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種古老戰法,何以在解放軍手中煥發“第二春”?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巧施“空城計”,以一座空城吓退司馬懿十萬大軍,這個故事家喻戶曉,堪稱經典。

可是,在與司馬懿後來的厮殺中,“神”一般的諸葛亮再也沒敢換個地方再唱一曲“空城計”。

這是因為,再高明的計謀,一旦“天機洩漏”,自如失去了其奇妙性。

而“圍城打援”這個戰術卻大不一樣,我人民解放軍曾經反複使用這個戰術,且屢試不爽。

一種古老戰法,何以在解放軍手中煥發“第二春”?

而且,解放軍好像從來都不擔心“天機洩漏”,這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解放軍并不是機械地照搬“圍城打援”這個古老的戰術,而是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了擴充、提升。

“解放軍版”圍城打援戰術最大的特點就是一個字-“變”。

孫子曰:“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

解放軍正是抓住了這“奇正之變”,才使得“圍點打援”這個古老的戰法再放異彩,在解放戰争時期煥發了“第二春”。

也是因為一個“變”字,解放軍才敢于頻繁使用這個戰術。

更“牛”的是,解放軍好像根本就不在乎“洩密不洩密”的問題,甚至“不遮不掩”,一次次“圍城打援”,讓國民黨軍屢屢翻船。

談起解放軍的“圍城打援”戰術,原國軍第三軍軍長羅曆戎曾經這樣說:“我實在搞不清楚,解放軍究竟是要攻城還是要打援,神仙都搞不清楚。”

他還說:“等我好不容易搞清楚的時候,一切都已經來不及了……”

有朋友說,解放軍當年為什麼不放開手腳,“當面鑼、對面鼓”地跟國民黨軍隊打,而頻繁采用這種“謀略型”戰術呢?

原因很簡單,歸納起來就是一個字-“窮”。

一種古老戰法,何以在解放軍手中煥發“第二春”?

了結我軍發展曆史的朋友一定會知道,從紅軍、八路軍開始,很長一段時間裡,我軍的武器裝備始終不如對手。

“劍不如人,劍法必須高于人”,裝備技術上的劣勢,迫使我人民軍隊隻能在戰鬥謀略上動足腦筋,以此彌補武器裝備上的差距。

“圍城打援”等戰術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得以廣泛應用的。

即使到了解放戰争後期,我人民解放軍在“城市攻堅戰”中還是面臨同樣的問題。

是以,能否将對手調出城市,繼而消滅國民黨軍有生力量,這就成為決定戰鬥勝負的關鍵。

而“圍城打援”正是調動敵軍的一種有效戰術。

清風店戰役就是解放軍一場經典的“圍城打援”戰例。

1947年10月,晉察冀野戰軍向保定以北地區發起攻擊,楊得志司令員指揮三個縱隊,加上一個炮兵旅、冀中軍區獨立第7旅,以一部圍攻徐水,其他部隊準備殲滅來援之敵。

之是以選擇圍攻徐水,是因為一旦徐水失守,必将威脅保定。

是以,解放軍西北野戰軍剛擺出攻打徐水的架勢,國民黨保定綏署主任孫連仲就慌了神。

他一連發出幾道指令,催促駐守石家莊的國民黨第三軍馳援徐水。

國軍第三軍在羅曆戎率領下,迅速離開堅固設防的石家莊,向北馳援。

一種古老戰法,何以在解放軍手中煥發“第二春”?

