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亂世宦官張承業,為何被曆史學家評價為諸葛亮式的人物?

五代十國時期,也出了一個頗有賢名的宦官。他輔佐李存勖開疆拓土,成為一個完人,被後人評價為"諸葛亮式的人物",他就是李存勖的丞相張承業。

張承業,山西交城人,自幼淨身入宮,被内常侍張泰收為養子。縱觀他波瀾壯闊的一生,和東漢末年的荀彧,擁有着何其類似的氣質與命運。

他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以敢于直谏人君、秉公辦事見長的賢臣,與魏征并稱。他是後唐開國第一功臣;同時,他也因忠于唐室,反對後唐的篡建,付出了死谏的代價,進而名垂青史。

張承業在唐僖宗時進宮。昭宗時往返于朝廷和地方之間,為河東監軍,執法嚴明,晉王李克用甚重之。李克用是沙陀人,因祖上為朝廷立了大功而被賜皇家的"李"姓。張承業在此期間,和李克用建立了"戰略夥伴"關系,倆人關系十分親密。

亂世宦官張承業,為何被曆史學家評價為諸葛亮式的人物?

此時,唐末大軍閥朱溫在宰相崔胤的配合下,在長安對長期為害唐朝專權敗政的宦官大開殺戒,為斬草除根,朱溫又假借唐昭宗的诏書命各地的節度使殺盡所在地的宦官。李克用接到诏書後,馬上将張承業藏進了寺廟裡,然後殺了一個死囚犯來冒充張承業。在朱溫滅唐以後,張承業便一心一意輔佐起李克用,矢志為唐朝報仇。

李克用病危期間交代後事,張承業與弟弟李克甯、大将李存璋、吳珙共同作為顧命大臣輔佐其子李存勖,他對張承業等人道:"我把亞子(李存勖小名)托付給你們了。"

李克用死後,張承業受啟命,盡心輔幼主李存勖。此時李克用弟李克甯不服幼主,開始圖謀篡位,此時李存勖處于危機之中,張承業挺身而出,設計鏟除了李克甯,保證了李存勖王位的穩固。

解決了内部危機後,又幫助李存勖消除外患,在大敗朱溫,一舉奠定李存勖少年英主形象後,被打疼的敵手朱溫驚歎道:"生子當如李亞子,克用為不亡矣!至如吾兒,豚犬耳!"

對于張承業的這些豐功偉績,李存勖心存感激之情,要給他加官進爵,但張承業卻堅辭不受,他始終以唐朝的監軍自居,直至病逝。這越發使李存勖敬重,尊稱他為"七哥"。

亂世宦官張承業,為何被曆史學家評價為諸葛亮式的人物?

後來李存勖在前線領兵作戰,張承業學漢朝的蕭何,在太原大後方籌集糧草,并代為主持軍政事務。

李存勖得到魏博後,将大學營移到了河北,和梁軍在黃河兩岸展開了長達十年的艱苦争奪。在這期間,李存勖将太原的一切軍政事務全交給了張承業。張承業勤勤懇懇、鞠躬盡瘁、征兵買馬支援前線,招撫流民生産務農,征集準備糧草充實軍用,大大小小的事務都經由張承業之手,他将河東的後方治理得井井有條,讓李存勖不但沒有後顧之憂,專心對付後梁,而且還得到源源不斷的兵源和糧草的支援。最後李存勖之是以能出奇兵滅掉後梁,張承業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是以史書上才說"成是霸業者,承業之忠力也"。

張承業治理後方時,對所有的人都一視同仁。因為太原是宗室和大臣聚集之地,加上皇後、嫔妃等人,難免常向張承業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張承業鐵面無私,一概回絕,他本人清廉為公,為了複興唐朝的大業,不惜得罪這些王公大臣。對于敢于以身試法的,不論其身份是什麼,都依法嚴懲,毫不姑息。時間一長,太原的政治清明起來,李存勖有了一個穩固團結的後方,這是他在梁晉對抗中最終獲勝的基礎。而當時的後梁内部卻奸臣當道,沖突重重,甚至影響到了軍隊統帥的撤換,與河東相比,後梁的敗亡也是必然的了。

亂世宦官張承業,為何被曆史學家評價為諸葛亮式的人物?

作為李存勖的錢袋子,張承業簡直如守财奴般的小摳,不該花的錢,就是李存勖想從他手裡弄點錢亂花,都是不可能的。

有一次李存勖為了從他手裡弄點零花錢,請張承業喝酒,席間讓兒子李繼岌跳舞助興,舞畢過來讨賞,誰知張承業裝糊塗,隻是把自己的馬和玉帶送給了李繼岌。

這一下李存勖火了,說我兒子都窮得沒錢花了,你就給他一些,你這馬也不值錢。

哪知這麼明挑以後,張承業的回答更絕,說我掌管的錢财是三軍之用,要用來剿滅朱梁逆賊的,不能把公家的錢拿來做私人的用度。

聽了他的回答,李存勖氣得當時要賞他兩劍。

後來,李存勖在魏博因為閱聽人将的勸進,想稱帝登基。張承業本來輔佐李存勖也是為了最後滅掉後梁,複興唐朝,見李存勖也要稱帝,顧不得身體有病,讓人擡着他到魏州去勸說李存勖,他對李存勖說:"大王父子血戰三十餘年,都是為國報仇,複興唐室,現在梁賊未滅而民财快要用完了,如果再稱帝,财力就将要耗盡,這是臣認為不能稱帝的第一個原因;臣先前在宮中時,常見國家繼位大禮要舉辦的時候,總是準備達一年之久才能完成。

亂世宦官張承業,為何被曆史學家評價為諸葛亮式的人物?

假如大王非要稱帝,也不可違背制度,而禮樂現在還沒有準備好,這是臣認為不可的第二個原因。凡做事要量力而行,不可聽信他人的遊說。"張承業的這些話其實也是一種推遲李存勖稱帝的政策,可惜李存勖不聽。

但在這誘人的權力面前,張承業頭一次遭到碰壁。李存勖沒有答應張承業的勸谏,托詞道:"手下這樣的逼迫我,我也是無可奈何啊。"

張承業自知難以勸阻,便仰天大哭道:"諸侯們浴血奮戰,本為恢複唐朝,現在大王卻自取帝位,欺騙老奴啊。"

張承業傳回太原就一病不起,第二年在家中病逝。李存勖生母曹太夫人聞知,立即趕到張承業家中吊孝,身穿孝服,行子侄之禮。

也許在他心中,他一生忠于唐王朝,輔佐李克用父子是為了對滅了唐王朝的朱溫報仇,然後重新匡扶唐室。當李存勖要當皇帝時,他的夢想全然破滅,隻好殉道。

李存勖到底還是于公元923年稱帝,建立了後唐。他想起張承業往日的卓越功勳,追贈其為左武衛上将軍,賜谥"貞憲"。

張承業生前不做後唐的官,在死後卻擔任了後唐的重臣,但這不是他所能左右的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