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或許沒有人預料到,自動駕駛技術會如此快速出現在普通群衆的日常生活。
2021年,相關政策不斷開放,全國多地出現Robotaxi試營運服務,部分車企緊跟行業趨勢,推出具備一定等級自動駕駛功能的量産車型。自動駕駛行業,因技術不斷接近應用落地而歡欣鼓舞。
不過,自動駕駛技術仍為新興事物,因缺乏對其深入了解,人們由此産生不同的看法:
其中一種認為,自動駕駛的安全性遠高于人類手動駕駛,可以放心信任自動駕駛技術,不過是以發生不少人類未控制車輛行駛而導緻的悲劇;另一種則因具備一定等級的自動駕駛車輛出現車禍,而認為自動駕駛技術的安全性遠低于人類駕駛,甚至對其産生恐懼心理。
事實上,以上觀點大多數僅基于少量案例得出,難免有失偏頗。
而近日,由中汽中心、同濟大學、百度三方共同完成的《自動駕駛汽車交通安全白皮書》正式釋出。該白皮書結合自動駕駛汽車交通安全相關政策法規、安全技術、目前中國道路交通事故情況下自動駕駛與人類駕駛汽車的安全性對比,分析自動駕駛汽車的交通安全性。大量的事實與資料支撐,為白皮書增強科學性及說服力。
新智駕嘗試通過《自動駕駛汽車交通安全白皮書》内的資料與案例,揭開自動駕駛的真實面紗。
減少八成人為事故
交通運輸工具的革新,一定程度上推動人類現代社會加速發展。
自世界上第一輛汽車于1886年的1月29日誕生以來,個人的足迹借助汽車不斷延伸,生産資料之間的流通更為暢通,汽車也使得人們之間的聯系緊密頻繁。
不過,在人類掌握控制權的汽車駕駛過程中,各種因素導緻一樁樁車禍随時發生。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8年全球道路安全現狀報告》統計,全球每年約有135萬人死于道路交通事故,相當于每24秒就有1人因交通事故喪命,另約2000萬至5000萬人受到非緻命傷害。如今,道路交通傷害已經成為全球第八大死因。
我國的交通事故現狀同樣嚴峻。根據公安部交通管理局《道路交通事故統計年報》統計,2017-2019年我國交通事故年均發生23.19萬次,年均死亡人數達6.3萬人,另有24萬人受到非緻命傷害。
通過國内最大的道路交通資料庫CIDAS,《自動駕駛汽車交通安全白皮書》篩選出2011年至2021年因乘用車導緻的6967場事故,發現約81.5%的乘用車事故緻因是駕駛員人為因素導緻。其中,約79.9%是由于駕駛人主觀錯誤導緻事故發生,約20.1%是由于駕駛人能力受限導緻事故發生。
具體而言,由駕駛人主觀錯誤導緻事故發生的詳細原因可分為未按規定讓行、車速過快、違規使用車道、酒駕、違反交通信号以及疲勞駕駛。其中,未按規定讓行占比高達43.4%。而由于駕駛人能力受限導緻事故發生的原因可細分為未留意其他交通參與者的行為、沒有保持安全距離、駕駛熟練度低、其它錯誤駕駛行為。
觀察以上乘用車事故原因可以發現,絕大部分事故原因與“人”的違規緊密相關。若将自動駕駛技術替代人類駕駛者,交通事故率或将顯著降低。
根據國外機構Eno Centre for Transportation研究顯示,如果美國公路上90%的汽車轉變成自動駕駛汽車,車禍數量将從600萬起降至130萬起,死亡人數從3.3萬人降至1.13萬人。
這一資料的基礎,部分原因或建立在自動駕駛汽車通過車路協同技術及多傳感器融合,對周圍環境的實時動态擷取和識别,進而對其他交通參與者及時采取相應措施。
