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跟我學曆史三:第二次鴉片戰争

第一次鴉片戰争之後,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相繼入侵中國。由于,它們不滿足已經取得的特權和利益蓄意加緊侵略中國主權,進行經濟掠奪。1856年,英國借口,廣東水師在廣州黃埔捕捉英國船“亞羅”号上的海盜,派兵進攻廣州,法國借口法籍天主教徒神甫馬賴在廣西西甯被殺,也出兵入侵中國。因為這場戰争是第一次鴉片戰争的延續,是以被稱為第二次鴉片戰争。1857年底,英法聯軍攻陷廣州。1858年1月5日英法聯軍俘虜了總督葉名琛,5月20,英法聯軍攻戰了大沽口炮台,

兵臨天津,并揚言要進攻北京。6月13清政府另派大學士桂良、吏部尚書花沙納為欽差大臣,前往天津議和。桂良等在英法聯軍威逼恫吓下,分别與俄、英、法、美簽訂了《天津條約》,其主要内容有:①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增開漢口、南京等10處為通商口岸,外國軍艦和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② 外國人可以到中國内地遊曆、經商、傳教:③清政府賠償英國400萬兩白銀,法國200萬兩白銀。

《天津條約》簽訂後,英、法兩國并不滿足從中國攫取的種種特權,蓄意利用換約之

機再次挑起戰争,向中國勒索更多的特權。1859年6月25日,英法聯軍向大沽口發起攻擊。守衛炮台的中國官兵在直隸提督史榮椿的指揮下進行反擊,經過一晝夜的激戰,清軍擊沉英法聯軍軍艦10餘艘,英法聯軍遭到徹底失敗,殘部潰逃杭州灣。

大沽口慘敗的消息傳到倫敦和巴黎後,英法資産階級大為惱怒,叫嚷着要對中國實行大規模的報複。1860年2月,英法

政府再次出兵,再度占領天津,逼近北京。9月22日,鹹豐皇帝逃往熱河(今河北承德),派弟弟恭親王奕䜣擔任議和大臣,留守北京。10月18日,英法聯軍一路燒殺,占領北京,洗劫并焚毀了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圓明園。

接着,英法聯軍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中英、中法《北京條約》,至此第二次鴉片戰争結束。《北京條約》主要内容有:① 開放天津為商埠;② 将《天津條約》中的賠款增加為800萬兩;③ 割讓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④ 準許英、法招募華工出國。

第二次鴉片戰争後,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程度進一步加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