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和朋友在閑聊關于《鶴唳華亭》,聊着聊着,居然吵起來了哈哈哈,也是挺有意思的。
是不是一開場幾集,就有很多朋友和我感覺一樣,他們活得憋屈。尤其是,我朋友一聊到太子那個角色,就氣得語無亂次,漲紅了臉,口吐飛沫,我朋友很氣啊,她說“一個太子,一個大男人了,堂堂七尺男兒,天天一遇事兒就哭,一遇事兒就哭,太讓人受不了了!”有朋友說,太虐了,太多腦洞大開的腦補反轉劇情了,感覺還有些迂腐的感覺。
其實這個“仿宋劇”,這個朝代尊師重教、崇尚文學、謙卑恭敬,隻要你有真才實學,連女子也可以入朝為官,可以成為貴族豪庭的一家之主。說白了,就是敬重長輩、謙虛謹慎,還講道理。這樣的人放到現代,叫做有教養。
其實吧在真正曆史上的宋朝,就是這樣的風情,大街小巷的平明百姓都以考科舉為光耀門楣的出路,貴族家庭喜好臨摹書法,煮茶,聚會,蹴鞠。當然,《鶴唳華亭》要講的不是這個朝代的名俗風情。在我看來,它講的是這個朝代的人閃閃發光,可貴的部分:在封建禮教、儒家思想的沁潤下,擁有的“仁義重禮的君子氣節”。
是以,在《鶴唳華亭》中,皇太子不會反抗、挑戰長輩、君王的權威。因為“孔融讓梨”的儒家思想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他對自己有要求,即使再大的委屈,再痛的打擊,他都要求自己必須保持“君子”的氣節。君子君子,君王之子,身份尊貴又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做事情講究的是問心無愧,君子始終坦蕩蕩,小人才會長戚戚。
皇太子蕭定權的老師盧尚書在對太子的教育中,有這麼幾句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髓:
立必端正,處必廉方。正直廉潔,不與污濁同流合污,對上忠貞侍奉,對下愛護有加,始終如一,就像廉潔正直的臣子。
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為不易,有不為亦難!
一切文藝,不可為陰謀所用,一旦沾染,精神全無,骨氣全無,人亦如此。
君王的德行,就是邦國的基石,儲君品行端正,國家就會安定,儲君内心動搖,國家就會傾斜,一個國家連儲君都要使詐僞之術,這個國家就會傾覆。
君子行路,不但要提防小人對自己的傷害,更要提防的是,和小人對抗之時,自己對自己的傷害,是以道比術要難得多!
“欲誠其意者,先緻其知;緻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是儒家思想,意思是,要解決一件事情,就要探究這件事情發生的原理,了解真相,進而找出解決辦法。在那個時代,戰争、禍事、百姓受苦,最大的原因就是社會缺乏秩序,而秩序要能夠讓百姓自發遵守,當權者就應該以身作則,法律就應該嚴格一點,以儆效尤。
皇太子蕭定權,作為當權者,渴望為受苦受難的老百姓積極作為,甯可自己挨打受苦也不願擾亂秩序,違背綱常,挑戰君權。這樣一個人物,在多次的打壓和殘害下,始終堅守“真善美”的品德,堅守“千刀萬剮隻在我,一心為百姓謀福祉”的赤子之心,這是他閃閃發光的個人魅力。
還有就是其中太子對太子妃寵愛,無非也是他對自己的要求,他要自己不像父親那樣,做一個負心之人。古代的男女,婚前見不到面,隻有君子,才會對娶回來的發妻呵護、尊重。如果可以不娶不愛之人,他當然可以堅守那一個“可待”。但既然被迫娶了,就要行君子之禮。在那樣的朝代,沒有感情的婚嫁,沒有地位的女性,嫁給這樣的君子,是多大的幸事?