綜合CIDAS資料庫資料,下圖為分别由人類駕駛員及自動駕駛控制的車輛在碰撞前1.0秒時刻,其探測範圍為30°、45°和60°的行人重心分布。相較于人類駕駛汽車的能力受限,自動駕駛感覺功能可提前發現90%以上可能導緻事故的情況。
此外,不受疲勞和情緒影響的自動駕駛汽車,其相對完善的決策規劃能確定車輛按照交規行駛,這意味着自動駕駛汽車正常行駛時能夠完全減少人類駕駛的主觀錯誤,即人類駕駛80%的事故緻因或能夠得到有效的避免,交通安全将得到較大的提升。
不過,自動駕駛汽車無法完全消除事故,實作100%的行駛安全。
2020年10月,Waymo釋出《Waymo公共道路安全性能資料》白皮書,首次對自動駕駛汽車遇到的碰撞事故進行了公開探讨。該報告顯示,在約合981萬公裡的真實道路行駛過程中,Waymo自動駕駛汽車一共發生18起碰撞或輕微接觸事故。
另外,Waymo自動駕駛汽車共發生29起模拟環境下的碰撞事故,其主要原因為其他道路交通參與者的不合規行為。
綜合以上資料可知,自動駕駛安全性遠高于人類,但不等于零事故。
司乘安全多一道屏障
既然自動駕駛無法實作100%安全,仍需人類駕駛員關注路面情況并及時介入,那麼自動駕駛引入汽車的意義何在?
答案為,自動駕駛車輛在道路行駛時,可提升交通安全性。
當自動駕駛汽車滲透率達25%、50%、75%、100%時,将分别減少12%-47%、50%-80%、82%-92%和90%-94%的交通沖突。
雖然交通事故難以避免,但自動駕駛汽車可通過車路協同技術及多傳感器融合,提前感覺潛在風險,及時采取相應對策,由此緩解事故傷亡情況,減少二次事故的碰撞風險。
目前,在全球多家公司數年的自動駕駛汽車測試過程中,自動駕駛汽車相關事故僅為偶發事例。截至2020年底,在北京市道路測試裡程超200萬公裡的企業中,百度Apollo的測試車輛和測試裡程數均為第一,且測試過程中未對其他交通參與者産生不良影響。
除了減少因外界導緻的交通事故之外,自動駕駛汽車在設計之初便遵循安全為本,通過安全系統保障乘客的人身安全。
自動駕駛汽車的安全系統可大緻分為主安全系統、備援系統、遠端雲代駕三層安全體系。
主安全系統方面,自動駕駛汽車配有高穩定、實時性、低延遲時間的作業系統,其反應時間遠低于人類駕駛員的250毫秒,自動駕駛汽車在應對危險情況時可及時作出反應,降低事故發生可能。
此外,其多傳感器提供的環境感覺能力,配合高精地圖與高精定位的道路、車輛資訊,可将車輛預判資訊與道路實際資訊交叉驗證,確定自動駕駛汽車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極端天氣影響下的自動駕駛汽車感覺
備援系統方面,自動駕駛汽車的計算單元及域控、傳感器、車輛底盤等硬體均具備全備援能力。當監測到軟硬體異常狀态或超出ODD應對能力,自動駕駛汽車便針對性啟動備援系統,自動駕駛功能随之立即降級,駕駛員可完全停用自動駕駛系統進而安全控制車輛。
而遠端雲代駕,則為操作人員提供遠端實時控制自動駕駛車輛的能力。當自動駕駛汽車在難以自動脫離或是複雜作業協助等場景,單個操作人員可在5G網絡的情況下遠端控制車輛,使之快速遠離受困或是危險區域,保障乘客的人身安全。
通過更為精準的環境感覺,以及更高的安全保護能力,自動駕駛汽車得以提升交通安全性,減少傷亡事故。
行業标準從無序到有序
随着汽車智能化程度不斷提升,輔助駕駛功能甚至自動駕駛功能近乎成為未來量産車型的标準配置。較高的技術要求威脅着研發投入不足,輔助駕駛功能有待完善的主機廠生存。在此情況下,為标榜各自産品高人一等,穩住市場佔有率,部分主機廠在營銷時紛紛宣稱其L2級輔助駕駛功能,為更高等級的L4級、甚至L5級自動駕駛功能。
