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太宗與他的治下的貞觀之治,是如何得來的?離了他還真不行

唐太宗李世民從貞觀元年(627)君臨天下,至貞觀二十三年(649)去世,是為貞觀時期。李世民親身經曆了隋末的社會大動亂,目睹了隋炀帝國破身亡的慘劇,也接受了隋末農民大起義的曆史教訓。他勵精圖治,實行一系列的開明政策和利國利民的措施,使唐朝政權得以鞏固,社會經濟得到恢複和發展,進而形成了一個比較安定祥和的社會環境。史載當時“海内升平,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焉”,“民康物阜”,“鬥米不過四五錢”,“民物蕃息”,“号稱太平”。這個時期是封建社會少有的治世,後世譽為“貞觀之治”。

唐太宗與他的治下的貞觀之治,是如何得來的?離了他還真不行

太宗即位以後,面對的是一個經過戰亂洗劫的局面,史稱“自伊、洛之東,暨乎海、岱,萑莽巨澤,茫茫千裡,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他的首要任務就是吸取曆史教訓,與民休息,勸課農桑。

太宗及其輔臣從曆史和實踐經驗中認識到“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為了緩和階級沖突,防止農民起義,太宗從自己做起,“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餘”。太宗厲行節約,提倡儉樸,終其--生不.封禅。太宗即位之初,立即“縱禁苑所養鷹犬,并停諸方所進珍異”,并告誡自己的大臣說:“宮中美女珍玩,無院不滿。炀帝意猶不足,征求無已……百姓不堪,遂緻滅亡。”他少修或不修宮殿,修複洛陽宮殿的工程一再推遲,其他建造也較少,盡量少使力役。此外太宗還盡量避免和減少不必要的戰争,以緊縮軍費開支。直到貞觀十八年(644)發兵征高麗以前,基本上沒有發動過不必要的戰争。這一政策對于農民專心從事農業生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為了使百姓“衣食有餘'',太宗特别重視農業生産。唐朝初年制訂“庸''法,也就是農民交納一定量的絹、布,便可代替徭役,使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從事農業生産。太宗特别注意不奪農時,即不誤農事。他說:“凡事皆須務本。國以人為本,人以衣食為本,凡營衣食,以不失時為本。”當太子的加冠典禮和農時發生沖突時,太宗“恐妨農時”,将冠禮“改用十月”農閑季節。太宗還用法律手段來落實不違農時的原則。對在農忙時節擅自征發徭役、耽誤農時的官員依法論處。

唐太宗與他的治下的貞觀之治,是如何得來的?離了他還真不行

另一方面,太宗十分重視救災,以保護農民的利益。貞觀元年至三年(627-629),關中,關東發生水、旱、蝗、霜等自然災害,他當即“诏所在赈恤,無出今年租賦”。

由于太宗為恢複農業生産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再加上此後連年風調雨順,遂出現了清平世界的景象。史書記載,當時“頻緻豐穩.米鬥三四錢”。過往商人從京師到嶺南,從山東至于滄海,皆不用自帶糧食,取給于路。可謂是夜不閉戶、路不拾遺。

唐太宗與他的治下的貞觀之治,是如何得來的?離了他還真不行

太宗認識到,治理國家靠自己一人是不行的,應當“廣任賢良”,所謂“治安之本,惟在得人”。他要求臣下推薦人才,自已也留心觀察,發現和提技有用之才,推行“任人唯賢”的路線。太宗選拔人才,基本上做到不以個人恩怨好惡為标準,也不以新舊親疏為轉移。他說:“吾為官擇人,惟才是與。苟或不才,雖親,不用……如其有才,雖仇不棄。”如魏微,原是其兄太子李建成的部下,曾勸李建成除掉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不計前嫌,加以重用。魏微後來官至宰相,成為“貞觀之治”的重要推動者。

