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在今日中國這片土地上,各民族不僅地理上靠近、語言上相近、血統同源,而且是文化同源的一些民族的集合體,是以,才被稱為中華民族。而中秋節這一節日,似乎能夠改變人們對曆史的一些看法。

一、胡人與胡餅以及中秋節
中國人為什麼要過中秋節?說到底,隻有兩個字:團圓。這兩個字對家、對國來說都是一樣的,大家都不要分開得太久,團聚團聚。對于民族來說來更是一樣的。
民族這個詞實質上近現代人們才發明的概念,在古代實際上就是族群,甚至氏族,在中國古代典籍中,用來表達類似"民族"概念的語詞,為數不下數十種,既有“民”、“族”、“種”、“部”、“類”等單音詞,也有“民人”、“種人”、“民群”、“民種”、“部族”、“部人”、“族類”等雙音詞,獨獨未見“民”與“族”二字連綴并用成詞者(韓錦春、李毅夫《漢文“民族”一詞的出現及其初期使用情況 》,民族研究,1984 年)。
族群在民族學中指地理上靠近、語言上相近、血統同源、文化同源的一些民族的集合體,也稱族團。氏族,又稱“氏族公社”,是原始社會中為了生存,以血緣關系結合的人類社會群體,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弄清楚了這3個概念,我們就有可能把中國人為什麼過中秋節說得更清楚一些。
我們先看中秋節的起源。清人張英、王士祯《淵鑒類函》卷二十引《唐太宗記》載:“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三公以下獻鏡及盛露囊。”通過這一記載,人們不難看出,中秋節在貞觀年間已經形成雛形。關于它,還有這麼一個傳說,即:唐初,唐太宗李世民時,李靖統兵征伐突厥得勝回師,恰逢這天是八月十五。在京城長安有一個經商的吐蕃人為了讨好李世民,晉獻了大量的餅類食品祝賀唐軍大捷凱旋。李世民龍顔大悅,舉頭望月,随口說出:“應将胡餅邀明月。”随後把這餅分賜給重臣及将士們,也就有了中秋節吃餅食。這就是說,唐太宗把八月十五日設為中秋節,與“胡餅”這種食物或多或少是有關系的。
那麼,啥是個胡餅呢?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胡人做的餅子。曆史上,胡人最初是指華夏(漢族)以外的民族,後來,被用來作為對北方和西方的“外族人”的泛稱。也就是說,那些在古籍裡出現的匈奴、鮮卑、突厥、蒙古、契丹等等全部都可以稱為“胡人”。
現實生活裡,人們的表現有時挺幽默,比如胡人。今天,我們拉胡琴,用胡椒,吃胡麻和胡蘿蔔、胡瓜,睡胡床,穿胡服(比如說褲子)等等,都覺得這些東西很好,但在對人的問題上就不怎麼樣了——“胡人”一詞在曆史發展的過程中,或多或少被賦予了一些不應該有的含義。然而,“胡”原本是秦漢時期北方遊牧民族匈奴的自稱,而所謂自稱就不存在不好的意思,沒有人會把“不好”用來自稱的。是以,我們斷定:“胡”在最初當然有“好”的意思。
是以,在最初不管是胡餅還是胡人,都是沒有歧意的,都是“好”的。而胡餅來自于今日中國西北,也就有曆史依據的,其稱謂或者叫法一定要比唐朝早。《續漢書》說:“靈帝好胡餅,京師皆食胡餅。”可見,胡餅在漢代已經相當“受寵”,且在這之前,胡餅的叫法就已經存在了。有人說,所謂胡餅其實類似于新疆的馕,我們認為,不管它長什麼樣,有多大或者有多小,它的食材一定是面,而今天的考古已經證明小麥是通過新疆南疆、甘肅河西走廊這一線傳入中原的。這就印證了我們的說法——胡餅一定是胡人做的餅子。
二、胡人、胡餅以及中秋節
然而,胡餅為什麼會與中秋節扯上關系呢?文獻給出的答案是:“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這就是說,“中秋”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隻是那時候人們沒有把它當成一個節日。但在說中原文化的時候,也不能忘了邊疆少數民族的文化,《史記·匈奴列傳》中說,匈奴“單于朝出營,拜日之始生,夕拜月。”看來,邊疆少數民族也有祭月、拜月的習慣。
當然,祭月、拜月的匈奴隻是一種傳承,在其之前和之後的民族都有着這種習慣,比方說,比匈奴更早的民族月氏。以前,人們讀它肉支,近些年終于被改了過來,開始讀yue氏了。這個民族據說風俗同于匈奴,也祭月、拜月。匈奴之後的鮮卑、突厥、蒙古、契丹等等民族,同樣也是有這種習慣的。
在此,似乎可以回到前文中所說的“族群”上來了,分明地,在今日中國這片土地上,各民族不僅地理上靠近、語言上相近、血統同源,而且是文化同源的一些民族的集合體,是以,才被稱為中華民族。而中秋節這一節日,似乎能夠改變人們對曆史很多看法。
有人說,的起源和農業生産有關。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曆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是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指古代秋日祭祀社稷,以報神祐;也指秋季得到的報答)遺傳下來的習俗。
在匈奴等北方少數民族的習俗裡,“中秋”雖然與農業無關,但他們依然進行着與遊牧相關的活動。《史記·匈奴列傳》中說,每年秋天,馬肥壯之時,匈奴人都在蹛林有大的集會,考核和計算人口和牲畜的數目。這中間,也有着“秋報”的意味。而且,匈奴人對于月亮的“信任”,可能要超中原。其“舉事而候星月,月盛壯則攻戰,月虧則退兵”,意思是:他們準備打仗時,要先觀察星月,如果月亮圓滿就去進攻,月亮虧缺就退兵。
一句話:在過去,不管是中原民族還是少數民族,都有崇拜月亮的習慣,隻是邊地少數民族沒有将它作為一個節日。
三、比胡人更遙遠的部落
關于中秋節有一個這樣的神話傳說:
