,因為它是與生俱來的,而且很難造假,并且古人還考慮到部分狡猾之人割掉自己的手指,逃避做指紋鑒定,是以還出現了手掌畫押、腳掌畫押的情況。

古代沒有指紋識别,為何還要犯人按指印畫押?佩服老祖宗的大智慧

雖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但事出有因,一物降一物,總有辦法去解決,也讓後世感歎先人的智慧,并且我們也從古人的辦事方法上汲取到了不少經驗。

現今指紋識别技術與科技産品一樣,在我們的生活中随處可見,但有關專家也發出了善意的提醒,日本國立資訊學研究所的教授就提醒網友們,拍照時擺V字手勢,自己的指紋很可能被盜取。

計算機發展至今,其曆史并不是很長,僅有短短百多年,但是現如今它在人們的生活裡占了很大一部分,同時其隐私安全方面也是人們一直在注意的,因為網際網路發展迅速,人們也喜歡在社交平台公布自己的一些資訊,結果卻被居心不良的人所利用。

古代沒有指紋識别,為何還要犯人按指印畫押?佩服老祖宗的大智慧

不過人們也不可能放棄網際網路,以及指紋識别技術的應用,但人們也逐漸在追求便捷、安全的生活方式,相信這些隐患也會迎刃而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