在《鶴唳華亭》中,皇太子蕭定權的舅舅顧思林,手握重兵,聽說太子被軟禁,他可以不出兵,連皇帝都叫不動。表哥顧逢恩,一直跟在身邊,想謀取功名為太子助力,被取消科考資格後,違背皇命跑去了軍隊。皇太子監國,衆官員無不聽從調遣,出了事,還幫着瞞着皇帝。這個皇帝,如坐針氈,太子不能廢,廢了,顧思林就不好好打仗了。不廢,太子不停在培養自己的勢力,說不定哪天就逼宮退位了。
這裡面唯一出乎意料的,也是這個劇讓我們看起來如此那麼活的憋屈的原因在于是蕭定權這個過分美好的人。他應該面熱心冷,裝傻充愣,手握風雲,但他偏偏要人心,要自己的赤子之心,要父親的信任之心,要臣子的職守之心,還要那一人的可待之心。你怪他什麼都想要,但恰恰這就是這部劇想說的:作為一個“人”,于理于情的自覺追求。
這是蕭定權未被儒家禮教侵蝕的一小部分,也是被影響最深的一部分:自己深情付之,希望得到回複。規矩而已,更何況,還是制定規矩的當權者,以身試則也不過是示範,要做到何必用心?規矩而已,就你當回事,做到了,居然還要回報。這個人怎麼看,都是沖突的。同樣是磕頭,别人興高采烈的磕,皆大歡喜;你非要含着淚磕,還磕的情真意切,口口聲聲喊着:我磕你不是因為禮貌,是因為真心。
沒有人要真心,真心是磕給佛祖的,你磕我?想我折壽嗎?沒有人要真心,何況你是皇太子,你是生在帝王家啊,正所謂“帝王最是無情家”!!!
電視劇不是為讨好觀衆的一時暢快,那是笑話要做的事。我們更希望看到真實,有優點也有缺陷的人,有好也有壞處的制度,有理由卻違背良心的壞事,《鶴唳華亭》要說的,無非是有那樣一個美好的人,他經曆了很多挫折,很多次被打敗,又站起來了。他有悔恨,有埋怨,也有希望和期待,他的心被一次次碾碎,又靠着那一丢丢幻想縫合。他的一生動蕩、艱難,但有一點始終沒變,那就是要做一個坦蕩蕩的君子。為了這個原則和底線,他不斷的發省,自救,在荊棘密布的叢林中走出了一條血路,最後實作了個人成長,獲得了内心的安甯。
誰說,個人的成長,一定是要肉眼可以看見的結果呢?成功、财富、家庭和美,這些都不及内心的富裕與安甯,不及胸襟的開闊,内心的豁達,不及心底那汪那從不曾幹涸的愛意與善良。
我朋友說她想看劇裡的愛情部份,陸文昔與蕭定權本可以是攜手共進的神仙眷侶,但他們始終相隔萬裡。這大概就是作者安排的精妙之處,個人的成長,多難。很多人,為人父母,四五十歲了,還是巨嬰。遇到挫折埋怨命運不公平,責怪孩子不争氣,夫妻之間有了沖突,鬥得你死我活。小事處理不好,大事手足無措。
陸文昔比蕭定權優秀之處,在于她的獨立、堅韌和自知之明。父兄被困,她鼓起勇氣,找到了能夠幫助她的最有權的人,那一點點的情義被太子拒絕那幅畫的時候,半路腰斬了。太子不要這幅畫,那就是代表這點情義已盡,他不是靠山了。是以她被迫走上了一個人奮鬥的艱難之路,要隐姓埋名,靠自己去救。
“看着這樣的山河,不必登仙,一個人的胸懷也可以無邊寬廣,不生羽翼也可以無限自由。”曾經的她不追求名利,向往自由,隻想世道和平,生活恬靜自然。在世道命運面前,她是一個小人物。
但當親人遇到困難的時候,她說“沒有能力也要去救”。在沒有情義的當權者跟前,沉住氣,如履薄冰,她靠自己,一步一個血印,與絆腳的小人、悲催的命運争鬥。在困難面前,她卻是一個大人物。
