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棣讓群臣提意見,有人上書言事,明成祖大怒:拉出去淩遲

中國古代的皇帝信奉“天人感應”,認為一旦發生自然災害或者重大災難,那是上天在警告他。一般在這個時候,皇帝就會下诏,要求百官對自己的施政方針提出意見,進而實作“政事無阙”。然而,在中國曆史上,有一位皇帝居然将上書言事者淩遲處死,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這位皇帝就是明成祖朱棣!朱棣和李世民有許多相似之處,他們都是馬上皇帝,都是通過不正當的方式,成為皇帝的。不過,在虛懷納谏方面,朱棣比李世民差遠了!李世民從來沒有殺過那些向自己提意見的人,即使意見有問題,他也沒有當場動怒的情況。

朱棣讓群臣提意見,有人上書言事,明成祖大怒:拉出去淩遲

朱棣則不同,他的心胸狹隘,肚量很小,将向自己上書的人淩遲處死,開創了明朝的曆史!事情還得從永樂十九年說起,也就是1421年。這年的四月初八,北京城突降暴雨,頃刻間電閃雷鳴,風雨交加。随着電光一閃,紫禁城的三大殿被雷擊中,瞬間燃起熊熊大火!

當時正在北京朝貢的外國使團目睹了這場火災,并把他的見聞記錄了下來,“火勢猛烈,乃至全城都被火光照亮”,“大火無法控制,終夜肆虐,繼續燒到白天,盡管極力搶救,在午後祈禱時刻之前不能把火控制住”。顯然,這場特大火災引起了全城軍民的恐慌。

朱棣讓群臣提意見,有人上書言事,明成祖大怒:拉出去淩遲

要知道朱棣為遷都北京,做出了大量工作,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當時就引起了許多朝臣的不滿。直到永樂十八年十一月,朱棣正式下诏遷都,此時新的宮殿啟用不到半年的時間,就毀于雷火。永樂十九年三月,朱棣在奉天殿内舉行殿試,大談堯舜之道,誰曾想到一個月後,三大殿就被燒毀了。

在火災發生後的第三天,明成祖朱棣就釋出诏書,征求百官的意見,要他們直言不諱,指出政事的失誤之處,“乃永樂十九年四月初八日,奉天等三殿災,朕心惶懼,莫知所措”,“爾文武群臣受朕委任,休戚是同。朕所行果有不當,宜條陳無隐,庶圖悛改,以回天意”。

朱棣讓群臣提意見,有人上書言事,明成祖大怒:拉出去淩遲

在皇帝的号召下,百官們紛紛踴躍進言,提了不少意見。大學士楊榮、戶部尚書夏原吉、翰林院侍講李世勉、鄒楫、羅汝敬、禦史何忠、羅通、鄭維桓等人紛紛上書,有人主張廢除金銀課稅,有人建議撫恤流民,還有人說停辦勞民傷财的工程。反正,每個人都在奏折中提出了不少中肯的建議。

然而,有一個人的上書卻激怒了明成祖,他就是戶部主事蕭儀。蕭儀在奏折中明确反對遷都北京,從天人感應、災異說的角度,認為雷火擊中三大殿,是對朱棣遷都的警告。蕭儀還從曆史的角度出發,認為“豈不以金祚僅百年,元祚不盈百年,非宜都乎?”明成祖看後,勃然大怒,當場下诏将蕭儀逮捕入獄,之後淩遲處死。

朱棣讓群臣提意見,有人上書言事,明成祖大怒:拉出去淩遲

對此明朝文學家、史學家王世貞感歎道:“本朝言事之臣,廷杖遣戍則有之,然未有論決者。高帝時無暇論矣,惟蕭儀之谏遷都至于剮”。王世貞是明朝人,精通明朝曆史,蕭儀響應明成祖的主張,上書言事,卻被淩遲處死。

蕭儀死後,明成祖朱棣繼續擴大打擊面,将原來那些上書提意見的一律治罪,“侍讀李時勉、侍講羅汝敬俱下獄,禦史鄭維桓、何忠、羅通、徐瑢,給事中柯暹俱左官交趾”。朱棣還說上書言事者是“謗讪”,“下诏嚴禁之,犯者不赦。”

參考資料:1.《明史》;2.《昭代經濟言》;3.《弇山堂别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