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袁紹用人學習上司之道:虛心納谏是多麼重要

三國時期,各路諸侯都想用武力了結自己的對手,建立屬于自己的王朝。在開始的時候,實力最強的是袁紹。

袁紹出自于世家大族,家族背景強大,再加上他自己有民士風範,成為天下士人的領袖。在他主政冀州時,名士都歸從他,并幫助他以冀州為中心,占領了北方四大部洲,成為當時實力最大的軍閥。

從袁紹用人學習上司之道:虛心納谏是多麼重要

袁紹手下謀士不少,有許多還是當時的名士,這一點,就連曹操都羨慕。袁紹手下最著名的謀士是沮授和田豐,但恰恰是這兩個人,袁紹沒有用好,導緻在和曹操的争霸戰中一敗塗地。

沮授成為袁紹的謀士後,就向袁紹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建議,那就是拿冀州為根據地,然後向東掃蕩黃巾殘餘,再除掉黑山的張燕;然後再再向北消滅公孫瓒、脅迫戎狄,平定匈奴,最後平定河北,合四洲之兵,網羅英雄人才,和曹操等人争奪天。袁紹聽從了這個建議,馬上任命沮授為監軍,奮威将軍。

從此,在北方袁紹順風順水,沒多久就統一了北方,擁有了四州之地,成為一方霸主。

但從此後,袁紹卻開始不怎麼聽沮授的意見了,當漢獻帝在流浪時,沮授認為這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應該到長安去把皇帝接回來,然後在洛陽定都,恢複宗廟,以這樣的功績來指令天下,他發那些不聽從号令的諸侯,這樣一來,天下諸侯還有誰不敢服從你?但袁紹滿腦子想的是自己當皇帝,拒絕了沮授這個意見。

從袁紹用人學習上司之道:虛心納谏是多麼重要

袁紹擁有四州之後,讓長子袁譚出任青州,還讓其他兩個兒子和外甥高幹各領一舟。沮授勸谏說,這是自造禍端,但袁紹還是不聽。後來袁家兄弟在袁紹死後争權,袁氏分裂。

官渡之戰前,袁紹打算進攻許縣,和曹操進行決戰。沮授反對,他向袁紹指出曹操已經奉迎了漢獻帝,是以在道義上占有主動。再加上曹操懂軍事,會打仗,治軍嚴明,士卒精煉,要超過公孫瓒等人。是以不能和曹操硬碰硬。現在應該進軍黎陽,和曹操打消耗戰,不出三年,曹操就會因消耗不起而敗。但袁紹還是不聽,執意要進軍官渡。

官渡之戰中,沮授又建議袁紹,曹操的糧食和軍需物資少,利于速戰速決,而袁紹這邊糧草充足,是以要打持久戰,最終把曹操耗死。但袁紹還是不聽,堅持要與曹操決戰。結果袁紹被打得打敗。

從袁紹用人學習上司之道:虛心納谏是多麼重要

另一位謀士田豐,曾在袁紹打敗公孫瓒期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後來,袁紹要求曹操将都城遷往鄄城,讓天子離自己近一點,被曹操拒絕後。田豐馬上建議,以此為借口進攻許縣,但袁紹本來就不打算要皇帝,是以拒絕了這個建議。

官渡之戰前,劉備背叛了曹操,曹操親自帶兵去征讨劉備。田豐建議袁紹說:“曹操現在去東邊那麼遠的地方去攻打劉備,這肯定要耗費一段時間,現在把我們全部兵力集中起來,去襲擊曹操的後方,一戰就可以平定。這是一個最佳時機。”

可惜,袁紹因為最喜愛的小兒子病了,心情不好,就拒絕了田豐的建議。

從袁紹用人學習上司之道:虛心納谏是多麼重要

曹操就抓緊時機,采取速戰速決的戰術将劉備打敗。劉備投奔袁紹,說動袁紹出兵攻打曹操,袁紹覺得有道理,就想出兵。

但這個時候田豐卻認為機會已經失去了,就不應該再貿然出兵了,因為曹操已經回來,許都已經是重兵守衛,再加上許曹操用兵神出鬼沒,難以抵擋。

最好的政策是憑借黃河天險固守,外部聯合天下英雄,内部實行農耕用以備戰。然後排除兵馬,不停地騷擾曹操,讓他不得安甯。這樣要不了三年,曹操就會被拖垮,那時再出兵打曹操,就易如反掌了。但袁紹卻認為時間拖得太長,沒有接受這個計策。

許攸

許攸原來也是袁紹的謀士,在曹操和袁紹剛剛在官渡交戰時,許攸對袁紹說:“曹操兵少,必然會集中全力來抵抗,許都的守衛就一定空虛。如果派出一支輕騎兵突襲許都,曹軍必敗。”袁紹卻認為沒有自己實力雄厚,這個必要,也沒有接受這個好計策。

從袁紹的這些謀士的經曆可以看出,袁紹的謀士的才能在當時都是屬于頂尖的,而且也都在為袁紹着想。但為什麼最後袁紹還是被曹操打敗了呢?這其中關鍵是袁紹不會用人。

從袁紹用人學習上司之道:虛心納谏是多麼重要

比如在迎接天子一事上,無論是曹操還是袁紹,都覺得這不是一件小事。而曹操能聽得進謀士的意見,馬上就接受意見,把皇帝接到了身邊。袁紹呢?卻隻打着想自己說了算的小算盤,沒有立刻實施。等到曹操把皇帝搶到身邊,袁紹又後悔了,但時機已經喪失,再後悔也晚了。

在官渡時,因為袁紹實力強大,是以曹操手下有很多人都暗中和袁紹勾結,在這個時候,肯定有人勸曹操不要打了。但曹操知道這個計策行不通,沒有采納罷了。

而袁紹在他的謀士們建議讓他在曹操和劉備征戰時出兵許縣、機會失去後建議他消耗曹操、官渡相持時建議他偷襲曹操的後方,這樣就可以輕易打敗曹操。但袁紹卻沒有接受。

從袁紹用人學習上司之道:虛心納谏是多麼重要

袁紹在早期能取得勝利,是因為他的對手和他相比,能力不如他,雙方一交手,袁紹就能看清對方的弱點。是以,隻要謀士以出主意,袁紹就知道能夠戰勝對方。是以,他就比較能接受意見。

而曹操的能力要遠遠強過公孫瓒等人,也比袁紹強。是以,袁紹就不知道該怎麼對付曹操了,即使别人告訴他應該怎樣行動,他也充滿疑慮,最後采取了錯誤的行動,導緻失敗。

荀彧在比較曹操和袁紹的品行時評論說:袁紹“任用人卻懷疑人的忠心”、“遇事遲疑,顧慮重重,缺少決斷”,還喜歡出風頭,總覺得自己謀略過人。這就導緻袁紹雖然能招攬到許多人才,但卻不能讓這些人才發揮自己的才智,而是獨斷專行。最後,都導緻一些有用的人才離開了他,投奔到曹操那邊去了。

是以,要用好人才,最重要的是上司要擺正自己的心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