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皇室和朝廷都集中在這裡,往往會形成國内最繁華的都市。另一方面,朝廷的指令需要從這裡發往國家的每一個角落。是以,古人通常選擇經濟最發達,或者交通最為友善的區域作為國都。
中國曆史上有六大古都,從西安、洛陽到南京、杭州,可以看出中國政治經濟的中心,從西向東,由北往南遷移的過程。首都的地理位置對朝代的存亡斷續也有很大的影響。
北宋的開封處于平原地區,無險可守,金軍長驅直入,意外地滅亡了北宋。而南京有長江天險,面對北方的強悍騎兵,進取固然不足,自保卻有餘。曆史上南征成功的案例,大多是先攻取長江中上遊,再夾江而下,使長江天險失去作用。

曆朝曆代對國都的建設都是比較重視的,即使改朝換代後,國都有了變更,但原先的都城仍然會保持一定的繁榮。是以,凡是多次被作為國都的城市,延續到近現代,一般依舊是大型城市,至少是區域性的中心。隻有一座都城是例外,即曹操建立的邺城。
邺城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夏朝之前便已建成。春秋第一位霸主齊桓公正式将這裡築成規範的城市。戰國時期的魏國曾将邺城作為陪都,也就是國都的備胎。
第一位将邺城當作國都的是曹操,這座城市原本屬于袁紹,曹操奪取後,覺得很是不錯,便将自己的統治中心搬到這裡。他在舊城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形成東西七裡、南北五裡,大約八、九平方公裡的範圍。在漢朝時,就已經算是一座比較繁華的大城市。
嚴格地說,邺城不能算是當時的國都,因為曹操沒有稱帝,邺城隻是魏王的治所。曹操被封為魏王,也是由于邺城一帶原屬于魏國。從此以後,邺城與魏國結下了不解之緣。
曹丕篡位後,把洛陽定為國都,邺城變成五都之一,地位下降了許多。西晉時,司馬氏又将邺城改為臨漳,這個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曹操對北方胡族的影響力是非常巨大的,北朝的多個政權都在邺城建都,并以魏國自居。第一個将邺城作為國都的是後趙皇帝石虎,曆史上有名的暴君。
而重新在邺城打出魏國旗号的是冉闵,後趙的殘暴激起北方胡漢各族人民的反抗,冉闵趁勢而起,滅了後趙,建立起漢人政權。但是,鮮卑慕容氏趁着中原闆蕩,崛起于遼東,攻滅冉魏,在邺城建前燕政權。
北魏政權統一北方後,邺城沉寂了一段時間。權臣高歡與宇文泰瓜分北魏,在邺城建立東魏。高歡的兒子高洋篡位,建北齊,仍然定都邺城。這是邺城最後一次作為都城。
北周滅北齊後,尉遲迥從邺城起兵讨伐大權臣楊堅,可惜沒有成功。楊堅是個狠人,為了防止再有人利用北齊餘孽反對自己,下令暴力拆除邺城(火燒),邺城淪為廢墟,百姓全部遷到安陽城,修建邺城的工匠也被送去修建長安城,開啟了長安的輝煌。
邺城從此在曆史上銷聲匿迹,昔日的繁華徹底湮滅。後人隻能在邺城的遺址中(今安陽市、臨漳縣地區),發掘出大量的佛教造像,證明佛教在東漢末年至南北朝,有過非常興盛的階段。
定都邺城的政權沒有一個是全國性的,更經曆了南北朝的頻繁戰亂和人口銳減,政治、經濟中心的地位大幅衰退。即使是在河南,洛陽的繁華也已經超越邺城。邺城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再加上楊堅的怒火,終結了邺城的輝煌曆史。
此後幾百年裡,洛陽一直都是河南的中心城市,比長安更适合作為國都。唐朝皇帝經常要帶着朝廷到洛陽居住一段時間,因為長安的糧食不夠他們吃一整年的。武則天更是把洛陽定為神都,抛棄了長安。
邺城也是一座六朝古都,但是對中華文明的影響力并沒有其他幾座古都那麼大。但是,曹操營建邺城時,采用的中軸布局,整齊對稱的坊市結構,對長安、洛陽、北京的城市建設都産生過重要的影響,并流傳到日本等國。
後來,邺城改名為臨漳縣,屬于安陽市。又因為殷墟的出土,而重新變得有名起來。看來,曹操選擇都城的眼光,與商朝很接近,都把這裡看作風水寶地。