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情緒總能引爆網絡

為什麼情緒總能引爆網絡

“寶寶,你不能總是吃肉,也要多吃一些蔬菜。蔬菜有營養,對長身體有好處。”假設一位年輕的媽媽如此勸說隻愛吃肉的孩子,孩子會是以而多吃蔬菜嗎?很明顯,一般這樣講都沒什麼用。對小孩子而言,好吃是最直接的,可以引起積極的情緒,“營養”則有些太過理性了。正如嬰兒生下來就會哭,但什麼道理都不懂,情緒最容易引起人注意,也是人産生行為的直接驅動力。對于人來說,最原始、最本能的東西便是情緒。我們常常說:聽過許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人的情緒與認知,就像汽車的油門和刹車一樣:情緒讓人躁動,認知使人冷靜。情緒,是誘發人産生改變的底層邏輯,線上下是如此,在網絡空間更是如此。

在《瘋傳》一書中,作者總結了傳播力的六項原則,“情緒”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則。要使一件事情像病毒一樣傳播,就一定要讓這件事情充滿情緒。這也成了許多視訊部落客的一條“金标準”:在視訊前幾秒内,最重要的是激發觀衆的情緒。比如,許多短視訊的頭幾秒往往會把整段視訊中最能引起人情感共鳴的部分剪輯出來,或引起驚恐,或引人大笑,或令人意外,或引發同情、緊張、焦慮……

網絡空間的情緒傳染也被稱為“後真相”現象,即情緒對輿論的影響超過事實的影響力。2016年,“後真相”被《牛津詞典》選為年度詞,用來形容一種不健康、不正常的輿論生态,主要指媒體資訊依靠煽動情緒、強化偏見來引起廣泛傳播,其所産生的影響遠遠超過客觀事實對人們的影響。

網絡空間,更容易産生後真相現象。主要原因有:其一,網絡空間的匿名性特點,使得責任相對分散,在網絡上制造、傳播情緒化的資訊,不像現實生活中那麼容易承擔責任,個體可以更加大膽地在網絡中表達不滿、憤怒。其二,網際網路上海量的資訊,讓我們越來越沒有辦法關注各方面的事實,于是網絡的過濾功能開始啟動,幫助我們找到那些最需要關注、最有用的資訊。這聽起來似乎是一件好事,但同時也讓資訊越來越同質化、越來越窄化,以至于使人更自以為是,甚至偏激化。其三,網絡中,更容易遇到“志同道合”的人。當越來越多的人受到同樣一種情緒的感染,便可以在短時間内形成各種網絡群體,并産生群體極化。在群體作用下,人們會比個體決策時更加放肆、冒險和極端。

情緒分為很多種,并不是所有情緒都容易得到傳播。研究發現,那些心理喚醒或激活程度高的情緒(比如驚奇、快樂、焦慮、憤怒)更容易引起人們分享、轉發和發表評論,攜帶高喚醒情緒的事件更容易在網際網路傳播。人是社會性動物,人們喜歡與他人分享各種資訊,尤其是帶有情緒性的資訊,激發和激活他人的情緒本身就是自我對他人産生影響的最佳途徑和方法,也是自我價值感的重要來源。情緒共鳴、情感共振是人際聯結的直接表征,因為它能夠證明自己的感受被看到了,自己與他人因為情感的聯結而變得更加親近。情感越濃烈,“我們”的感覺就越明顯。是以,對于特别好笑的段子,特别意外的故事,我們總希望轉發給身邊的小夥伴。一旦展開分享,人與人的聯結就開始了。

在諸多情緒中,憤怒和焦慮最容易引爆網絡。備受關注的網絡輿情事件,往往都帶有強烈的憤怒或焦慮情緒,例如性别歧視、醫患關系、住房問題、教育公平等。這些話題所牽涉的社會問題,積壓了一定的社會情緒。是以,在一個關鍵事件出現之後,網民會借此把原本就有的情緒表達出來,以至于有時事實本身都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某件事情是否攜帶了相應的問題線索和情緒特征。

憤怒是一種内心不快的反應,它是由感到不公和無法接受的挫折引起的。而焦慮則是一種對未來不确定性的擔憂。網民在網絡輿情事件中,比較容易把自己等同于事件中的弱者或受害者,會聯想到自己可能會在将來的某一天,遭受類似的不公,有同樣的無助感。是以,在網絡社會治理中,要高度重視情緒問題,尤其是要及時疏解群體憤怒和焦慮情緒。

(作者系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發展與教育心理研究所教師)

來源:中國青年報用戶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