唐太宗與他的治下的貞觀之治,是如何得來的?離了他還真不行

太宗認為,所用之才不可求全責備,他說“使人如器”,即根據人才的情況來差別任使。太宗要求大臣封德彜舉賢,封德彜回答說,未見奇才異能。太宗明确指出:“前代明王使人如器,皆取士于當時,不借才于異代。且何代無賢,但患遺而不知耳!”太宗用人,也不以門第為限,他任用的宰相,張亮“索寒賤”,馬周“孤貧”,戴胄出身“門下錄事”。太宗用人還不以華“夷”為隔,他任用的将領,如那史那社爾。執失思力,契必何力等,都是少數民族。同時,太宗也能做到用人不疑。他指出,君臣應“義均一體。宜協力同心,事有不妥,可極言無隐。倘君臣相疑,不能各盡肝腡,實為國之大害也”。魏微任秘書監時,有人告他謀反。太宗相信魏微不會謀反,對于誣告者未經審理,直接以誣告反坐的事名處以死刑。

太宗還具有知人之明,對自己臣下的性格。能力了如指掌,是以他能做到人盡其材。太宗曾經對魏微說:“為官擇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則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則小人競進矣。”正是由于太宗知人善任,任人唯賢,使得貞觀年間湧現出了一批具有治國才能的傑出人才。太宗靠這批人才盡心竭力的輔佐,使唐王朝出現了“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面。貞觀十七年(643),太宗命人畫開國的24位功臣相貌于淩煙閣,長孫無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齡、高士廉等都在其列。土庶最仰,傳為美談。

唐太宗與他的治下的貞觀之治,是如何得來的?離了他還真不行

太宗善于納谏,他對侍臣說:“聯冀憑直言鯁議,緻天下太平。”太宗對于臣下的谏書,相當重視。他說:“比有上書奏事,條數甚多,聯總粘之屋壁,出入觀省。是以孜孜不倦者,欲盡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魏征和太宗的關系是貞觀朝進谏和納谏的典範。魏征先事李密,後又事太子李建成。太宗不計恩怨,任命魏征為谏議大夫。魏征說:“君之是以明者,兼聽也:其是以暗者,偏信也。”魏征懷着“恥君不及堯、舜”的忠誠,在貞觀年間,無論是國家政事,還是太宗的個人行為,隻要他認為不妥的,便直言進谏,即使冒犯“龍顔”,也在所不惜。而太宗則認為,魏征“每犯顔切谏,不許我為非,我是以重之也”,對于魏征的谏議多子采納。魏征進谏,太宗納谏,成為封建社會君明臣賢的美談。太宗被譽為“從谏如流''的明君,是與魏征不斷直谏密切相關的。經過貞觀君臣的共同努力,很快就形成了“臣以進言為忠,君以聽言為急”的協調和諧局面。魏征去世時,太宗十分難過,他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陸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聯常保此三鏡,以防已過。今魏征阻逝,遂亡一鏡矣。”并為魏征親筆撰寫碑文。

在太宗的倡導下,進谏蔚然成風,不僅大臣進谏,連宮中的長孫皇後,徐賢妃也能進谏。而太宗納谏的程度,遠遠超出了以“豁達大度,從谏如流”而著稱的漢高祖。太宗對能直言進谏的官員,不僅不加責備,反而還常給予獎勵。如給事中張玄素谏修洛陽宮殿,賞絹200匹,孫伏伽谏刑賞不當,賞以價值百萬錢的蘭陵公主園:魏征谏用人不當。賞絹500匹。這不僅表彰了進谏的臣下,而且也起到了鼓勵進谏的作用。

唐太宗與他的治下的貞觀之治,是如何得來的?離了他還真不行

為了集思廣益,太宗把各種行之有效的政策制度化。他規定,三品以上官員人閣議事,要有谏官随同,有失便谏。貞觀元年,太宗下诏“宰相入内平章國計,必使谏官随人。預陽政事”,參與讨論。太宗還規定。五品以上京官。要輪流到宮中值宿,以便皇帝召見。詢問外間事務,了解民間疾苦,以及政事得失,使下情得以上達。另外,太宗還建立了五花判事制度。所謂五花判事,就是對于軍國大事,中書含人可以各執所見,雜署其名。唐朝制度,經過朝廷議決的政策,交給中書舍人草诏,舍人五員各執所見。各書一語。署名後交給中書省長官選擇。是以出來的诏令,少有錯誤。

任人唯賢,從谏如流是太宗政治上取得成功的兩個重要的主觀原因。太宗之是以能成為封建帝王的典範,可以說,與他能夠知人善任、兼聽納谏關系極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