一個明知自己是蝼蟻卻還想拼一拼的女孩,擁有着胸懷天地的胸襟和破釜沉舟的魄力,靠一己之力,為親人跋山涉水,誰說柔弱的女子不能夠保護兄長?有人說,她的人設太穩了,太子還能在他人面前流淚,但她一刻都沒有屬于哪個年齡的女子應當有的小性子。
其實女主角陸文昔在為她父兄報仇的回憶中,是有的。曾幾何時,她在父親面前撒嬌,為了不讓手指難看,拒絕為兄長洗衣服,跟幾歲的弟弟争糖吃。隻不過,在瞬息萬變的深宮中,錯一步就是死,因為有自知之明和懂得審時度勢,在得到太子信任和青睐的時候,她也不敢吐出實言。愛是自然的,信任是有的,曾經的失望與絕望也還是在的。
這樣的兩個人,他們明明在一處,卻各自成長着,有着自己的世界和宇宙。同樣的命運,讓他們懂得對方,心疼對方,又提防對方。同樣的處境讓他們對恬靜歲月,白首一心人不敢奢望。沖突着、決絕着,又不自覺的追求着。
再談談這個皇帝吧,我朋友說“看了幾十年的古裝劇,這個劇裡的皇帝是最氣得她胃疼的,是最渣的渣男渣爹後爹”!其實呢在皇帝平日的裝束中,我們能看到,宋朝時期道家思想與儒家的融合。皇帝在治國治家時遵從道家的“無為無不為”,順應時事、萬物變化、民意、天道自然,讓各路關系維持着一種平衡、互相制約的狀态。不會因為喜歡哪個皇子就立為太子,也不會因為哪個臣子想要奪權就馬上刺死。道法自然,說白了就是不刻意不強調,減少太多的人為幹預,你們鬥得你死我活可以,我偶爾撥亂反正,維持下秩序,維持局面的平衡。
是以,中書令是齊王的靠山,齊王來争權,太子才能把時間用來反擊,而不是太子單方勢力壯大。中書令作死後,齊王無靠山,就必須升一個皇後來繼續制約太子,太子成長的速度太快了,一個皇後還不夠,還得把齊王調回來,再去掉幾個太子的幫手,這才平衡。
其實吧對于皇帝來說,在位期間,第一件事是造福百姓,做幾件被萬人稱頌的大事。其次就是,讓自己掌握的朝堂不出亂子,不出離經叛道之人。在皇帝心中,“道”隻有2條,要麼被萬人稱頌,飛仙成佛;要麼死後帶着榮光去見祖先。而“術”,則是達成這兩種目地的過程。抱着這樣志向的當權者,就像高僧,他們隐忍,克制,清靜無為,棄情絕欲。
而皇太子蕭定權堅定地以家國天下的君子準則和小人陰謀做鬥争;女主角陸文昔抛棄捷徑,選擇擷取太子信任,默默守護在蕭定權身邊,先後幫助他解決了軍馬案、童謠案,用正當的方式最終使父兄的冤屈得以昭雪,奸佞巨蠹得以伏法。兩個小怯而大勇的人,相伴着完成了屬于自己的個人成長。
記得聽過這麼一個小寓言故事,說的是,一塊在奔跑中缺了角的方形石頭,為了不寂寞,找了很多塊石頭同行。有橢圓的,有三角形的,有菱形的。他們有的切了方形石頭一個角去填充自己的缺口,有的走得比方形石頭還慢,還有的石頭,把自己的角給了方形石頭填充缺口,卻磨平了方形石頭的四個角,為了鞭策它走得更快。方形石頭變成了菱形石頭,走得更快了,但它很痛。有一天,它遇上了一個圓形石頭,頓生愛慕,想一起走。圓形石頭說,我自己就很快樂啊,我不需要伴,也幫不了你。
于是,菱形石頭為了跟上圓形石頭的腳步,忍着劇痛将自己磨成了圓形,但當它成為圓形石頭的那一天,它的空虛與寂寞消失了。不再渴望和強求的它,偶然間又遇上了那個圓形石頭:“嗨,原來是你”。“對呀,我們步伐一緻哎,要一起走嗎?”
好呀。不用追趕,也不用消耗你,我們的相伴可以很輕松,這樣,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