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冰之帆”場館内沒有一處門檻 無障礙設施盡顯北京溫度~

曾經是2008年奧運會蹦床比賽場館的國家體育館,在北京2022年冬奧會期間,将承擔起冰球比賽的任務。其改造工程已于2020年12月完工。目前該場館已具備辦賽條件,并經過多次“相約北京”測試活動的檢驗。

荔枝新聞記者從北京市重大項目辦城區場館建設處了解到,北京2022年冬奧會大量使用2008年夏季奧運會比賽場館,國家體育館是7個改造場館之一。此次除對其主館進行改造,增加制冰功能和除濕系統外,還在其北側建立冰球館作為訓練館,并增設更衣室等設施。改建後場館總面積約9.8萬平方米,配置兩塊符合奧運賽事标準的冰球冰面,冬奧會時一塊用于正式比賽,一塊用于賽前訓練熱身。

“冰之帆”揚帆再啟航

國家體育館此次華麗轉身後,将繼續服務于北京2022年冬奧會。為凸顯冬奧元素,國家體育館廣發“征集令”,向全社會廣泛征集國家體育館帶有冰雪元素的昵稱。冬奧會倒計時100天之際,備受網友關注的昵稱征集活動揭曉——“冰之帆”正式成為國家體育館昵稱,與同在奧林匹克公園的“冰立方”、“冰絲帶”等場館完美融合。

“冰之帆”的靈感來源于:從外觀而言,站在奧林匹克塔上瞭望國家體育館,猶如一艘在奧林匹克中心區湖畔平穩航行的巨型帆船;從名稱而言,“冰之帆”的“帆”字與國家體育館的英文昵稱ICE FAN諧音相呼應。此外國家體育館在2008年經曆了夏季奧運會,14年後又再次起航,肩負起舉辦北京冬奧會冰球項目的曆史使命,國家體育館作為祖國發展的見證者和親曆者,承載着希望和寄托,行穩緻遠,揚帆啟航。

無障礙設施盡顯北京溫度

國家體育館在原有的基礎上,對無障礙設施進行了整體提升。所有客梯均進行了無障礙改造,場館内沒有一處門檻,殘障人士可從各個入口直達比賽場地及無障礙看台。館内此次還增加了36個無障礙看台,因地制宜将看台突出,做成類似于陽台的樣子,分散在各個場館的入口處,讓殘障觀衆距離冰球比賽場地更近,能與其它觀衆融為一體,極大地提升觀賽體驗。此外,殘奧會時,在運動員更衣室至比賽場地,全部鋪上仿真冰闆,并降低坡道的坡度,運動員可以從更衣室滑入比賽場地,解決了運動員因場地不便,需要進入賽場後更換冰橇的不便。賽時,國家體育館将最佳觀賽坐席留給了殘障人群,盡顯人文關懷。

裝配式更衣室可變身

國家體育館采用了全新的裝配式更衣室設計。因冰球運動有其特殊性,厚重的運動裝備,超長的器具、運動服需要烘幹,冰刀需要經常打磨修整。這些都對運動員更衣室提出了更高要求。整個更衣室的設計由14個更衣單元組成,每個更衣單元包括運動員磨刀室、儲藏室、衛生間、淋浴室、按摩室、教練室、更衣室各一間。

同時為保證更衣室既滿足北京冬奧會運動員使用需求,又符合冬奧會可持續理念,建設者采用了裝配式集裝箱子產品化的工藝,即更衣室主體結構和部件全部采用标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産,現場像搭積木一樣進行組裝。賽後,每個更衣室單元可以拆開成8個獨立的箱體或者重新按需要拼接成新的房間使用,可循環使用率達到95%以上。

場館凸顯冬奧元素

據了解,作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場館,國家體育館外觀盡可能地保持原有風貌。擴建部分的外立面也延續了主館與副館的設計元素,無論是從屋頂造型、立面選材還是空間尺度的劃分,都與原有建築保持一緻。

同時,為充分展現冬奧會的冰雪元素,建立訓練館的外立面設計上,采用了凸顯冬奧元素的冰塊造型玻璃幕牆設計,使用了一面光滑、一面具有凹凸質感的冰花圖案的壓花玻璃,共計863塊。最大的超過8平方米,采用錯落有緻的排列方式,配合燈光,就會逼真地呈現出由一塊塊晶瑩剔透的冰壘砌出的效果,營造出濃濃的冬季運動氛圍。

積極打造綠色可持續場館

國家體育館秉承“綠色辦奧”的理念,将場館按照“綠色建築二星級”标準進行改造。擴建部分采用仿冰玻璃磚設計,充分引入自然采光,通過外遮陽和内遮陽系統,調節自然采光,最大限度減少照明能耗。在能源方面,國家體育館在采暖季采用正常的市政集中供暖,非采暖季采用空氣源熱泵系統制熱,效率更高,運作費用更低,進而節約能耗。在空氣品質方面,國家體育館室内将增加空氣淨化功能,90%的空間内将具有空氣淨化能力,并裝備傳感器,實作自動調節新風,充分展現了建築可持續。

此外,改造後的國家體育館冰面既可滿足賽時需要,也可轉換為花滑、短道速滑等項目,極大提高了冰場使用率。同時場館還實作了冬季和夏季運動項目的“兩栖”能力,具備冰場和夏季項目場地雙向轉換的能力。未來,國家體育館除開展群衆冰雪、青少年冰雪活動以外,場館還将冰雪産業與文化、旅遊、科技進行融合,搭建更加綜合、立體的産業鍊。

荔枝新聞北京工作部記者/劉辛 許迪侃 剪輯/奚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