部隊剛剛開至清風店地區,就被解放軍六個旅的打援部隊團團包圍,一場激烈較量後,第三軍全軍覆沒,軍長羅曆戎被俘。

此役,解放軍殲滅了國民黨軍17000餘人,擊落擊傷國民黨軍飛機各一架,為下一步解放石家莊奠定了基礎。

在此次戰役中,解放軍圍城徐水是假,打掉羅曆戎第三軍是真。

如果用“奇正之術”來解釋的話:圍城是正、打援是奇,這一仗完美實作了“以正合,以奇勝”的兵家之妙。

同樣是這個古老的套路,“橫刀立馬”的彭大将軍也有一個經典戰例,把這個戰術打出了“戲劇性效果”。

1948年,西北野戰軍司令員彭德懷提出了戰役目标:打狼崽,釣老狼。

“狼崽”指的是胡宗南手下悍将張漢初,時下正鎮守宜川城。

“老狼”即劉勘,他畢業于黃埔軍校第一期,資格老,在國軍中的“輩分”非常高,死後被蔣介石追授為陸軍上将。

彭德懷司令員的目标是:痛打“狼崽子”,引誘“老狼”來援。

一種古老戰法,何以在解放軍手中煥發“第二春”?

此時,胡宗南的手下隻剩下兩大主力,劉勘的第二十九軍就是其中之一。

消滅劉勘第二十九軍,無疑就是斬斷胡宗南的一隻手臂。

彭德懷司令員以兩個縱隊對宜川發起攻擊,以五個縱隊主力在瓦子街附近設伏,準備迎擊“老狼”劉勘的救援部隊。

彭德懷司令員的作戰風格一向強悍,宜川外圍一開戰,我西北野戰軍就打得驚天動地,聲勢浩蕩。

“狼崽”張漢初見勢不妙,急忙向胡宗南發去求援電文。

胡宗南接到電報後,立即指令就近的劉勘率第二十九軍前往宜川馳援。

胡宗南與我軍糾纏了許多年,對我軍“圍城打援”戰術可謂是再熟悉不過了。

但是,胡宗南在西北戰場上接連失利,這一次,他再也輸不起了,是以,即使冒很大的風險,他也決定“賭一把”運氣。

“老狼”劉勘對解放軍的“圍城打援”戰術也不陌生,深知此行的風險極大。

一種古老戰法,何以在解放軍手中煥發“第二春”?

但是,因為之前接連打了幾個敗仗,且被胡宗南揪着了“小辮子”,是以,劉勘雖然心裡抵觸,卻不得不執行胡宗南的指令。

不過,“老狼”劉勘還是留了一手,他找了些借口,故意拖延時間,解放軍圍觀宜川會不會是個誘餌,他想“看看再說。”

作為這場戰役的總指揮,或者說是這場大戲的總導演,為了“幫助”胡宗南、劉勘下決心,彭德懷給攻城部隊發出了一道奇怪的指令:

“攻城部隊要狠狠地打,聲勢越大越好,但是要掌握火候,必須做到‘攻而不克’。”

話雖這麼說,這場“戲”還真的不好演,這個火候實在不好把握。

解放軍攻城部隊按照彭德懷司令員的指令猛打猛殺,一時沒有控制住部隊,有一個營的部隊一不留意就攻進了城。

這可急壞了前線指揮員,為了實作彭老總的整體戰役意圖,指揮部趕緊派人追了上去,攔下那個營,讓他們佯裝敗退,傳回到城外。

在彭德懷司令員的“導演”下,解放軍把一場戲演到如此逼真的地步,可謂用心良苦。

2月25日,“老狼”劉勘終于徹底打消了顧慮,率領3萬大軍馳援宜川。

2月28日,王震率西北野戰軍打援部隊包圍了第29軍,于3月1日發起圍攻。

眼看情況不妙,劉戡趕緊率部突圍。

一種古老戰法,何以在解放軍手中煥發“第二春”?

王震将軍哪裡會給他這個機會,幾番絞殺下來,第二十九軍殲滅殆盡,劉勘在絕望中拉響了一顆手榴彈……

3月2日,彭德懷司令員給攻打宜川的部隊下達指令:“打援”任務已經完成,你部立即開始攻城,拿下宜川。

就這樣,西北野戰軍“圍城”、“打援”一個也沒耽誤,狠狠地教訓了胡宗南,胡宗南從此一蹶不振,每況愈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