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不忠不義不仁不孝,四惡俱全,為何被小說寫成三國頭等英雄?
我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忠義仁孝更是處世準則的基本要求。回顧三國時期的人物,忠義仁孝俱全之人并不多,即使是以廣施仁德著稱的劉備也會打自己的“小算盤”。而今天我們說的一位三國人物,此人不忠不義不仁不孝,四惡俱全,卻為何被小說寫成三國頭等英雄呢?

三國本就是處于戰亂年代,成王敗寇更是家常便飯,誰有本事誰當家,沒本事的就“站隊”,站隊正确即使不能揚名立萬,也能跟着分一杯羹。是以我們在三國中,經常會看到今天跟這個将軍走,明天跟另一個州牧混,為了利益都會有自己的“小算盤”。
首先,《三國演義》的主旨是尊劉貶曹,曹操即代表“邪惡”,而馬超作為劉備陣營的人,自然是要被羅貫中追加光環的。我們都知道《三國演義》中導因為果,以馬騰衣帶诏事敗被殺,馬超為報父仇方才起兵雪恨,而正史中卻是馬超掌兵後,全然不顧其父、兄弟、妻兒和阖族老小的安危,竟與父親的仇人韓遂相勾結。韓遂雖和馬騰結拜過異姓兄弟,卻是殺過馬騰妻子的,馬超為了拉攏韓遂,竟然對韓遂說:“如今,馬超棄父,以韓将軍為父。韓将軍亦當棄子,以馬超為子。”
有一天,楚王徹底發怒,下令要殺了伍奢,費無忌又對楚王說,伍奢還有兩個兒子,都很有本事,不除掉他們,必将成為禍患,不如現在利用他們的父親當人質,把他們騙來一并除掉,這樣就可以永絕後患了。楚王依計派人對伍子胥兄弟倆說:你們兩個來,我就饒你們父親的一條性命,如果不來,我現在就殺死你們的父親。
精明的伍子胥看出了楚王的詭計,他對哥哥說,楚王在欺騙我們,我們去了,隻有死路一條,但老實忠厚的哥哥并沒有聽伍子胥的,執意要隻身前往救父,最終被楚王一起殺死。而選擇了逃跑的伍子胥聽說太子在宋國,便前往宋國投奔太子去了。父親有難而不去救助,這是伍子胥“不孝”。
有人說“關羽犧牲劉備大哭嘔血,張飛遇害劉備隻說了四個字”,這就是把演義小說和三國正史混到一起胡說了,正史中的劉備,關羽張飛死了他都沒哭:張飛遇害早在劉備預料之中,關羽死後,劉備歡歡喜喜忙着登基稱帝——見過了太多生離死别,劉備要是動辄痛哭流涕,那就不配稱作一代枭雄了。
當然,劉備也哭過,但卻不是哭關羽張飛,而是哭龐統法正:“進圍雒縣,統率衆攻城,為流矢所中,卒,時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則流涕。”“先主立為漢中王,以正為尚書令、護軍将軍。明年卒,時年四十五。先主為之流涕者累日。”
“棄父”兩個字,從為人之子口中說出,無比悲哀。馬超起兵造反在前,曹操殺馬騰在後。弑父這一惡名,在孝為先的漢朝,馬超要背負一輩子。不過,在《三國演義》裡,羅貫中運用乾坤之筆把時空倒轉了過來:先是馬騰一家被殺,然後馬超夢見身卧雪地群虎來襲,接着堂弟馬岱踉踉跄跄逃來,說伯父一家被曹操所殺,馬超哭倒在地,随即聯合韓遂起兵,為父報仇。
馬超的不忠,我們可以把他解釋為對“漢朝”天子的不忠。不過在當時戰亂的年代,都想稱霸一方,不僅僅是馬超,放眼看那些諸侯沒有幾人還對漢室“忠心”了。“不忠”這一點可以不作重點分析。
之後一場事件,馬超把自己的“不義不仁不孝”演繹得淋漓盡緻,那就是他的起兵反曹之舉。馬超一表人才、一身武藝,在那樣的戰亂年代走到哪裡都是“香饽饽”,可是他卻目中無人,曹操幾次封官都拒絕任職,隻在涼州留守,可以看出馬超是非常有野心或者是桀骜不馴之人。
此時的馬超渾然不顧在朝為官的老爹馬騰,他的造反之舉直接把他的老爹送上了斷頭台。馬超畢竟也是有真本事之人,在馬超的反擊之下,幾次死裡逃生的曹操心有餘悸,便抓捕在邺城的馬超父親馬騰,二弟馬休,馬鐵等洩憤,計三族人,全部斬殺。
馬超的不忠不義不仁不孝之舉,不但斷送了家人的前程,更是斷送了三族人的性命,做事不顧後果,隻顧一己私利,本來抓得挺好的一手“王牌”,結果被他打得稀爛。最後走投無路之下才投靠了劉備,大概是沾了劉備的光,小說中的劉備可是“正方”代表,是以馬超也戴上了頭等英雄的光環,至于人品早都已經被标榜的“才能”所掩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