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後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并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後羿妻子名叫嫦娥。後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後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後羿舍不得撇下妻子,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将藥藏進梳妝台的百寶匣。三天後,後羿率衆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沒有外出。待後羿率衆人走後不久,蓬蒙持劍闖入内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視窗,向天上飛去。由于嫦娥牽挂着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後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後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已逃走,後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着夜空呼喚嫦娥,這時他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後羿思念妻子,便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裡,擺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時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裡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這個傳說是家喻戶曉的。我們在其中找到了兩個關鍵詞:昆侖山和王母。昆侖山就是中國西北方的山,王母就是神話傳說裡西王母,中國神話傳說中女兒國或者是母系社會的首領。後羿為什麼要去找她呢?在以前的文章裡,我們曾經做過一些分析和解釋,即:在遙遠的古代,中國的大地上可能存在兩個部落,太陽部落與月亮部落,太陽部落在東南,月亮部落在西北。
後羿射日可能是因為太陽部落發生了内亂,請月亮部落的人來幫助。他帶着嫦娥,射日成功或平息了太陽部落的内亂,自己就不想回去了,去請示月亮部落的首領王母。但沒等他回來,太陽部落又亂了,是以,嫦娥也就隻能投奔他原來的部落——西王母的月亮部落了。
傳說是可以有解讀的,它甚至可以彌補史料的不足。比方說,在我們的史料裡,西北方的少數民族最早的羌人、月氏人,但在這之前呢?人不可能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西王母的神話也應該是我們的曆史的一部分。
西王母是漢族廣泛崇敬的先人,據《海内西經》記載,昆侖山是她的所居。昆侖山脈位于今新疆、西藏、青海境内,這說明,在遠古的時候,這一區域與中原地區就有了交流,而中國人對月的崇拜也許就是從這個月亮部落開始的——西王母古部族存在的時代,從最早的神話傳說來看,大緻在“五帝”時代。
問題就在這兒來了:曆史上出現在這一帶乃至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他們為什麼會被一些人當成“外國人”?還是請史籍來回答吧。
匈奴,《史記》:匈奴,其先祖夏後氏之苗裔也,曰淳維。
鮮卑,《史記索隐》引東漢應奉上奏漢桓帝書雲:“秦築長城,徒役之士亡出塞外,依鮮卑山,引以為号。”
契丹,北周史《周書》說“本炎帝之後”;遼末天祚帝時史官耶律俨修《皇朝實錄》,則稱其為黃帝之後。元代在修《遼史》時,以《周書》先出,乃取其說,故《遼史》的說法是:“遼之先,出自炎帝。”
……
這些說法都證明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也是同源的族群概念。在中秋節的這枚月亮之下,這些都是能說得過去的,都是成立的。
有人說,夏人、商人、周人、秦人,盡管學界一般以“民族”稱之,但嚴格說都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民族”。更準确說它們是一個政治體,是在政權下面控制着的一些人,但這些人也不是單一的。夏人因為來源相對單一(炎、黃部落),可能相對更接近于我們所說的“民族”,周人(主體是西戎)則比較複雜,涵蓋了夏人和商人(北狄),是三個不同的來源。秦人的稱呼起碼包括了七國的人,更繁雜,更不純粹,不是我們所說的“民族”。而我們強調的仍然是一個大民族、大族群的概念,因為自有人類以來,族群間的交流就從來沒有停止過,正因為這種永不停歇的交流的存在,才有力地推動了由古至今的民族融合。
四、中秋節的意義
無論如何,中秋節是一個到了宋代才真正熱鬧起來的節日。
吳自牧所著《夢粱錄》記載:“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蔔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團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賣買,直到五鼓,玩月遊人,婆娑于市,至晚不絕。蓋金吾不禁故也。”
意思是:有權有錢的人家會在這一天登上自己家的高樓來賞月、舉行宴會,而社會的中層會登上小小的月台來賞月、舉行宴會,而社會的底層也會将衣服賣掉用得到的錢買酒慶祝節日,這一天政府也會允許人們徹夜歡慶,不會進行夜禁。
當然,那個時候,人們已經把胡餅叫月餅了。據說,這個事兒是楊玉環幹的:有一年八月十五,唐玄宗和楊貴妃一起賞月的時候,一邊看月亮一邊吃胡餅。唐玄宗說:“胡餅這個名字不好聽。”楊貴妃望着又大又圓的月亮,順口說:“這餅很像天上的月亮啊,就叫月餅怎麼樣?”唐玄宗說:“好。”從此,胡餅就改叫月餅了。
不能說由胡餅到月餅是一種進步,但可以肯定的是,中秋節在這個時候變得更加色彩紛呈和具備文化内涵了,以至于今天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産。而我們最終想要說的是,曆史上的那些分分合合,在今天,在中華民族這一大概念下,終于被我們實作了——這正是中秋節的意義——舉杯邀月,我們同在月光下,不再有胡人胡餅之說了——不管是哪個民族,我們都聚齊了,我們都團圓了——這也是上下五千年,我們所有人的心願。(文|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