在某些急功近利的主機廠鋪天蓋地宣傳下,輔助駕駛被迫披上“自動駕駛”外衣,部分使用者在密集的宣傳攻勢下高度信任所謂的“自動駕駛”功能,由此而引發一場場人間慘案。此時的部分主機廠則見機迅速撕下僞裝,冤天屈地聲稱無辜。也正是以,相對謹慎推進技術的自動駕駛行業卻集體染上陰霾。
而《自動駕駛汽車交通安全白皮書》的釋出,發揮着正本清源之功用,自動駕駛行業亟需此類客觀科學的科普性資料,傳遞正确的自動駕駛知識。
當使用者懂得如何辨識輔助駕駛與自動駕駛,明确何時正确啟用輔助駕駛之後,相關事故也将相應減少。在更為良好的輿論環境下,自動駕駛的技術應用落地或将更為順暢。
另一方面,《自動駕駛汽車交通安全白皮書》詳盡闡述政策對于自動駕駛汽車在安全性方面的嚴格要求,以及包括百度Apollo在内的自動駕駛玩家對于自動駕駛汽車的多重安全備援。
以安全為第一性的自動駕駛汽車,其在車輛設計之初便遵循功能安全和預期功能安全的要求和設計思路,通過核心算法政策設計、硬體和軟體備援安全設計、遠端雲代駕技術、全流程測試驗證技術等提升自動駕駛汽車的安全性。
從系統設計到實際運作,自動駕駛汽車已構築三層安全系統,遠比人類駕駛更為齊全。藉由此,《自動駕駛汽車交通安全白皮書》的釋出可一定程度打消人們對于自動駕駛汽車是否安全的憂慮與懷疑,促使更多普通群衆體驗自動駕駛服務,進而降低自動駕駛汽車的推廣成本。
更為重要的是,《自動駕駛汽車交通安全白皮書》并未刻意回避自動駕駛汽車相關事故,而是如實羅列并細緻分析事故原因。通過一件件真實事件,證明自動駕駛并非完全安全的客觀事實,降低普通群衆對于自動駕駛技術過高的心理預期。
Uber自動駕駛汽車與二輪車事故
某種程度上,主動披露自動駕駛事故案例也使得社會大衆對于自動駕駛的寬容度提高,而非相關事件發生後,引起公衆一昧指責技術缺陷或是引起不必要的技術恐慌。
總結
在此次釋出《白皮書》中,也披露了一起百度Apollo車輛遭遇的因為人類司機違章駕駛闖紅燈的交通事故。
據悉,該事件中百度Apollo的測試車輛按照交通法規正常行駛,一輛社會車輛突然闖紅燈迎面朝向測試車輛而來,并最終導緻雙方車輛産生了碰撞事故。
如果深究這一場自動駕駛汽車與人類駕駛車輛碰撞事件誘因,原因在于人類司機違章駕駛破壞交通安全,進而導緻碰撞發生。若排除這一變量,自動駕駛汽車不會發生此類因違章而引發的事故。
多場自動駕駛相關事故疊加之後,行業已經曆一輪對于“自動駕駛”定義的反思,社會也進一步了解何為自動駕駛。
不過,主機廠在網際網路上爆發的“反思潮”既迅速又短暫,其影響力鞭長莫及且難以持續,無法系統性改變公衆對于自動駕駛的錯誤認知。
而一份由多個科研機構及行業頭部公司聯合完成的自動駕駛白皮書,通過結合政策、技術、應用等多個方面解釋自動駕駛,正是還“被妖魔化”的自動駕駛真實面貌的最佳載體,其影響力與權威性不可同日而語。
由中汽中心、同濟大學、百度三方共同努力的《自動駕駛汽車交通安全白皮書》已經釋出,在自動駕駛技術趨向技術應用新階段的時機,其對于自動駕駛行業的正面作用或将愈發明顯。
自動駕駛技術仍在穩步向前發展,期待更多如《自動駕駛汽車交通安全白皮書》般的事物出現,為行業滌蕩污濁,還原真貌,推動技術良性發展。
雷峰網雷峰網雷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