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92年,朱元璋栽培多年的繼承人朱标病死,老朱十分傷心,随後他便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直接忽略兒子們,将孫子朱允炆立為儲君,可以說是創下了曆史的先例,那麼究竟是什麼讓朱元璋做出了這個決定呢?

出于對長子的彌補
朱标是朱元璋的第一個兒子,承載了朱元璋全部的希望,如今他卻英年早逝,出于對朱标的思念和彌補,朱元璋決定從他的兒子中選出繼承人,而朱允炆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朱允炆自小聰明伶俐,深得爺爺的喜愛。在父親病逝之前,朱允炆又在病榻前悉心地照料朱标,可謂孝心十足。朱元璋也正是看中了這點,才決定将皇位傳給朱允炆。
天下人需要仁君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後,就大開殺戒,瘋狂鏟除開國功臣,屠殺貪官污吏,為的就是清除皇權的障礙,為後世子孫奠定萬世的基業。
到了晚年,朱元璋也明白屠殺并不是一個好的統治手段,天下更需要的是一位仁君,兒子們跟随自己征戰沙場,崇尚武力,他們上位之後很可能又延續殘暴的統治;而朱允炆善良仁慈,必定可以善待百姓,使天下大治。
為了避免内亂
朱元璋迅速地将朱允炆确定為繼承人,主要也是為了避免大明王朝發生内亂。
太子朱标坐鎮東宮多年,朝中大臣們都支援太子,如果貿然改立其他兒子為儲君,不僅有違先前分封他們為藩王的旨意,還會遭到強烈的反對。此時順水推舟,立朱允炆為儲君,才是最好的選擇。
當然,朱元璋選擇朱允炆為繼承人,本身也是名不正言不順的。朱允炆是小妾呂氏所生,也就是說,朱允炆是庶出的孫子,而朱棣是庶出的兒子,按輩分來說,朱棣更有資格繼承皇位,這隻能說是朱元璋偏心了。
朱元璋這樣的操作也給朱允炆帶來了後患。朱允炆在上位之後,因為自己庶出的身份,是以急于削藩,證明自己的正統性,這才惹怒了朱棣,導緻後來發生了靖難之役。可惜了,曆史沒有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