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我們踩什麼樣的高跷,沒有自己的腳是不行的。———布萊希特
有一個科學家在研究人類潛在的生命力。他在實驗室裡用小白鼠做實驗。
每天一大早,他就讓籠子裡抓出那隻小白鼠,把它放進一個透明的玻璃水池内,然後,立即計算時間。科學家在玻璃池學觀察小白鼠在水裡掙紮的情況,直到那隻小白鼠快要被溺死時,科學家才趕忙将它撈出來,放回籠中。當然,科學家沒忘記計算時間。
這樣的實驗進行了一個星期,每天的記錄顯示,小白鼠的掙紮時間在增加。有一天早晨,科學家丁一繼續他的實驗。他将小白鼠丢進池中,不久,電話響了,科學家便轉身去接電話,那個電話是他女朋友打來的,兩人情話綿綿,科學家忘記了池中的小白鼠,當他想起時,轉眼一看,那隻小白鼠已經浮在水面上。
小白鼠的死是那個緻命的電話嗎?當然不是,那又是誰害死它的?
原來,每次科學家将它丢進池中,過了不多久,便會将它抓出來,連續幾天,隻小白鼠便告訴自己:何必這麼辛苦掙紮呢!最終會有一隻手撈“我”上去的!就因為這個觀念,它才不去發揮其潛能掙紮生存,最終被淹死了。
這故事告訴我們:做事的時候,若能得到他人的幫助當然是件好事,但凡事都有兩面性,過分依賴别人會使我們失去獨立生存的能力。要知道,無論做什麼事,最終都要靠我們自己,隻有自力更生,我們才能左右自己的前程和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