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黃埔8期以後的畢業生很少有人當上将軍?

文/王國棟

我在自媒體上看到有軍史愛好者提問:為什麼黃埔8期以後的畢業生,很少有人當上将軍。乍一看這個問題沒有什麼毛病,但仔細檢視軍史資料,發現這個問題很是有些問題。如果隻算大陸統治時期,黃埔8期(國民政府中央軍校,包括各分校)以後的畢業生确實沒有幾個當上将軍的,但如果算上台灣統治時期,那麼當上将軍的黃埔8期以後的學員就多了去了,總人數可能高達數百人(祥見台灣軍方公布的資料資料)。

為什麼黃埔8期以後的畢業生很少有人當上将軍?

導緻黃埔8期以後畢業生在國民黨大陸統治時期很少晉升将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歸納起來主要有這麼幾點:

一是黃埔前8期畢業生太多,人才濟濟,搶占了絕大部分的晉升空間。特别是黃埔前3期學員,因為在校期間參與了兩次東征、平定陳炯明叛亂、北伐等戰争,雖然傷亡慘重,但因功晉升為将官的學員也非常的多。比如李芝龍、蔣先雲、金佛莊、胡宗南、孫元良、範漢傑等人,在1927年以前就晉升為少将及以上軍銜。而到了黃埔9期(入學時間1931年,畢業時間1934年),國民政府相對已經安定平穩,軍銜的晉升也漸漸規範,中央軍軍官,特别是黃埔學員,晉升非常困難。比如第12期畢業生郝伯村,出生入死奮戰多年,至國民黨敗退台灣時,也僅僅隻是個上校師參謀長。還有1939年畢業于黃埔第15期的熊向晖,作為胡宗南的親信,也僅僅隻是個中校機要秘書。可見越是入黃埔軍校晚的學員,晉升将軍越困難。

為什麼黃埔8期以後的畢業生很少有人當上将軍?

二是在抗日戰争暨解放戰争中傷亡慘重,大部分黃埔8期以後畢業的軍官戰死時還沒有達到追贈将軍的條件。根據黃埔軍校畢業生的任職及軍銜配置标準,一般剛畢業的學員是少尉軍銜,職務為班長或排長,少數表現優越的可授中尉或上尉軍銜,職務最高為連長。像鄧麗君的父親鄧樞,黃埔14期畢業的,混到1952年退役時才是中尉軍銜。在慘烈的14年抗日戰争當中,國共雙方一共有15萬黃埔學生陣亡,占整個大陸時期黃埔畢業生總人數18萬的83%以上。而在這犧牲的83%黃埔學員當中,95%以上是黃埔8期以後學員。為什麼呢?因為黃埔8期以前的學員大多數擔任進階軍官,戰死的幾率非常低,而8期以後的學員大多擔任校尉軍官,陣亡者比比皆是。

為什麼黃埔8期以後的畢業生很少有人當上将軍?

三是與黃埔前8期相比,後面畢業的學員在晉升條件上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比如金佛莊、蔣先雲、胡宗南、孫元良晉升少将軍銜時,僅僅擔任團長一職。而到了黃埔9期畢業的1934年,中央軍團長對應的軍銜隻是中校。同樣是團長職務,軍銜相差了整整兩級。黃埔16期畢業學員黃仁宇1940年畢業,1944年就因戰功晉升少校,結果直到1950年,都沒有能夠晉升中校,隻能遺憾的以少校軍銜退役。

為什麼黃埔8期以後的畢業生很少有人當上将軍?

那麼黃埔8期以後的學員有當将軍的嗎?當然有了。黃埔9期畢業學員鮑熏南,黃埔10期畢業學員馬兆麟、張學思都獲得少将軍銜。隻是張學思将軍獲得的是人民解放軍海軍少将軍銜。還有很多黃埔畢業生到台灣以後獲得了少将以上軍銜(比如郝伯村(黃埔12期)、王升(黃埔16期)等人),隻是此時的将星已經沒有了國民黨在大陸統治時期的璀璨光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